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教子─ ─培養節儉的美德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767
【字號】    
   標籤: tags:

今兒個兒子得提早上班出差去,又因為每天兒媳出門得更早,所以就只好由我到點時叫醒兩兄妹上學。嘿!今天一反常態,一招呼兩人就一骨碌的爬了起來,而且立刻將各自使用的電扇關了起來,我適時褒獎了幾句:「哇!知道節約能源呢!嗯!長大上學就懂事啦!真乖!等會兒奶奶講個小故事。」這下子更來勁兒了,按部就班的盥洗完畢,坐下來開始邊吃早點邊聽:

從前有個姓劉的富翁家財萬貫,那真是金山、銀山,吃好的、穿好的,要什麼有什麼。家裡請了好多佣人,又時常在家中大宴賓客,很多人都來白吃白喝。那些吃不完的飯菜,佣人就隨手把它往門外的一條河溝裡一倒就完事了。這樣幾年浪費下來,家中的錢財越用越少。因為享福慣了,所以也不知道怎麼去賺錢,因為不知道節儉,所以照樣大吃大喝。

很快的,錢用光了,當然那些酒肉朋友就不理他了,更沒人肯借錢給他。因為沒錢發薪水,所以最後連佣人也跑光了。只好把家裡那些值錢的東西拿出去變賣,最後連房子也賣了,於是他成了無家可歸的乞丐,到處乞討,缺衣少穿的,蹲牆角、住牛棚。
]
這年的冬天,他貧病交加,凍倒在一間寺廟門外,被裡頭的老和尚發現了,把他救起來,讓他住在廟裡養病。不久,他的健康慢慢恢復了,能到處走動走動了。一天,他逛到廚房旁的倉庫,發現裡頭堆滿了一個個的水缸,不知裝的是什麼。

吃晚飯時就向老和尚打聽,老和尚給他講了這麼件事:離這個廟不遠處有個大財主家,非常奢侈浪費,他的佣人經常把吃剩的飯菜倒入河溝裡,然後就被河水沖到廟後來了,我每天把那些白米飯撈上來,沖洗乾淨,曬乾之後存放在缸裡,然後煮成稀飯吃,喏!你天天喝的就是啦!這麼幾年,就積了那麼多缸。聽說那富翁家產早敗光了,記得他好像是姓劉吧!咦!你怎麼啦?什麼事這麼傷心?

……那……那個人就是我……我真沒臉見人哪!

「奶奶!剩的這幾口麵包我吃不完,怎麼辦?……可是,實在吃不下,那就浪費了……啊!對啦!我餵給烏龜吃。」孫女說著向後陽台跑去,經過廚房,大叫一聲:「哥!等媽咪回來要告訴她,她不知節儉,買回來的青菜都不知道收進冰箱,已經有點黃有點爛了,真是!」

瞧著倆小手牽手快步上學去,心中感慨萬千,現在的孩子活在物慾橫流的萬花筒裡,大手大腳,不知節儉為何物。不像我們老一輩的,小時穿補釘衣褲,生日有點預算才在飯裡給加個紅蛋,哪像現在,連蛋糕都吃膩了!如今開始品嚐浪費過度的結果了,那就是全球能源短缺的危機了。自古以來,有德之士莫不推崇「儉以養德」。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說法,意思是: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行中的大惡。其實古人早早就以身作則,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典範——司馬光敎子: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陜州(今山西夏縣)人,是北宋著名的歷史學家。在司馬光的一生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尤其是他居官清廉,恭謙正直,不喜華靡的品格一直被傳為美談。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願意與他為鄰。

司馬光十分注意孩子的教育,要他們力戒奢侈、謹身節用。自己生活上節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他強烈反對當時社會上敗壞的風俗,例如:做事講排場、擺闊氣,當差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夫腳上也穿著絲鞋。

而司馬光極力提倡節儉樸實,流傳至今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節儉的生活變成奢侈容易,要由奢侈的生活節儉下來就很難了。

在司馬光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簡樸而稱譽於後世。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身教真的是重於言教。最主要靠的是家長所起的帶頭、示範作用,日久天長,就發揮了潛移默化之功,潤物無聲之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看先秦時期,較為單純的人際關係和簡單的社會結構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和她「斷機教子」的故事之外,還流傳著這麼一樁動人的<田母誡子>故事:
  • 耳邊傳來媳婦的叮嚀:「要記得吃早點啊!」那兩小孩早已不見人影了。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知道這兩塊三明治的命運,除非他邊走邊吃,否則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屜的角落裡被遺忘了,一天天的變硬、長毛、發霉、發酸……
  • 誰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一雙「推手」,而這「推手」卻有多種不同的樣貌,在古代,大半以「母親」居多。雖然那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當時農業社會的婦女,大半目不識丁,可是在那種道德標準極高的環境裏,在嚴格心法約束下的要求中,一點都不影響她們持家教子、敦親睦鄰、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裡,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注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師,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自皇帝、貴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認為特別應該受到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佔有一席。老師之所以特別受到尊重,還由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 孫子興興頭頭的從我這兒挑了盆子、裝了泥土,埋上老師給的幾粒四季豆種子,歡天喜地的端回自己家中,擺在後陽臺上。日日辛勤澆水,時時照拂觀察,三天兩頭來個電話報告生長情況……。瞧他那專注的勁兒,讓我想起清朝李漁《閑情偶寄》第十五卷「頤養部」中那篇(澆灌竹木)的文章片段:
  • 繼歐陽修之後,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蘇軾(蘇東坡)的一篇雖是苦中作樂,但卻筆調輕巧、短小優美、語言簡鍊的散文:豬肉頌
  • 兒女不肯做額外的(安親班指定的或您認為必須補充的)作業,千萬別強迫他,樂觀面對!也許您對他的期望過高了,也許您高估了他的忍受力和耐性,或是您忘了他還是個孩子,還是需要戲耍與玩樂。別把她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別把她弄得整天焦頭爛額,把個求學階段搞得緊張兮兮。
  • 清朝的李漁,他特別講求藝術化、趣味化的生活,方方面面的安排,都能自出機抒,獨具巧思,充滿了別出心裁後的改變。下面看看節錄自他《閑情偶寄》卷十一「器玩部」中「貴活變」的一段文字所表達的一些構思與看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