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巴黎聖母院建築與雕塑之美(上)

文/莫琳
巴黎圣母院正面的聖母之門,門柱上是聖母子雕像。(shutterstock)
巴黎聖母院正面的聖母之門,門柱上是聖母子雕像。(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6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復活節前一週,4月15日,有著85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意外遭祝融之災,震驚全球。歷史地標教堂塔尖墜落,木質屋頂被燒毀,所幸兩座鐘樓在內的主建築,還有建築內儲藏的多數珍貴藝術作品得以搶救下來。

自13世紀屹立至今的巴黎聖母院,是歐洲史上第一座全哥特式教堂(台譯哥德式教堂),其蘊含古典的美麗,與法國的歷史、文學、音樂成果都有著密切的聯繫,是天主教信仰與法國精神的象徵,也是法國人的心靈庇護之所,聚集著他們的歡喜與悲傷。也許你曾經到此一遊,又或者走馬看花匆匆而過,且讓我們再次回顧這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常常被設計成十字架形狀,即從上空鳥瞰呈現一個十字架形,十字相交的下方是聖壇所在。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鳥瞰圖。(LOIC VENANCE/AFP/Getty Images)

尖塔與屋頂雕塑

「十字架」相交處矗立著的尖塔,是19世紀中葉法國建築家維奧萊-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整修聖母院時所建,不幸在這次火災中被燒毀坍塌。高聳入雲的尖塔有如直上天庭,是哥特式教堂很明顯的標誌,象徵著人們期盼回歸天國的心願。

尖塔周圍環繞著耶穌12門徒和4位《新約》福音傳道者的青銅塑像,這些塑像因為翻修工程,在火災前遷走而得以倖存。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尖塔四方,環繞著12門徒和4位福音傳道者的青銅塑像。(MARTIN BUREAU/AFP/Getty Images)

在十字架四端的屋頂著,各矗立著一尊天使雕像。復活天使——大天使長米迦勒(Michel)吹響號筒,向世人昭示著耶穌基督即將復活,映襯著塔樓上的石像怪,是巴黎聖母院的一道獨特景觀。

巴黎聖母院的屋頂上,復活天使吹響號筒,身後是守護教堂的石像怪。(Shadowgate/Wikimedia Commons)
換個角度看,巴黎聖母院的屋頂上,復活天使吹響號筒,身後是守護教堂的石像怪。(Shadowgate/Wikimedia Commons)

鐘樓與石像怪

巴黎聖母院有左(北塔)右(南塔)兩座鐘樓(塔樓),雨果的小說《鐘樓怪人》即以鐘樓爲場景。想要俯瞰巴黎市全景的遊客,得爬400多級螺旋台階才能到達塔頂的怪獸走廊,沒有電梯,但辛苦登塔還是遊客最愛的項目。

巴黎聖母院的雙塔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公有領域)
巴黎聖母院的雙塔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公有領域)

南塔上矗立著巴黎聖母院的主鐘——重達13噸的伊曼紐爾大鐘。

巴黎聖母院
位於巴黎聖母院南塔的主鐘——伊曼紐爾大鐘。(JEAN-FRANCOIS MONIER/AFP/Getty Images)

兩塔外沿的怪獸走廊上,一尊尊人氣頗高的石像怪俯視著巴黎。半人半獸的石像,在教堂初建時的中世紀就在這裡,到路易十四時代卻被拆除。到1845年,法國建築家維奧萊-勒-杜克(Eugene Viollet-le-Duc)整修聖母院時,根據同期建造的教堂加以修復,據說是為了嚇跑惡魔。

巴黎聖母院人氣最高的「怪物界沉思者」——「思提志」(Stryge)。(JeniFoto/shutterstock)
巴黎聖母院人氣最高的怪物界沉思者「思提志」(Stryge)。(JeniFoto/shutterstock)

飛扶壁

在主體教堂的四周,環繞著非常多彎彎線條的「飛扶壁」(又稱飛券),與束柱、肋架拱頂(又稱肋拱、尖拱或哥特式拱),共同構成哥特式教堂的「骨感」部件。

飛扶壁建在外部,凌空跨越下層的走道、小祈禱室等,與內部肋架拱頂的腳部位置承接,平衡著肋架拱頂的推力,具有承重和裝飾的雙重作用。由此,教堂牆體可以砌築得很薄,甚至代以透光輕巧的玻璃花窗,營造出更大的空間感。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側面的飛扶壁。 (PATRICK KOVARIK/AFP/Getty Images)

滴水嘴獸

為數壯觀的滴水嘴獸其實就是雨漏。中世紀並沒有排水系統,為了防止雨水侵蝕教堂牆壁,教堂設計飛扶壁都會添加雨漏,排出從屋頂流下來的雨水。輸水道終端往往會有雕飾,一般雕刻成動物或鬼怪模樣。傳說滴水嘴獸能夠把惡鬼嚇跑,有保護作用。

「滴水嘴獸」主要功能是「雨漏」,主要為俯臥造型。圖爲巴黎聖母院外牆的「滴水嘴獸」。(kossarev56/shutterstock)

教堂正門上方雕塑

教堂西側正門上方,正當中的玫瑰花窗前,有一座聖母抱著耶穌的雕塑,兩旁站著天使。左、右兩個拱窗前也有兩座雕塑,分別是亞當和夏娃。

教堂西側正門上方,正當中的玫瑰花窗前,有一座聖母抱著耶穌的雕塑,兩旁站著天使。(<a href="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2/Virgin_Mary%2C_child_%26_angels%2C_Notre-Dame_Cathedral%2C_19_February_2007.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Olivier Bruchez/Wikimedia Commons</a>)
教堂西側正門上方,正當中的玫瑰花窗前,有一座聖母抱著耶穌的雕塑,兩旁站著天使。(Olivier Bruchez/Wikimedia Commons)

花窗下面一整排,是大衛、摩西、所羅門等28位猶太國和以色列的國王。這些雕像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遭到砍頭,直到19世紀中葉才重新雕刻安上。近200年後的1977年,人們發現了頭顱集中埋葬的地方,其中21個頭顱基本完好。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正門上的聖母像和28位猶太國和以色列國王。(JEAN-PIERRE MULLER/AFP/Getty Images)

教堂正面三面大門

巴黎聖母院的三面桃核形大門,堪稱聖母院雕塑的華彩樂章,每面門上布滿密密麻麻的雕塑,刻畫的都是《聖經》故事。

中間的大門是「最後審判」之門,左右兩扇小門,分別獻給「聖母」和聖母的母親「聖安妮」。

巴黎聖母院
圖為2012年11月29日,一名男子經過巴黎聖母院三個大門。中間為「最後審判」之門。(PATRICK KOVARIK/AFP/Getty Images)

「最後審判」之門

整個門楣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是耶穌舉著雙手,向眾人展示他被釘十字架而留在手心的傷口。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最後審判」之門上的石雕。(PATRICK KOVARIK/AFP/Getty Images)

一條條拱形的曲線上,層層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雕塑,是各路天使、先知、聖人、主教和殉教者。

一條條拱形的曲線上,層層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雕塑。(<a href="https://or.m.wikipedia.org/wiki/%E0%AC%AB%E0%AC%BE%E0%AC%87%E0%AC%B2:Close_look_of_the_details_on_the_Tympanum_of_the_Last_Judgment.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Chriskaridis/Wikimedia Commons</a>)
一條條拱形的曲線上,層層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小雕塑。(Chriskaridis/Wikimedia Commons)

中間一層是伊甸園的守護者——天使長米迦勒正在用天平秤人類的「罪孽」和「道德」。左邊有「道德」的好人準備升上天堂,右邊「罪孽」深重的人被小鬼拖著要入地獄。那些被押入地獄的人類,臉上的表情充滿悲傷絕望。

巴黎聖母院「最後審判」之門雕塑局部。(<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32323502@N00/13732754"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Julie Kertesz/Flickr</a>)
巴黎聖母院「最後審判」之門雕塑局部。(Julie Kertesz/Flickr)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最後審判」之門,右邊小雕塑描寫地獄的場景:一個胖胖的小鬼,屁股下面壓著三個人,分別是國王、主教和有錢人。(Bruce Bennett/Getty Images)

下面一層是天使吹著號角,死去的人類慢慢從墓地裡爬出來,準備接受最後的審判。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最後審判」之門,天使吹著號角,死去的人類慢慢從墓地裡爬出來,準備接受最後的審判。(PATRICK KOVARIK/AFP/Getty Images)

門楣下面,中間站著耶穌,左右兩邊排立著十二使徒;木質大門上的鑄鐵裝飾,既壯觀又精細。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最後審判」之門,門楣下面,中間是耶穌,左右是12門徒。(PATRICK KOVARIK/AFP/Getty Images)

聖母之門與聖安妮之門

左側的聖母之門,門柱上是聖母子雕像,其腳下是在伊甸園受蛇誘惑偷吃禁果的亞當和夏娃,提示著人類的原罪。

巴黎聖母院正面的聖母之門,門柱上是聖母子雕像。(shutterstock)
巴黎聖母院正面的聖母之門,門柱上是聖母子雕像。(shutterstock)

門的兩側各有四位護法神。最吸引遊客的是左側: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右邊,聖德尼(St. Denis)手持自己的頭顱站在兩位天使中間——這位聖徒在羅馬帝王德西烏斯迫害基督教時殉教,傳聞他被斬首後,仍拾起頭顱邊走邊講道。

巴黎聖母院前門聖母之門一側的護法神——君士坦丁大帝、兩位天使和聖德尼。(<a href="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tatues_of_Emperor_Constantine,_an_angel,_Saint_Denis,_and_another_angel,_Notre-Dame_Cathedral,_Paris_19_February_2007.jpg"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noreferrer">Olivier Bruchez/Wikimedia Commons</a>)
巴黎聖母院前門聖母之門一側的護法神——君士坦丁大帝、兩位天使和聖德尼。(Olivier Bruchez/Wikimedia Commons)

右側的聖安妮之門,門楣上的主角是寶座上的聖母子,雕刻風格十分平實。

巴黎聖母院正面右側的聖安妮之門,門楣上的主角是寶座上的聖母子。(shutterstock)
巴黎聖母院正面右側的聖安妮之門,門楣上的主角是寶座上的聖母子。(shutterstock)

(待續)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黎聖母院人氣最高的「怪物界沉思者」——「思提志」(Stryge)。(JeniFoto/shutterstock)
    巴黎聖母院的主體結構在大火後倖存,玫瑰花窗與耶穌荊冠也躲過火劫,而遊客必看的那些滴水嘴獸和石像怪也幸運地保存下來。這些來歷神祕又造型奇異的雕塑,踞坐塔樓俯瞰巴黎,它們或是傳奇怪物,吐舌銜肉,或是表情誇張的人像與動物,皆與教堂內美麗慈祥的聖母像形成了既衝突又平衡的美感。
  • 巴黎警方週四(4月17日)表示 調查人員認為電器短路最有可能導致日前發生在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火災。當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亦舉行嘉許儀式,感謝數百名致力於拯救世界著名地標的消防隊員。
  • 當世界關注巴黎聖母院的火災時,大陸網友由此討論中國文物的命運。讓我們正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浩劫,落難的東方「巴黎聖母院」知多少!
  • 蓋德克解釋,戶外寫生有一個挑戰,就是看到的風景有太多的細節令人不知從何下手。摩爾教他如何將場景分解為簡單的圖形來找到繪畫的焦點,然後學習場景構圖的明暗變化(value,即明度)。剛開始的時候,蓋德克限制蓋德克只能用黑色、白色和灰色來調色,用明暗來描繪形體。
  • 德拉克洛瓦熱衷於描繪異國帶有充沛情感的場景,以此凸顯文明與野蠻之間的張力。這些元素充分體現在他對大型貓科動物(特別是獅子和老虎)的描繪上。在他整個職涯中,他都在觀察這些貓科動物,了解它們的習性,然後運用各種媒材捕捉貓科動物威風凜凜的一面。由此創作出知名的藝術作品也都成為他的傑作。
  • 幾世紀以來,學者們一直試圖釐清關於荷馬的真相:是否真有這樣一個人?如果有,這些著名的故事是否源於他的創作?他的神話故事是否具有歷史真實性?這些詩作是出自同一人之手,還是不同作者原始素材的累積,仍是有待商榷的問題,但大家都達成共識:這些詩最初是在希臘文字廣泛發展之前,於公元前7、8世紀之交的某個時候創作出來並口耳相傳的。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1582年,卡拉奇(Carracci)家族的三位成員——阿戈斯蒂諾(Agostino)和安尼巴萊(Annibale)兄弟及其堂兄盧多維科(Ludovico)共同創立了第一所強調寫生的重要藝術學院:啟程者學院(Accademia degli Incamminati)旨在藉由重新研究大自然來復興古典傳統,以矯正樣式主義(Mannerism,又譯:風格主義、矯飾主義)對藝術界的不良影響。他們重新提倡寫生,並從自然形態中尋找靈感,而非單純模仿前輩大師的作品。
  • 克拉克森‧弗雷德里克‧斯坦菲爾德(1793─1867年)是浪漫主義時期多產的藝術家。他的職業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與美國光亮派畫家(luminist painter)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相似。然而,斯坦菲爾德在建築、波濤洶湧的海洋與航海相關細節的表現上獨樹一幟。
  • 《牧人來拜》為卡拉瓦喬的大型作品畫上了完美的句點——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觀眾洞見這一場景,這是其他畫家從未做到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