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如何談判爭取高工資

人氣 468

【大紀元2022年12月07日訊】(英文大紀元記者Anne Johnson報導/張玉編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求更高的薪水並不是一個容易的話題。無論你是在面試工作時談薪水,還是在同一個崗位上已工作多年,要求加薪,都一樣。但如果你知道你所擁有的技能值更高的薪酬,那麼要求得到一定數目的薪資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是,在你準備開始談這個問題時,你必須準備好自己應該獲得更高薪水的理由。下面一些談判技巧可幫你呈現你可為公司做的貢獻以及你值得加薪的理由。

不是因你需要錢

你需支付託兒服務、抵押貸款、汽車保險;大多數人也這樣。所以不要以此為理由告訴經理或人力資源主管你是如何「需要」更多的薪水。

相反,準備一張紙。將自己能帶給公司的所有知識和經驗寫下來。以此來表明你對公司的價值。

你應該獲得加薪;這不是基於你的需要。了解自己的價值並讓上司知道。讓事實證明你應被加薪。

對行業的薪酬進行研究

你正在尋找的工作崗位的薪酬範圍是多少?請記住,薪酬範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所在的地域。如果你不確定,請咨詢招聘人士。到招聘網站玻璃門(Glassdoor )上,可找到你所在地區的薪資範圍。做好準備,按工資範圍的上限提出薪資要求。

讓對方意識到你是認真的

如果人力資源總監覺得你是經過認真考慮要得到這個職位,她就更有可能為你去爭取你想要的待遇。另一方面,如果你讓招聘方覺得無論他們提供再好的待遇,你都可能不會滿意,你也就不會得到你所期望的。

你可以談自己是如何喜歡這家公司的。明確表示,如果可以達成協議,這就是你想要工作的地方。這樣,對方將更有可能去說服上級儘量滿足你的待遇要求。

搞清問題的意圖是什麼?

要想想對方想知道什麼,而不僅僅是你想要什麼。對提出的每個問題的意圖進行評估。勿讓難以回答的問題讓自己陷入困境。

例如,詢問你是否已拿到其它的職位,並不意味著是問你不會接受這個職位吧。

你無需給任何問題一個最壞的假設。只需分析問題的意圖是什麼。大多數問題是無傷大雅的。對方只是想了解你的狀況。

全方位評估職位

不要只注重薪水的數目。全方位地評估待遇:整體待遇如何?是否有晉升或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也許你想每週遠程工作一兩天。

如果薪水沒有更多談判餘地,看看是否有其它方面福利,要全方位地考慮。

想好一個確切的薪酬數字

你已了解這份工作的薪水範圍為6.5萬至7.5萬美元。談判時不要給對方一個薪酬範圍。想好一個特定的數字。確定要求7.5萬美元的薪資。如果你給對方一個範圍,對方往往都會選擇低端。

因此,應準確說出你想要的薪水。

討論未來 而不是過去

你未來可為新的雇主貢獻什麼?是的,你可能想談論你的經歷,但這與新雇主有什麼相關?例如,如果你曾經使銷售額增加,那你是否有能力為新雇主做到這一點?

如果你有特殊技能,這些技能將如何幫助新雇主實現目標?

你所具備的經驗應能夠為未來所用。

成為先準備好薪酬數字的人

不要等對方給你一個數。誰先給出薪酬數是最重要的。這是起點。所有談判都將基於這個數字。因此,自己將準備好的薪酬數字先擺在桌面上,你就可以控制談判。

避免從薪酬範圍的低端要價,這樣你可能會把錢留給公司。請記住,從高薪酬向低薪酬談判比從低向高談更容易。確定了薪酬的起點,你就定下了基調。

說「不」是面談過程的一部分

「不」這個詞不一定是最終的答案。這只是面談過程中的一部分。負面回應可能會開啟對話的新大門。可能對方無法提供你要求的薪酬數字或福利,要看有沒有其它選項?

如果你仍然坐在人力資源總監對面的椅子上,那麼你還在談判中。你可選擇後退,要求不同的選項。

要了解桌子對面的人所具有的權限。回答「不」就是了解這些的開始,試著找出對方的權限範圍,在對方權限範圍內協商。

當心最後通牒

沒有人願意收到最後通牒。儘管你應該做好走人的準備,但你要避免執著於薪水數目的要求或其它要求。你這樣做或是試圖表現出決心或自信,但可能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如果你沒有立即得到想要的結果,可以就為什麼不可能展開協商。

請記住,協商是雙向的。如果對方給你一個「要麼接受要麼離開」的選擇,而你對這樣的條件不滿意,那麼不要猶豫離開。儘管這可能是一種策略,但它也表明了這個公司的行事作風。

要求書面形式的文件

在接受職位之前,請確保所有商談的內容都以書面形式記載。這是最終的協議,你不想事後發生任何改變。參加商談的人都需表示同意這個協議。

無需擔心談判薪水

薪酬談判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知道你想要什麼並證明它的合理性。這不是對抗性的會談;它表明你的價值應該得到合適的報酬。◇

《大紀元時報》版權所有©2022。本文僅代表作者的觀點和主張,內容僅作一般資訊參考用,沒有任何推薦或招攬之用意。大紀元不提供投資、稅務、法律、財務規劃、房地產規劃或其它個人理財的建議。大紀元不擔保文章內容的準確性或時效性。

責任編輯:韓玉#

相關新聞
個人理財:為省錢而搬到低收入稅州是否值得
個人理財:你的下一輛車 買好還是長期租好
個人理財:為何在手機上預訂旅行不划算
個人理財:限制假期債務的4種方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