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昔日學運青年今日政壇明星 為台灣民主努力

人氣: 18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4日報導】從野百合學運到青年國是會議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十四日電)野百合學運發生迄今屆滿十五年,許多當年參與學運的青年,現在已活躍於政壇,繼續為推動台灣民主而努力。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鄭麗君就是最好的例子,過去她參與野百合學運,為促政府落實民主而聲嘶力竭,現在則以「主人」身分,連辦兩屆青年國是會議,廣邀當代青年參與公共事務。

鄭麗君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野百合學運的年代,台灣並沒有完全民主化,當時他們的訴求是「打破權威」,喊出要民主、要自由,這些訴求已達成了,公民有了參與民主的基本權力,但台灣的民主其實才剛起步。她說,「我們到底要什麼樣的民主?直到現在社會還在摸索著民主的方向」。

鄭麗君指出,現在民主體制已經有了,需要的是制定政策的制度,更需要公民意見參與,野百合學運時代,青年在做「破」的工作,而現代需要的是「立」的工作。

曾參與絕食運動的鄭麗君表示,學運青年過去為了對抗威權政府,採取許多抗爭行動,而現在的政府已經民主化,但許多人仍把政府當作威權政府,以過去抗爭的行動對抗政府,「其實威權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政府只是一個平台,可以讓各種聲音浮上台面協商。

她舉例說,過去在野黨在立法院藉由抗議手段杯葛政府,但立法院今年九月中旬開議,仍上演激烈對抗的戲碼,「威權時代的翻桌子、潑水情節,現在國會還在上演」,有趣的是,現在是由擁有多數席次的在野黨演出。 鄭麗君說,國會多數黨其實可以依照人民托付而主導議事,但現在多數黨卻複製威權時代的政治文化慣性,意味著台灣社會雖然民主化,卻還沒有一個真正的「民主文化」,而政治人物的言行,對年輕人的影響非常大。

她說,許多人都認為台灣年輕人是對社會冷漠的一群,其實參與過青年國是會議的人都知道,青年們一點也不冷漠,反而很熱情,但台灣政治人物的表現讓年輕人意識到「民主只能這樣」,除了選舉投票,就是上街遊行,「這將成為民主社會的大問題」。

鄭麗君認為,這一代的年輕人不應再學習抗爭,而是得學習「坐下來談,把問題談出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答案」,雖然年輕人也會上街遊行,但透過行動表達議題後,必須以理性對話模式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把問題都丟給政府解決,才能顯出公民的主體性。

鄭麗君說,台灣社會還不懂得如何理性討論,而年輕人透過青年國是會議學習民主的理性環節,當他們未來成為官員、民意代表,將有具體的民主概念,甚至以開放的態度,把人民當作主體。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助理教授劉孟奇,是兩屆青年國是會議的幕後核心人物,也是野百合學運成員之一。他說,台灣民主化的第一階段任務,已在野百合學運過後逐漸達成,解除威權體制,建立保護式民主,是台灣民主轉型的一個重要意涵,「不必擔心今天罵了政府,隔天就失蹤」。

他說,台灣第一階段建立的是消極的「保護式民主」,也就是保護公民基本權力不受侵害,接下來的任務是建立積極的「參與式民主」,藉由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尋求共同利益。

劉孟奇說,這兩屆青年國是會議為參與式民主奠定傳統,一次捲動上千名青年參與,再由青年影響別人,未來這些青年,除了走上政治之路外,許多人也可能會成為其他領域的核心人物,這些青年的經驗,將為台灣未來的民主文化紮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