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劉商,以樂府詩見長,寫下《胡笳十八拍》,當時膾炙人口,老少皆宜,兒童、婦女都朗朗上口、完整地背誦下來。康熙皇帝主導搜羅唐詩的合集──《全唐詩》裡,就收錄劉商許多詩歌。
劉商不僅是詩人,也是畫家,最初拜畫家張藻為師。張藻擅於山水樹石之畫,畫松更是「特出古今」,當時人們讚之為「神品」。「雙管齊下」這句成語,便是源於張藻。指的是他以單手握兩枝筆,同時作畫,一枝筆畫蒼翠的樹枝,另一枝筆畫乾枯的樹枝,一次完成,畫作生動逼真。
有了名師的指點,劉商後來也專門學畫山水樹石。當朝畫家畢宏也擅長畫松石,於是當時的人們只要求得劉商與畢宏畫的一松一石,都感珍貴萬分,當時是這麼形容的:「劉郎中松樹孤標,畢庶子松根絕妙」。
生卒年份不詳的劉商,大曆年間(766─779年)進士及第。性格高邁豪放的他,出生於官宦之家,父親是刑部尚書劉德威;祖父劉子將為齊和州刺史、隋毗陵郡通守;曾祖劉軫則為北齊諫議大夫。
能文善畫的劉商,也與父親祖輩一樣走上仕途,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5年),官至比部司員外郎,後改任虞部司員外郎。數年後,遷任檢校兵部郎中。再後來出任汴州觀察判官。
不過才華洋溢的劉商不戀棧官職,獨愛道術,每每遇見道士,就拜其為師,並給予資助。而劉商自己每日也勤勤懇懇地煉丹服氣。
漸漸地隨著日子的消逝,劉商看著身軀日漸衰老,有感於世事無常,尤其曾目睹畫家老師張藻遭安史之亂牽連,被貶職後被迫離開京城。當年的劉商還為老師的遭遇深感惆悵,寫下了一首詩:
苔石蒼蒼臨澗水,溪風嫋嫋動松枝。
世間唯有張通會,流向衡陽哪得知。
感嘆光陰實在太急促短暫,在世勞累辛苦,求得虛浮的榮耀和世間的官位,又有什麼好處呢?劉商心想,古代的賢人都棄官去尋求道術,大多都能超脫塵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兒女都已經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訴自己實在不應再被世俗所累了。
於是,他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汴州觀察判官。
脫下了官服的劉商,穿上道服,離家往東方遠遊而去。
有一天,劉商來到廣陵(今江蘇揚州),走進城內街市,他看到一個道士正在賣著藥,攤位四周站滿了群眾,人們都稱讚道士賣的藥相當靈效,劉商跟著圍了過去。這時道士看到人群中的劉商,突然放下手中的藥,安靜了下來,不再叫賣了。接著走到劉商跟前,拉起劉商的手,往一家酒樓方向走去。原來道士看中了劉商異於常人,是不凡之人。
劉商隨著道士進了酒樓,道士隨即點來一桌酒菜。兩人坐了下來,道士頻頻向劉商勸酒,然後侃侃而談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之事,道士事事說得逼真,好似親眼所見。劉商默默地聽著,心裡感到十分驚異,他知道眼前的道士也非凡人,所以對待道士十分尊敬,就像對待老師一樣。後來劉商意有所指地對道士說:「神仙道術很難學得。」
到了晚上,劉商到客店休息,道士也下樓準備離開,劉商看著道士一閃身,即不見人影,劉商更加感到驚奇。
第二天,劉商又來到街市上尋找道士。道士這時仍然賣著藥,一看到劉商,道士更加高興,又拉著劉商來到酒樓喝酒。在高興的閒談喝酒間,道士拿出一個小藥囊送給劉商,並且吟道:「無事到揚州,相携上酒樓。藥囊為贈別,千載更何求。」劉商記下了這首詩。兩人喝酒暢談到天黑了,才相互告別離去。
隔天,劉商又到街市找道士,卻已不見人影。後來劉商又連續找了好幾回,但再也不見道士了。
有一天,劉商打開道士送的小藥囊,解開層層的包裝紙後,原來裡面有九粒像麻籽的藥。劉商按照道士的口訣,吞下了藥,頓時覺得神清氣爽,也不再有飢餓感,身體感覺輕飄飄的。
後來劉商遊歷到宜興張公洞,喜愛上竃畫溪的景色,就在義興胡父渚(今江蘇宜興張渚)蓋了間茅草房,隱居在山間。
曾有山中樵夫見過劉商,劉商自稱:「我是劉郎中。」然而,却沒人知道他居住在什麼地方。相傳他已經修成地仙了。@*
事據《太平廣記》《唐才子傳/卷4》◇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