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價暴跌7成 分析:中共將逼小企業降產能

人氣 2123

【大紀元2023年05月04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張宛報導)中國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自去年11月高點以來已暴跌7成,令去年以來瘋狂搶鋰的中國企業遭受巨大打擊,天價鋰礦也遭遇被悔拍,中國動力電池產業鏈中,下游企業向上游違約的情況增加。有分析認為,中共將會犧牲小企業來減少鋰產能。

碳酸鋰價格暴跌對鋰礦的開發已產生了影響。今年4月23日,中國新疆自然資源廳發布公告,對新疆志特新材料公司悔拍一鋰礦探礦權的行為給以處罰,禁止該公司在三年內參與中國的礦業權出讓交易。

新疆若羌縣瓦石峽南鋰礦在去年底掛牌出讓5年探礦權。今年2月20日,志特新材料公司以60.9億元(約合8.8億美元)的天價拍得該探礦權,是起拍價格(1580萬元)的385倍。

不過,志特公司最終並未按照規定期限在3月20日之前與新疆自然資源部簽訂探礦權出讓合同,導致該鋰礦流拍。

這一悔拍行為被認為與今年以來的鋰價格暴跌有關。數據顯示,今年2月20日,中國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大約在每噸42.25萬元(約合6萬美元),而到3月20日,其價格已經降至每噸不到30萬元(約合4.3萬美元),相比一個月前下跌了近3成;而相比去年11月鋰價每噸60萬元(約合8.7萬美元)的高點價格,更跌去了一半。

志特新材料公司成立於中國鋰價最高的2022年11月,該公司的背後是多家中國的重量級公司,包括志存鋰業、特變電工和寧德時代。

志特新材料公司第一大股東隸屬於中國志存鋰業集團。據其網站介紹,志存鋰業公司在2021年的電池級碳酸鋰出貨量為中國第一;2022年出貨量達6萬噸,2023年計劃產量為20萬噸,2025年計劃突破50萬噸的產量。該擴產計劃意味著志存鋰業需要更多的鋰原料。

志特公司第二大股東是中國特變電工樓蘭新能源公司。特變電工是中國變壓器行業首家上市公司,近年低調進入電池及儲能行業,此次也通過參股志特加入了搶鋰礦大潮。此前,特變電工也曾加入玻利維亞鋰礦開採權的競爭。

另外,近年來一直積極收購鋰礦的寧德時代是志存鋰業的股東之一。不過,在志特競拍到若羌鋰礦探礦權20天後,今年3月10日,企查查APP顯示,志存鋰業發生股權變更,寧德時代完全退出了志存鋰業的股東行列。

面對鋰價大跌,組團搶鋰的三家巨頭寧願賠付違約金也選擇放棄了若羌鋰礦的探礦權。

中國的電池級碳酸鋰(Li2CO3≥99.5%)的價格在2022年11月中旬達到每噸近60萬元(約合8.7萬美元)的高峰,但是之後其價格持續暴跌,迄今不到半年時間已跌去7成。截至今年4月28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跌至每噸18萬元(約合2.6萬美元)上下。

碳酸鋰價格暴跌不僅對鋰礦的開發產生了影響,實際整個電池產業鏈都有了連鎖反應。

當前的鋰價格也讓寧德時代的「鋰礦返利」計劃陷入了尷尬。該條款的核心內容為:未來三年寧德時代對簽署合作車企的動力電池碳酸鋰價格以每噸20萬元(約合2.9萬美元)的固定價格結算,而合作車企須將約8成的電池採購量承諾給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原本想通過優惠鋰價格綁定客戶,但是,沒想到鋰價格現在已經跌到20萬元(約合2.9萬美元)以下,讓返利完全失去了吸引力。

由於碳酸鋰價格暴跌,電池公司寧願違約也不提貨。據中國《財經》雜誌在今年4月中旬的報導,4月以來,整個產業鏈開始出現了下游廠家向上游違約的情況。

4月28日,熟悉中國製造業的旅英金融資深從業人士方奇對大紀元表示,鋰價持續大跌給中國電池行業帶來越來越深的衝擊,中共當局一定會犧牲掉小企業來保國企和大企業。

方奇認為,事實上中共已經開始進行管控了,被譽為「亞洲鋰都」的宜春在今春的停產就是在當局推動下進行。

中國鋰資源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但開採條件很差,且其鹽湖鋰的鎂離子濃度高;礦石鋰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廣西等地,品位低,開採成本高。之前中企都在全世界搶購鋰礦,近幾年由於外部環境日益緊張,鋰價又瘋漲,所以宜春也出現鋰礦開發熱潮。宜春的碳酸鋰產量近兩年來快速增長。數據顯示,去年前5月,宜春碳酸鋰產量達到5.75萬噸,占中國碳酸鋰產量的34.2%。

截至去年6月30日,宜春鋰電新能源企業有146家,其中鋰鹽投產企業11家,產能19.24萬噸。企業涵蓋了鋰電池全產業鏈。

根據宜春市政府公布的數字,2021年宜春全年碳酸鋰產量為8.1萬噸,超過中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不到兩年,宜春就吸引了國軒高科、寧德時代、比亞迪、贛鋒鋰業4家全球鋰電頭部企業,4個超百億元大項目落地。此外還有約20家上市企業及控股子公司前來宜春尋「鋰」。

然而,今年2月24日,宜春市發布通告稱,將嚴厲打擊非法偷採盜採當地鋰礦,以探代採、超深越界開採鋰礦,以及非法買賣、存儲、加工、運輸無合法來源礦產品等行為。而後,由自然資源部、工信部和公安部等部門組成的中共中央工作組數次進駐宜春,督導鋰礦企業相關採礦和生產情況。

方奇表示,中共在宜春整頓鋰行業的作法,與中共當初控制稀土產能以及進行所謂的供給側改革時的作法類似。

中國從1990年代起大肆開採稀土,並向國際市場傾銷,很快控制了全球的稀土供應。但是在2011年8月,中共為嚴控稀土的生產與出口,宣布對中國稀土行業進行生產整治行動。該行動以保護環境與產業升級為名,打擊無配額、超配額的開採與冶煉,以及打擊收購、銷售非法稀土礦產品,使得大量的相關小企業被關停,最終將中國的稀土產能集中到了少數大型國企手中。

中共自從2015年11月提出要進行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針對中國的煤炭、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進行去產能化,減少過剩產能。實施幾年之後,大量民營企業被淘汰,國有企業則受益於產能壟斷,利潤大增。

「對宜春的整頓可能還未結束。一些規模較大的鋰電企業普遍已經復工復產,而高安、宜豐等地做選礦、煅燒的中小企業還在停工整治階段。據估算,在宜春的碳酸鋰出貨量中,中小廠商的產能占到了40%。」方奇說。

責任編輯:連書華#

相關新聞
動力電池市場將供大於求 寧德時代內外交困
大陸新能源行業競爭激烈 碳酸鋰價格暴跌
中企非洲搶鋰面臨美國制衡 且營商環境風險大
中國六成以上鋰電企業一季度淨利潤大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