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1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美國前總統川普(特朗普)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全球品牌協會7日舉辦「對應美國新總統的印太鏈結戰略」論壇,邀請學者專家與會分析。
全球供應鏈去風險趨勢將持續 減少對中共依賴
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長劉孟俊分析認為,2025年全球供應鏈的去風險趨勢將持續,美國強調「新華盛頓共識」下的產業政策,促進貿易保護與經濟安全。未來美國針對半導體、乾淨能源等關鍵產業的補貼力度將加強,讓企業加速推動「中國+1」(China plus one)策略,分散供應鏈並減少對中共的依賴。「中國+1」策略意指在中國以外增加新的生產基地,為以後企業安全經營著想。
劉孟俊指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加劇,並通過補貼政策及「一帶一路」出口過剩產能,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升溫。同時,台商順應全球趨勢,增加在東協和印度的投資以取代中國,特別是在電子、汽車等行業,台灣企業加強與美、日等國的連結,並進一步拓展至東南亞和印度等市場。
劉孟俊表示,在陸台商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尤其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由於美中貿易戰引發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以及大陸投資環境的變化,台商對大陸的投資呈現下滑趨勢。超過五成的台商認為2023年的訂單及利潤將減少,且有近六成的台商對大陸市場抱持較悲觀的看法
就對應美國新總統的印太鏈結戰略,劉孟俊表示,未來台灣需提升供應鏈韌性、加強技術與管理,確保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地位。這場「台灣+1」的產業布局策略,不僅是應對地緣政治變局,更是創新成長的重要契機。
劉孟俊指出,「台灣+1」策略是在對外投資時,加碼增加在台的技術研發、總部功能或生產基地,以提升台灣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他分析,「台灣+1」的產業布局策略有三項優勢:
第一,可以讓在台灣的母公司扮演著更具戰略性和高附加價值的角色,不僅在管理、研發及行銷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將帶動更多技術與管理經驗迴流,進一步提升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台灣+1」多是國際大廠客戶要求,強化台灣母公司作為運籌中心,調動資源(接單聯絡服務為主)。
第三,台廠可藉此機會爭取穩定高階產品訂單,促進國內產業的升級。
全球品牌協會理事長陳春山表示,川普因為美國國家安全的問題,美國應該會維持「中國+1」策略,所以基本上未來台灣應該擴大中國以外的投資,並布局「台灣+1」策略來因應,也就是台灣企業董事長要有全球化的總部思維;「今天的主題印太鏈結戰略,也是關注台灣未來要擁抱世界,包括台灣產業鏈外移的全球化議題」。
台灣應加強與美、日、澳等盟友合作
台灣東南亞與南亞協會理事長林若雩提到,美國已構建多層級的安全架構,推動美日印澳四方集團(QUAD)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經濟合作,以抗衡中共的「一帶一路」倡議。台灣需發揮自身半導體先進製程、科技人才密集等優勢,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並加強與美、日、澳等盟友的軍事及經濟合作。
林若雩強調,台灣堅定的民主價值、強大的民間社會,是其與國際夥伴合作的基礎,對於區域的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她指出,台灣在印太區域日益重要的地位及其未來的戰略定位。台灣應秉持「戰略自主」,在與區域國家合作中保持平等互惠,並持續推動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以因應印太區域的新興挑戰。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呂曜志表示,他判斷中共政府目前已經沒有能力再跟美國叫板。他也判斷美國兩黨的國會對中共的態度應該不會有所變化,特別是在大量傾銷,有可能危及美國產業與國家安全的領域,諸如電動車、軍工、AI、半導體、資訊安全等領域,美國行政部門應該會持續加強管制,甚至嚴抓台商在兩岸洗產地,替中國企業代工,或洩漏敏感科技祕密的狀況。
台灣必須強化自身的經濟韌性與國際鏈結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指出,台灣在面對持續升溫的美中競爭局勢中,必須強化自身的經濟韌性與國際鏈結。台灣以出口導向的經濟為主,與國際情勢息息相關。美國新總統川普上任,美中對抗必然持續,台灣製造與出口必須鎖定變動下的國際需求。但在自貿協定覆蓋率不足的情況下,傳統產業在海外市場上面臨關稅障礙,尤其是消費品出口的挑戰。
邱達生說,台灣高科技產業得益於資訊科技協定(ITA)享有免稅優勢,吸引大量資源。然而,面對全球供應鏈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台灣仍需提升在供應鏈的位階。與此同時,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可多加關注傳產,諸如石化、運輸、機械、紡織等產業,並持續深化國際合作。
責任編輯:葉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