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香國」在哪?北宋米芾去世前 竟能預知去向

文/宋寶藍
北宋書畫家米芾身到了晚年不僅禪修有成,還超前預知了死後所去的世界,準確說出了佛國的稱號。此為天堂的示意圖。(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32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 ,

眾香國裡來,眾香國裡去」,這句詩文出自北宋名家米芾之口。詩文背後有著怎樣的傳奇?他坐棺舉拂的故事,又為什麼被後人津津樂道?就讓我們一窺他修行的故事。

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著名書畫大家,他與黃庭堅、蘇東坡、蔡襄四人,同為當時的文壇四大書畫名家。雖然他的一生仕途並不得意,不過並不影響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取得深厚的造詣。當然,今天我們不是來聊他的書畫藝術,而是他的修行

《宋史》記載,米芾「冠服效唐人,風神蕭散,音吐清暢」。米芾穿著效法唐人衣冠,所到之處總能吸引眾人目光。也因為著唐人衣冠以及對書畫珍石的迷戀,被當時的人們視為癲狂,所以有了「米癲」的稱號。

北宋書畫家米芾。(公有領域

米芾為文奇險,為人落拓不拘小節,加之他有潔癖,不和人用同樣的器具,被時人視為異數。不過他以書畫珍石為伴,暢遊藝海,倒也自得其樂。

自詡為鹿門居士的米芾,又稱襄陽漫士,年少時就隨禪師摩詰遊學,深悟佛理。在浙江新昌縣,東晉古剎大佛寺的一處崖壁上,留有米芾題寫的「面壁」二字。

他在《私居帖》中說:「私居杜門,以禪悅為樂:幻法有如是,不以禪悅,何以為遣?」看得出來平日居家,米芾有參禪打坐的習慣,而且還到了一定的境界,能夠體會到打坐入定後的愉悅和美妙。米芾修行有所成就,不僅僅體現打坐上,也體現在他能預知百年之後的去向。

米芾晚年時在淮陽(今河南周口淮陽區)任職。根據明朝朱時恩編纂的《佛祖綱目》,以及清朝《四庫全書》引自《何氏語林》書中原文記載大致意思是說,米芾學禪,到了晚年有所成就。他在去世前的一個月,就著手處理家事,不僅向親友寫告別書,還焚燒了平生收藏的許多珍貴書畫。

這還不算完,米芾又讓人安置了一口棺材,之後的吃飯睡覺都在棺材裡。到臨死的前七天,米芾不再吃葷腥之物,只是沐浴更衣,燃香靜坐。到了臨死之前,他邀請了郡中的幕僚等人,米芾當眾舉起拂塵說:「眾香國裡來,眾香國裡去。」然後扔掉了拂塵,雙手合掌,安然而逝。

米芾臨終前說的「眾香國」是否存在?又在哪裡?據佛門經典《維摩詰經》記載:「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原來在天界的諸多佛國中真的存在這麼一個世界——眾香國。這個佛國的一切都是以「香」構成的,連天眾的食物也都是「香氣」,而居住在眾香國的,「唯有清凈大菩薩眾」。

米芾身在官場,一生並未出家,飲食也和俗眾無異。他在處理政務軍務之餘,常年堅持參禪打坐,遵守道德,約束自我。到了晚年不僅禪修有成,還超前預知了死後所去的世界,準確說出了佛國的稱號。這麼看來,或許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神通,在禪定中看到了佛國世界的殊勝景象,知道了自己生命的來源,提前一個月準備後事,和世上親友幕僚們告別。米芾坐棺舉拂,為後人留下了一段津津樂道的傳奇。

事據《宋史》卷444;《佛祖綱目》卷第三十七之上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時候,有一個極為有名的書法家,他兒子也很會寫書法。某天,他的兒子基於多年的經驗,向外人道出,他父親連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對書法這麼著迷的大家到底是誰呀?他就是北宋的知名詩書畫家,愛石成癡的──米芾。
  • 北宋的夏二娘生前一直欠錢不還,死後被陰間處罰,投胎到王家當驢還債……
  • 文藝作品中的蘇小小聰慧,多情,忠貞,慷慨,而且她慧眼識英雄,成為了傳奇!
  • 東方朔擁有許多異能,言行滑稽,在世間留下許多神跡傳說。李白《玉壺吟》詩中說「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漢宮臣子把東方朔視為「狂」者。東方朔則自稱隱士避世於朝廷,「所謂避世於朝廷間者」。
  • 明 沈周《廬山高》
    於英感到很奇怪,知道遇見神人了,就恭敬謝恩並請教老翁的姓名,老翁笑說:吾乃三國時徐庶是也。於英聽後,驚駭無比,正要跪下拜謝,老翁就消失不見了。
  • 王蘭英是楊延昭的第二位妻子,因父親為北漢名將王懷之故,也稱為王懷女。她天生神力,又被金刀聖母(也有一說為驪山老母)收為徒兒,武藝高強,在當時幾乎無人能敵。然而她與楊延昭又是如何結為夫妻的呢?這就得說起在當地流傳千年的一段情緣故事…...
  •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為什麼會被亂石砸死?7月15中元節原來並非鬼節,原來背後有個感人的故事……
  • 南北朝劉宋元嘉年間,一個名叫求那跋陀羅的僧人從天竺,也就是古印度來到中國傳法。他有著怎樣神奇的經歷呢?
  • 提起白日飛升的詩人,你會想到誰呢?唐代詩人「玄真子」張志和是個中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的名作《漁父歌》是歸隱修仙的志向代言。他凡塵人生的高峰,停格在「白日飛升」的一幕,流傳千古。
  • 千古一僧的傳奇經歷。生前,三位皇帝、兩場戰爭只為搶他一個人;去世後,唐太宗為他立碑提詞。他究竟有何非凡的本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