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就有桃花源(57)聽鳥語

第七章之五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客居山野,鳥聲不斷,在透早裡輕敲門窗,許是好風好水,依龍脈、臥明堂,氣勢縱橫,人也就神清氣爽開來,野客鳥盤據不散,常常來訪便成了朋友,牠知我很愛牠,便常來窗前相會了;我從中理得鳥真是聰明,可辨別好人、壞人,愛鳥人、傷鳥人相處久了,偶爾還會跳舞給我賞。

梭羅說:「喜歡自由的鳥兒,從來不在巢裡唱歌。」我想也是,牠們都到了我的窗前鳴曲了。大概是新作,唱起來還有些生硬,斷斷續續的,哼哼啐啐的,把一小節分成六小節來吟,豐富有趣。坐在窗邊的電腦桌前寫作,常常能聽見白頭翁在窗台前的雅座上睜眼窺視,我索性天天供出五穀雜糧來餵養牠的五臟六腑,牠便天天來報告,有一天我忘了餵食,牠竟釘釘鐺鐺的敲起窗戶,叮嚀我快快端出佳餚,可見牠們多具靈性,並非笨鳥。

麻雀與綠繡鳥,各有地盤,時間錯開,彷彿約好的,你五至六點,我六至七點似的,極為好玩;大約是吃得美食,連唱的歌也悅耳婉轉。

牠們應該以為我與熟悉了,也就天不怕地不怕,我走進書房,牠們頂多看我一眼,便自顧自的吃著,根本不理人,綠繡鳥乾脆築起窩,生了寶寶;斑鳩、大卷尾偶爾會光臨寒舍,像所有的鳥兒一樣,吃喝拉完就走,從不說謝謝。

最令人驚艷的是,偶有候鳥來訪,好幾次在窗前看見藍尾鴝、藪鳥與紅山椒,高興得不得了。

展家附有一處軍方空地,藏著浩繁的生態,幾隻竹雞一直住在茂密的灌木叢裡,發出雞狗怪的聲音,可惜都市開發的粽伐實在太快了,有一天這塊地賣了,堆土機來了,怪手把百年的老樹一夕刨毀,牠們也就失去了身影。

四處低飛盤旋覓食的鳳頭蒼鷹一度增加為四隻,之後又變成兩隻形影不離的,我可以隨著牠的音律與之隔空相應和,牠以為是同伴,也與我唱和,好多年來,已然成為春夏之交,我們共同的協奏曲,我叫牠和,牠叫我和,很有韻味,冬天寒風凜凜,牠便離別去過冬了,這使我想起王維的〈送別〉,冬天送牠走,春天牠又返: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賞鳥專家所要求的賞鳥必備裝備:

.雙筒望遠境。
.腳架。
.手套。
.雨具。
.背包。
.水壼。
.萬用刀。



在我的窗前與屋頂花園,一個也用不上,也許只要帶上一顆心,所有的鳥兒便會來報到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俄國作家高爾在《抱怨》一書裡提過:「一個人最真摯誠實進行感覺與思考的地方,就是心靈。」 可惜,人都太忙了,忙會使人閒不下,忽略用心靈感知擦身而過的美好世界,聽不見蟲鳴鳥唱,聞不到花香氣流;忙,一直是擋在人們前面的大石頭,搬不開,就少了風花雪月了。
  • 一輩子根本花不了太多錢的,我的年平均所得只有一萬三千多美金,合台幣大約只有四十萬元,也就是說,多數人的一個月不該花上四萬元,以此計算,一生大約也只有一、二千萬元的開銷,或者更少;理論上,賺到這些錢便夠用了,但是我們想要的,遠遠超過於此,這才是負擔所在。
  • 儒、道兩家的生活哲思其實有所不同,我們的教育以儒為主體,強調剛健有為,入世進取,巧取豪奪,登上高峰,我的人生上半場堪稱是儒,相信書中自有黃金書,書中自有顏如玉,寒窗苦讀必得功名,於是出世拚搏,巧利營私,內聖外王,奢想治國平天下,只是弱名路上走一回,鬧一鬧,才發現全盤皆錯,人生不僅如此而已。
  • 人老是如此,凡事都以物與錢為尊,被物化了,人就不是人了,我不想事事都跑完一圈才了解又回到起初。我只做能力所及的事。請相信,我非超人,也沒有十八隻手,不可能以一抵三,無法輕輕鬆鬆月入數十萬,我有的是量入為出的理性。
  • 對很多人而言,結果最重要,但對我來說,過程則優於一切,我決定享受經過的每一分鐘;在我的潛意識裡,一直有一幅田園景緻,我扮著牧童,輕歌歡唱;我答應過自己,這個夢一定要圓。
  • 俄國作家高爾基在《義大利童話》中有一段話:「生活,就是為了一種神秘的東西,所做出的痛苦的犧牲。」神秘的東西指的是什麼?
  • 揉合著山水、植物、建築的園林文化,文人皆愛,建築師威廉.查布斯就曾這樣形容中園林:「中國人設計林的藝術,確實是無倫比的;歐洲人在藝術方面的成就很難項背,只能像對太形一樣,盡情吸收其光輝而已。」
  • 雨,一直是我心中隱秘的靈魂,這大約與老家宜蘭有關;蘭陽雨長駐心頭難忘懷,雨聲撲通,一年下了二百多天,對雨便有了情感,不止愛聽雨,也愛賞雨、看雨、唱雨,當了作家之後,常寫雨,有人說,宜蘭出文人與雨有關,雨天閒著也閒著,詩興全發了。

  • 花,有神韻,我特愛之。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生活中的花朵,只有付出努力才能盛開。」
  • 六分鐘的短片,拍了足足一個月。原因很簡單,因為等待。等風,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這種等待是一段修心的歷程,有苦悶,有煎熬,亦有釋懷之後不期而至的驚喜。走過之後再回頭品味,很享受這創作歷程中的每一步。這更像是與自然共同參與創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實現心中設想的同時,也用心感受並接納自然的給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