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鵬觀察】李強達沃斯喊話 歐洲三強唱對台戲

人氣 1284

【大紀元2023年06月28日訊】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秦鵬觀察》。今天是美東時間6月27日,京港台時間6月28日。

今天焦點:中國新總理李強,公開批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是一個偽命題,但是同日,歐洲三強法德意卻唱起了對台戲。億萬富翁胡錫進,第一天炒股賺了100多塊,但是危險要來?我今天要分析一下「股民老胡」橫空出世的真正祕密。

減少依賴中國是偽命題? 法德意與李強唱對台戲

6月27日,夏季達沃斯在中國天津舉行,中共總理李強出席,還有多國領導人,新西蘭總理、蒙古國總理、越南總理、世貿組織總幹事、巴巴多斯總理,及來自90多個國家的各界代表。

新西蘭總理希普金斯參加,在意料之中,因為前幾天拜登指習近平是獨裁者,全世界領導人暗自竊笑,只有這個新西蘭總理出來橫了一槓子,說自己不同意這個說法。為了錢,自甘墮落,這個咱先不評價。

這個巴巴多斯是什麼國家呢?微信群好幾個朋友都專門畫了出來,覺得請的這些哥們有點low。不過,我查了一下,發現這是個加勒比海的小島國,其實還不錯,面積不到香港的40%,人均收入卻是中國2倍,是全球唯一的黑人發達國家,全球競爭力排名第46位,中國是第21位。

中共總理李強的講話引起很大關注,他說,過去幾年的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世界發了變化,但是應該更加珍視團結與合作,更加珍視開放與共享,更加珍視和平與穩定,強調要交流而不是隔閡,合作而不是對抗,開放而不是封閉,和平而不是衝突。他還提出要在習近平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引領下,共同落實全球發展、安全、文明協議,等等。很明顯,他主要是希望安撫外國公司和投資者。

李強還試圖給參加論壇的外國人吃一顆定心丸,說中國將採取措施強化內需、激活市場,促進發展,同時加快綠色轉型及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而且宣稱,中國經濟一季度同比增長4.5%,預計二季度增速將更快,全年有望實現5%左右的預期目標。但是,具體要推出什麼經濟發展新計劃,他沒描述。

李強還說,一些國際組織和機構調高了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顯示了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不過,我們知道,這不是事實,相反,很多國際機構調低了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期。比如,6月27日,世界三大評級機構的標準普爾,將中國GDP增長預測由5.5%下調到5.2%。而之前,花旗銀行、野村證券、美國銀行、摩根大通等也調低了預期。

李強還對「降依賴、去風險」進行批評。說:「在西方,有些人在炒作所謂的『減少依賴、消除風險』,我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看,這兩句話就是一個偽命題。」

他還試圖挑撥參會的跨國公司對抗政府,稱應該由企業去做相應的判斷和選擇,政府及其相關的組織不應該去越俎代庖。

不過,就在同一天,在柏林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歐洲最大的3個經濟體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經濟部長表示,三國同意更加緊密合作,確保歐盟原材料供應,降低對中國等國家進口原材料的依賴,以便應對中國和美國的競爭。他們還特別鼓勵,在歐洲重新啟動礦山的開採和關鍵原材料的提煉,包括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優化原材料等。

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表示,3個將成立專門工作小組,並加強與工業集團的溝通,讓歐洲原料供應更加多樣化,來確保經濟安全。

這什麼意思呢?意味著,歐洲對中共很大程度放棄了幻想。實際上,「去風險化」這個說法,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今年3月底第一次提出來後,很快就得到了歐美認同。也因此,今年4月,馮德萊恩和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遭到中共冷遇,習近平更當面拉下臉色,送了她一句「癡心妄想」。

但是,5月份,G7峰會正式把「去風險化而非脫鉤」的對華策略寫入了聯合公報,讓中共又氣又急。

幾天前,李強的外交首秀,選擇德國和法國,就是要去試探歐盟「去風險化」的底線。

但是,在李強到達之前的一週,德國發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定義中共國為「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和李強見面時,德國總理舒爾茨也沒有客氣,以「去風險化不是去中國化」回應。

6月20日,歐盟還發表了「歐洲經濟安全戰略」,沒有點名中國,但強調要「與一同走在去風險化道路上的國家合作」。

現在,歐洲三大工業強國正逐步落實這一戰略,李強只能向跨國公司高管們呼籲。然而,高管們會配合嗎?

胡錫進高調炒股真相 唱的是哪齣戲?

這兩天,胡錫進又登上了熱搜,這一次,他換了一個馬甲「股民拉胡」。

6月26日,胡錫進發微博稱,自己開了個股票帳戶,正式進場中國A股。這引發了熱議,外界認為此舉可能給表現不佳的A股打一劑強心針。但不少網民不看好,甚至直接說「老胡,你成為韭菜的概率百分之99」。

6月27日,胡錫進又在微博上曬首日炒股戰績,表示自己奇蹟般賺了104.7元。

很多人都在把當熱鬧故事再談,但我覺得最值得關注的是,老胡究竟要幹嘛?我們仔細分析一下。

首先,大家不要把胡錫進當作一個普通股民,因為他可是廳局級官員退休,妥妥的中共高幹,同時又是互聯網大V,背後有官媒時刻盯著炒作,說老胡會輕易變成被割的韭菜,我覺得網民們有點同情心氾濫了。

比如,大家可以看一下:胡錫進開戶的消息,46家媒體播放,微博上話題總覽7580萬,一般人可沒這麼大能量!

而且,對胡錫進來說,他從十多年廳局級官員位子下來,全網粉絲高達一億,這些年連貪污受賄加自媒體賺的錢,最保守說也有上億了,所以,我認為,億萬富翁老胡,肯定不會是為了來賺個幾百、幾千塊的小錢。

他這個規模的財富,找一個專業的股市操盤手,或委託理財,或投到某些賺錢項目去,都能輕鬆躺贏,根本不用像普通股民那樣苦哈哈地盯盤,做各種技術分析。

對老胡來說,找人幫忙也很容易。比如,A股「網紅」李大霄就在微博上主動回應,說「若有需要時可以打電話,我們研究一下」。

那麼,老胡究竟是要做什麼來了?

先肯定地說,要來當鐮刀啊。比如,鳳凰網有網友就說,很多時候,你認為的「韭菜」,其實並不是「韭菜」,而是妥妥的「鐮刀」。

他舉了一個自己熟悉的、曾被證監會處罰的案例。十幾年前,某個上市的輪胎企業不行了,輪胎一直銷不出去,股價一直往下掉,所有人都被套在裡面了。

這家企業就找了一個高人出山,做了這樣一個策劃:在海外,找一個小公司或者虛構一個公司,跟這個輪胎企業簽訂一個億的大訂單,簽完這個訂單後,這家輪胎企業就大張旗鼓地把自己家的一個億的輪胎用輪船拉到海外。拉到海外的途中,就讓輪船偷偷把這一個億的輪胎扔到海裡,填海。

然後呢,沒有多久,這家公司的股票就蹭蹭地往上漲,翻了很多倍 ,賺了十幾億。原來,它們花錢找一些員工、媒體,把有國外大客戶的「內幕消息」透露了出去,於是散戶們一傳十、十傳百的跟進,股價自然就蹭蹭地上漲了。

這個網友說,老胡完全可能利用他的影響力,當一個妥妥的莊家,也就是大家所說的「鐮刀」,而且還是一把非常鋒利的「鐮刀」。他提醒,「退休老頭胡錫進大張旗鼓告知大眾自己要炒股了」這件事,其實並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很值得警惕的事。

這個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認為老胡幹得出來。

但是—-我要說但是。我雖然不懷疑老胡適當的時候也會這麼幹,但是,我認為大家還是低估了老胡,因為,老胡現在光環加身、是珍惜羽毛的人,肯定不希望讓自己幸福的半退休生活,被中紀委或網友們給破壞了。

所以,我認為,真相是:老胡一定要站著把錢掙了,不光掙錢,還要掙名。只是賺錢的事情,太low了,老胡才不屑於那麼做。

什麼意思呢?大家可能都看到了,就在6月26日,老胡開戶那一天,中國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因爲發表涉及失業率以及鍼砭現行經濟政策的文章,遭到微博禁言,他的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也已停止更新。

事實上,前一天,6月25日,新浪就做出了處罰決定。

這麼大的消息,老胡當然會知道。而且,時刻敏銳的嗅著上面放什麼味道的老胡,也知道,中南海這段時間,最頭痛的是經濟惡化,各種負面信息滿天飛,老百姓即使不說,也心知肚明。

比如這一次吳曉波被懲罰,有網友就講:失業率咱就不說了,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公布了數據。但是「抹黑證券市場」,弱弱的問一下:中國資本市場還需要抹黑嗎?難道我們天天看到綠油油是假象?

今年以來,一波波讓人五味雜陳的消息就不時衝擊著廣大中國股民,全球主要市場飄紅,只有大A股(網民戲稱大癌股),萬花叢中它是一點綠,還有巴菲特持續加倉日本股市,等等。甚至,週末,瓦格納政變,都立即有一個股市的段子被熱傳:

「我:大師,大毛家的大事,對A股和美股有啥影響呀?需要一起出錢嘛?大師:出錢肯定是AA制呀。我:A股和美股一起出嘛?大師:AA制是A股出兩次。」

正因如此,一向擅長為黨叼盤的胡編,看到了機會,於是「股民老胡」橫空出世。

當然,老胡自己說得那是一個雲淡風輕、高風亮節,「近來股市行情不好,老胡雖也為股民著急,但缺少切身感受。從今往後,老胡加入進來,一起經歷市場行情的起落漲跌,成為中國股市悲喜交錯的一部分。我希望自己能盈利,而不是成為新的『韭菜』[嘻嘻]」。

所以,就在網民們在吵老胡到底會賺會賠的時候,老胡其實在偷著樂。

大家認為,我分析得有道理嗎?

好了,我們今天就談到這裡。請大家訂閱《秦鵬觀察》,讓我們繼續跟蹤國際和國內重大事件,透過現象看本質。謝謝大家,我們下次節目見。

歡迎訂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X6rw_QzJbFzvr1CzivxIg
歡迎訂閱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com/zh-CN/channel/1eiqjdnq7go7cVXgAJjJp39H61270c

秦鵬觀察》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秦鵬觀察】中共古巴建軍事基地 141工程曝光
【秦鵬觀察】中共官員住院花數千萬 震驚韭菜
【秦鵬觀察】瓦格納突然撤兵 政變震驚中南海
【秦鵬觀察】俄軍界三巨頭露面 到底誰贏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