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王元甫醫師專欄】養生之道

生命三寶可形成身體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生命,中醫養生就是要養護生命三寶:精、氣、神。 (123RF)
人氣: 9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22年09月04日訊】當一個人沒有病痛,會認為健康是必然的,不會知道健康的重要;只有失去健康的人,才真正了解健康的可貴。許多人想用金錢換取健康,只可惜有時候萬萬不能。健康不只是個人的事,一個人的健康關係到全家的幸福。

我行醫已36年,1986年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在學醫階段,當然完全相信西醫學的理論;但是,行醫之後,發現西醫有許多瓶頸,例如高血壓的病人要吃一輩子的藥,失眠的病人要一直吃安眠藥,不吃就睡不著,疾病無法根治。

1997年我移居加拿大,因緣際會,接觸了氣功,煉功產生許多「氣功現象」,令我非常驚訝,我終於相信古老的氣功是真實的;也因此對中醫產生興趣,2001~2006年到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博士論文《三焦之文獻與研究》。

中醫與西醫大不同

要使學西醫的人相信中醫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兩者的本質差異很大。西醫屬於「實證醫學」,我深入研究中醫發現,中醫屬於「神傳醫學」,這都記載在中醫聖經《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上帝(玉皇上帝)是天界的皇帝,《尚書‧伊訓》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中醫對生命內涵的看法與西醫不同。《黃帝內經》說,人是「天地合氣」所形成的,《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是「天地合氣」所生成,所以生命的組成包含「天的成分」與「地的成分」。「天的成分」屬於無形,包含神、魂、魄、氣、命門;「地的成分」屬於有形,包含五臟、六腑、四肢、百骸。

人有生命三寶:精、氣、神。「精」屬於「有形」,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是能量;「神」又稱為「元神」,是無形,來自於天國,是人真正的主宰,人有道德、善良的心,是因為人有元神。

中醫養生:保養生命三寶(精、氣、神)

「有形」與「無形」是以人的肉眼作為判斷標準。「有形」是肉眼看得到的,而「無形」是肉眼看不見的,但不是沒有物質,而是在另外空間。例如,X光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它確實存在。西醫主要研究有形的「精」,而中醫認為人的生命包含有形的「精」與無形的「氣」、「神」。生命三寶可形成身體多層保護的屏障,護衛生命,中醫養生就是要養護生命三寶:精、氣、神。

(1)養精:飲食、藥物養生法

《黃帝內經》說:「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屬於有形,是人體的精華物質,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分,中醫常藉食物與藥物來養精,主要是要調和人體的陰陽,「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例如虛寒之人要多吃能補養陽氣的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羊肉;氣虛(容易疲倦)的人可加用些補氣的中藥,例如黃耆、人參;陽虛(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加用些溫陽的中藥,例如乾薑、肉桂。

(2)養氣:煉氣功

「氣」屬於「無形」,是眼睛看不到的,是一種「能量」形式,「體溫」是人體的氣反應到皮膚體表最簡單的表現方式。人死之後,氣的循環也跟著停止,所以身體是冰冷的。「精」是有形的、靜止的;而「氣」是無形的、不斷活動的。有形的「精」必須依賴無形之「氣」的帶動,才能產生生命活動,所以「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

《黃帝內經》說生命有五大階段:生、長、壯、老、已;人出生之後,就會自然經歷成長階段、強壯階段、衰老階段,最後走向死亡。「衰老階段」是人生的轉捩點,因為從此身體的機能開始走下坡,因此產生疾病,疾病會不斷的惡化,而且越來越嚴重。

為什麼人會衰老?《黃帝內經》說人的衰老與「腎中精氣」的強弱有密切的關係。在成長與強壯階段,腎中精氣很旺盛,人跟著生長與發育;然而,進入衰老階段時,腎中精氣開始衰弱,臟腑功能與氣血循環也開始變差,疾病也就發生了。

「氣」的強弱與人體的健康好壞有著直接的關係,《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的「氣」若強,則外邪不能侵犯;當外邪來犯,必定是「氣」虛弱。「氣」有很強護衛生命的功能,能夠抵抗外邪的入侵,所以「養氣」是養生的要點,因為「氣」是生命的重要防衛力量。

煉氣功可以增強人的「氣」,是很好養氣的方法。正傳氣功都有很長的歷史淵源,有完整的功法機理,能夠打通淤塞的氣脈,使氣血流通循環。一般的氣功只是練氣,更上一層是煉功,就是修煉。

古代流行的氣功有華佗的五禽戲、張三丰的太極拳;現代流行有「法輪功」,是1992年李洪志大師所傳,因為祛病健身的效果非常好,幾年間中國大陸就有上億人學煉,現已流傳世界一百多國。

(3)養神:修養道德

「神」又稱為「元神」,來自於天國。「元神」才是人真正的主宰,是構成完整的人所必須具備的,所以《黃帝內經》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醫養生特別重視「養神」的部分,因為「元神」構成的粒子最小,擁有的能量最大,護衛生命的能力最強,是人體對抗疾病最好的「法寶」。

要如何運用「元神」這項法寶呢?《黃帝內經》說養生要「重德」,要「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要能夠清心寡慾、看淡名利,不受外界的引誘,才能養護丹田的先天「真氣」,並使精、氣、神,生命「三寶」緊密結合,內守而不外洩。

《黃帝內經》說,過度的情緒反應(喜、怒、思、悲、恐)都會傷害五臟;「怒傷肝」,憤怒會傷害肝臟;「思傷脾」,思慮會傷害脾臟;「喜傷心」,過度歡喜會傷害心臟;「悲傷肺」,悲傷會傷害肺臟;「恐傷腎」,恐懼會傷害腎臟。

我們要如何管理好情緒呢?許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間,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一念之間決定健康的好壞,一念之間決定婚姻的成敗。關鍵就在於處理問題的態度,是否能互相溝通、體諒與容忍;但是一念之間是要先做好準備的,就是要「修養道德」。

《詩經》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夫妻結婚本就要白頭偕老。夫妻之間要做到「真」,彼此真心誠實,不能有貳心;夫妻之間要做到「善」,彼此關懷,表達善意;夫妻之間要做到「忍」,彼此忍讓,相互體諒;所以幸福的婚姻需要「真、善、忍」;同樣的,做人處事也都需要「真、善、忍」。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告訴世人說:「勿汲汲於所欲,勿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不要汲汲營營於追求名利,不要心懷怨恨,這都有損壽命;如果沒有名利與怨恨之心,就可以長壽;也就是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清心寡慾、心平氣和,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孫思邈是修道人,他看透人世間的一切。因為人同時具有自私與善良,人的「情緒」喜、怒、哀、樂是自私的、放縱的,而人「元神」是善良的、克制的,兩者同時表現,相互抗衡。我們修養道德,一方面是要減少情緒的失控,降低自私與放縱;一方面則要提升「元神」的能量,增加善良與克制。◇

責任編輯:陳玟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