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孔雀與怪獸

作者:青松
帶著美好的心境去看待這個世界,就會看到更多的美麗。(承鈺/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

週末,帶孩子去公園看孔雀。

孔雀的羽毛太美了,在陽光下發出七彩的光芒。孔雀的動作又特別優雅,行走起來像在跳舞。開屏的時候,那便是舞蹈的高潮、美麗的極致。

女兒讀過關於孔雀習性的介紹,當我感慨孔雀的美麗時,她便開始講解孔雀為什麼開屏。我知道孔雀開屏一是吸引雌孔雀,二是保護自己。但至於為什麼能保護自己,我並沒有多想過。

女兒說,那是因為孔雀開屏後,尾巴上的花紋像一隻只眼睛,小動物們看了會誤以為是多眼的怪獸,自然就嚇跑了。

我聽了這個解釋,忍不住笑出聲。在我眼裡,從來沒有把孔雀當作什麼怪獸,也從來沒有把孔雀尾巴上的花紋當成眼睛。經過女兒提示,我再去端詳,發現那花紋的確和眼睛長得很像。這樣說來,或許孔雀真有點多眼怪獸的模樣。

把孔雀看成怪獸,對我而言,是顛覆性的認知。從前只看到孔雀的美麗,尤其尾巴上那些圓形的花紋,十分別致,像一朵朵小花。而現在換個角度,那些小花瞬間成了可怕的眼睛,讓旁觀者退而卻步。美麗與可怕之間,原來並沒有距離,視角一變,兩者便互換了。

或許,眼睛看到什麼,真的取決於我們的內心。我沒將孔雀視為威脅,只覺得它們可愛,所以沒發現它們尾巴上的花紋像眼睛。而小動物則不同,要考慮自身安危,還要獲取獵物,看到孔雀尾巴上的花紋,就會誤以為是眼睛。

如此說來,帶著美好的心境去看待這個世界,應是就會看到更多的美麗吧……@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易.繫辭》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從今時回溯大約一萬年,正是中華文明萌生的上古時代。那時鴻蒙初開,天與地,神與人,初次在這中原舞臺綻放風采。那時的故事,流轉萬年光陰,歷經一代代世人口耳相傳,翰墨相續,似乎早已化作面目朦朧的傳說。儘管如此,那些散落在歷史縫隙的片段,始終為後人吟詠懷念,也教人不知疲倦,投入浩瀚煙海,追尋最初的記憶。
  • 奧秘的生命以不期然的姿態一直展現給人「不同凡想」的全新視野。有一種活在加勒比海的「耐高溫盲蝦」對熱度的能耐令人震驚;有一種活在劇毒中的細菌顛覆了人對「生命」構成的定義;人間跑得最快的男子「牙買加閃電」則超越科學家所計算的人體極限速度。世界上驚人又驚喜的新發現、新紀錄,一直扣響著「不同凡想」的新思維、新視野。
  • 誰都願意生活在這個賞心悅目的詩情畫意之中。「有潰」的意思是大水決堤而出,洪水滔滔,那是誰也不願意經歷及看到的災難。是讓老百姓生活在「有洸」的環境中,還是「有潰」的災難中,雖然是一道很簡單的選擇題;可是,老師留下的作業,卻需要天子及諸侯國君用一生的持正守禮、施行仁政才能做到。
  • 在這些英雄時代的詩歌中,英雄們常常是個人英雄,在廣闊的大地上奔走四方。他們英勇戰鬥,常常涉入國家或族群間的恩怨情仇,還常可能遇見神、天使、魔鬼等力量。這種英雄精神也貫穿延續到了後來歐洲各個方面的文化之中。
  • 「孔雀東南飛」這是漢代古樂府詩《為焦仲卿妻作》開篇名句,此五個字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的名句。孔雀,就是劉蘭芝離世後的化身,「五里一徘徊」倆情依依。孔雀為何朝「東南」飛呢?而不是飛向其他方向?從易經八卦中來考察,其中有特殊的文化蘊含意義……
  • 巴黎圣母院正面的聖母之門,門柱上是聖母子雕像。(shutterstock)
    自13世紀屹立至今的巴黎聖母院是歐洲史上第一座全哥德式教堂,其蘊含古典的美麗,與法國的歷史、文學、音樂成果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天主教信仰與法國精神的象徵。當衝天烈焰照亮暮色中的雙塔,巴黎民眾注視著大片裡才有的景象,不由合唱起讚美詩;也驀然發覺,在心靈深處,這座教堂原來占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
  • 月白是哪一種白,雪青又是怎樣的青?秋香為什麼有色又有味,十樣錦的風情又該去何處找尋?傳統的中華顏色,詩情畫意,活色生香,儼然是一個個靈動而典雅的生命體。它背後所承載的,是流轉數千年的文化意藴和審美趣味。
  •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指綰髮或妝點的頭飾,珥指或簡約或繁麗的耳飾。精煉的語言,描摹出古代女子的妝飾風華,以及那份沉靜懷舊的繾綣心曲。時光流轉,簪釵等頭飾,到如今已不多見。唯有耳畔點點珠翠光華,仍然熠熠生輝,真正成為不可或缺的閨中良伴。
  • 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朝代,大到文化藝術,小到風俗服飾,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哪怕是女子穿戴的首飾,在每個朝代也有鮮明的特色。如果說唐朝代表富麗堂皇的蓬勃生機,宋朝代表低調典雅的婉約氣質,那麼關於明代首飾的關鍵詞,應是精細、齊整與端豔。
  • 元 夏永〈黃鶴樓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藏。(公有領域)
    崔顥《黃鶴樓》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詩仙」李白也心悅誠服。其實李白詩也有寫及黃鶴樓的名篇,但崔詩一出,時人和後人就難以比擬了。崔詩獨步千古,為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