浮生行吟:當我們同在一起

作者:方靜
能同在一起,守住片刻「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小小幸福,應該把握當下和由衷的感恩。(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376
【字號】    
   標籤: tags: ,

兄弟姊妹各自成家後,除了逢年過節餐敘之外,平常的日子難得全員到齊。尤其是大妹,婆家老老小小、裡裡外外全靠她張羅、處理,就更加分身乏術了。如此一來,咫尺成為天涯,也是莫可奈何的事。

清明過後的一天,湊巧大家都有空檔,就約了大妹、小妹倆回來包水餃。三個女兒聚首,母親喜形於色、興高采烈,一大早就上市場採購;我也幫著切切洗洗、準備餡料,迎接這久違的聚會。

大夥一面包水餃、一面閒話家常,氣氛顯得輕鬆自在。中午過後,堆得像兩座小山似的餡料,也就都見底了。母親才發現,她先前的擔憂是多慮了,也驚覺,當我們同在一起,效率與效果都出人意表、超乎想像!

當我們同在一起分擔痛苦,那痛苦就會減半,甚至消散。分擔,意味著「陪伴」,而「陪伴」,是一個人能給予他人最珍貴的禮物。其實,人生漫漫、世道艱難,無論是親情、愛情、友情還是其它,願意花時間相依、相隨的心意,能給人帶來料想不到的勇氣與力量,繼續踏上旅程。

當我們同在一起分享快樂,那快樂就會加倍,甚至數倍。分享,代表著「利他」,而「利他」,促使社會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分享,是一種博愛的心境,學會分享,就學會了生活,讓生命充滿無限的陽光與希望。車馬、衣裘、錢財等物質都是可以分享的,當然,快樂也不例外。

當我們同在一起,可以分擔痛苦,也可以分享快樂,共度溫馨、美好時光;然而,當我們不在一起,只要真心、情義還在,也能夠感受到彼此的關懷與眷顧,這是時間、空間無法阻隔或切斷的,一樣值得珍惜。

疫情未止、人心浮動。在這許多人按下「暫停鍵」、等待雨過天青之際,我們能同在一起,守住片刻「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小小幸福,應該把握當下和由衷的感恩。@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美國著名學府斯坦福大學有一家研究中心,專門以「慈悲和利他主義」為研究對象。該中心科學主任艾瑪‧塞佩萊(Emma Seppälä)博士已通過多項研究佐證了一件事:慈悲同情是最好的品質。
  • 今日之中共國,黨文化詆毀釋道最常見的手法即是這種三教不分的胡說亂論,提到佛道之教,會有各種刁鑽古怪的問題劈面而來。
  • 當代人的婚戀,往往要面對變化不居的情境:有燭光晚宴、草地漫步、婚禮上餵食蛋糕,也有洗碗、哄孩子,或者為輪到誰洗碗哄孩子爭吵的時候……這就是說,愛情有時顯而易見,有時又好像遁形不見。判斷雙方關係是否需要改進,是否有標準可循呢?多年來,婚戀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研究長期穩定婚戀關係的顯著特徵,並歸納出了其中的一些關鍵點。
  • 明慧網近日報導,中共肺炎爆發一個多月來,無論確診病例或死亡案例,都持續急速攀升。但是中國人已經不再相信中共官方通報的數字,很多人在面臨災禍時都相信法輪功學員告訴他們的自救方法:一,誠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可能獲得天助。二,盡快做「三退」(即退出中國共產黨、共青團和少先隊),也能保平安。
  • 上期我們講到出生禮俗,人一生還有一方面會影響我們一生,那就是名字。父母都會給我們起名字,名字裡蘊含了哪些文化,從古至今關於名字我們又丟失了哪些文化呢?
  • 「一毛不拔」的語源,可以回溯到戰國時代。楊朱此學說的真意不在為私,而在為天下治,道理怎麼說得通的呢?
  • 2020年3月30日,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東草甸上一片忙碌。這個本來是人們野餐聚會的地方豎起了一個個白色的大帳篷,帳篷裡面不是擺上了一排排病床就是堆滿了各種醫療設備。
  • 作為疼愛孩子又稱職的父母,當然是有求必應。但這麼做對嗎?(Shutterstock)
    您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三四歲的孩子對您說「媽媽,我餓了,想吃餅乾」;「媽媽,我的手指擦傷了」;「爸爸,我走不動了,腳好累」;「爸爸,哥哥打我」;「爸爸,某某搶我的玩具」,等等。面對這麼小的孩子對您發出的「要求」或「求救」訊號,作為疼愛孩子又稱職的父母,當然是有求必應。但這麼做對嗎?
  • 當你看到報攤主說道:「糟了!這下肯定拿不回來了……」,當時的你怎麼想呢?這個當下第一時間醞釀而出的想法,當是反映了我們的人生經驗構成的觀念,但並不是這世界的全部。如果我們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觸及的事物經緯,那麼編織而成的世界,一定是以偏概全的結果。
  • 世事無常,且行且珍惜,如果我們能夠瞭解到這一點;那麼,陷落低谷時,就不致於灰心喪志、一蹶不振,登上高峰時,也不會飛揚跋扈、盛氣凌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