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養盆栽 讓孩子學會尊重生命

楊紀代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過完黃曆新年後的二、三月,就開始了春耕,蟄伏了一個冬季的萬物,生機萌動,抽芽滋長。當此時刻,小一下學期的自然課程裡,固定有這麼一個單元——種豆。每個學童得親手種植、照料並仔細觀察、紀錄豆子的生長、開花、結果的全過程。

這會兒,孫子也興興頭頭的從我這兒挑了盆子、裝了泥土,埋上老師給的幾粒四季豆種子,歡天喜地的端回自己家中,擺在後陽臺上。日日辛勤澆水,時時照拂觀察,三天兩頭來個電話報告生長情況……。瞧他那專注的勁兒,讓我想起清朝李漁《閑情偶寄》第十五卷「頤養部」中那篇(澆灌竹木)的文章片段:

「築成小圃﹝小園圃﹞近﹝靠近﹞方塘﹝池塘﹞,菓易生成菜易長,抱甕﹝沉醉於酒中﹞太癡機太巧,從中酌取﹝斟酌、取得﹞灌園方﹝澆灌植物的方法﹞。」此予山居行樂之詩也。能以草木之生死為生死,始可與言﹝才能跟他談﹞灌園之樂,不﹝否﹞則一灌再灌之後,無不畏途視之矣﹝沒有不視為畏途的﹞。殊不知草木欣欣向榮,非止耳目堪娛﹝不只自家賞玩、耳目一新﹞;亦可為藝﹝種植﹞草植木之家﹝也可以促成蒔花養草的居家環境﹞,助祥光而生瑞氣﹝助長、滋生平和祥瑞之氣﹞。不見生財之地,萬物皆榮﹝你沒瞧見大地哺育一切,萬物都生氣蓬勃嗎﹞;退運之家,群生不遂﹝走黴運的,週遭生物都長得不順遂﹞——氣之旺與不旺﹝家中祥瑞之氣是否興旺﹞,皆於動植驗之﹝都在動、植物的生長情況中得到驗證﹞。汲水澆花,不視為苦,則樂在其中。督率家人灌溉,而以身任微動﹝身體輕微的勞動﹞,節其勞逸﹝使過於勞累或太過安逸的生活節拍得到調劑﹞,亦頤養性情之一助也。

李漁他認為能通草木之情,才能得灌園之趣;從「綠滿窗前草不除」的境界中,才能領略萬物之生意。人與草木是息息相通、榮衰互見的。只要能悟通這點微妙,能以草木的生死為生死,才能以愛心去汲水澆花,才能分享草木生長的情趣,才能領略草木冉冉的生機;在不知不覺中,人也受到草木的潛移默化了。何況,四體勞動,還能調節生活、鍛鍊體魄;在家人共同灌園之時,還能增添不少的家庭之樂呢!真不愧為深諳生活三昧的人。

由此也讓我靈機一動,現今家家陽臺上,多少都有些盆栽、種植什麼的,不管是附庸風雅或有人贈送,總覺得忙碌不堪、照顧不過來,經常由於力不從心而將名貴盆景或珍品蘭花置於死地。如果一家大小,每人認領那麼一、兩盆,由各人負責澆灌、照顧,如此一來,孩子就會有了責任感,養成盡職、負責的美德,每日按時澆灌,從中仔細觀察、體會水分的多寡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環境與植物之間有多大的關係……等等而獲得不少的知識。

他們會在其中,領悟到上天賦予了大地萬物不同的生命形式,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不管是什麼,同樣都具有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都有循環往復的天定規律。妳用心栽種它,它就回報妳枝繁葉茂、滿樹鮮花的美景;你疏忽怠惰或用法不當,它也會像人一樣,病懨懨的或中途夭折……。這些知識的獲取,不是靠教科書或師長,是自己在實際參予當中得來的,是彌足珍貴,永不忘懷的!

所以建議那些家有盆栽又忙碌萬分的有心家長,一家大小都來認養陽臺上的花花草草,讓孩子從中學會尊重生命,學會照顧、負責,學會自我肯定,並在其中得到陶冶性情、美化心靈、拓展襟懷的益處!

附註:李漁號稱「湖上笠翁」,是清朝浙江蘭谿人士(1611→1685)。康熙時,流寓金陵,晚年則卜居西湖。字「笠鴻」、「謫凡」,號「笠翁」。著名的戲劇家,家設戲班,常往來各地,演出於達官貴人門下。著有傳奇《十種曲》、《閑情偶寄》、《一家言全集》等。其中《閑情偶寄》一書,在戲劇理論上頗有建樹;至於營造、園藝、飲食各方面,也極富參考價值。@*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傳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讀了他的全集,才知道家書更絕!傳說鄭板橋列名「揚州八怪」,他們一個比一個怪,讀了家書,才知道他是那麼平凡,就好像生活在我們週遭的尋常百姓、慈愛父母。他的家書僅留下十六封,可封封展現出來的卻是真摯可感的「民胞物與」的胸懷。
  • 做為教育工作者,對很多事物總習慣分析或探討它的教育意義,事實上,這樣的習慣也是督促教育工作者自省的一面鏡子,觀賞韓劇「大長今」亦提供我這樣一個思考的機會。
  • 親愛的家長!您是否苦惱於孩子課餘之暇,總是沉浸在那些荒誕不經的卡通劇情裡,和一些走暴力路線的電玩遊戲中,導致言語不雅、舉止欠妥,用的都是些怪腔怪調的辭彙,學的都是些不合時宜的動作,雖然知道不對,想扭轉糾正,可就心有餘而力不足。
  • 敬姜聽了,深深的嘆了一口氣,接著又紡起紗來,一邊紡一邊說:「魯國真要滅亡了!讓你們這些人做官,國家命運掌握在你們手中,而你們卻不懂得持家治國的道理。給我坐下,聽我慢慢道來。」
  • 看看先秦時期,較為單純的人際關係和簡單的社會結構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親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詳的「孟母三遷」和她「斷機教子」的故事之外,還流傳著這麼一樁動人的<田母誡子>故事:
  • 耳邊傳來媳婦的叮嚀:「要記得吃早點啊!」那兩小孩早已不見人影了。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筆者知道這兩塊三明治的命運,除非他邊走邊吃,否則多半是躺在教室抽屜的角落裡被遺忘了,一天天的變硬、長毛、發霉、發酸……
  • 誰都知道,「成功」的背後總有一雙「推手」,而這「推手」卻有多種不同的樣貌,在古代,大半以「母親」居多。雖然那時「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當時農業社會的婦女,大半目不識丁,可是在那種道德標準極高的環境裏,在嚴格心法約束下的要求中,一點都不影響她們持家教子、敦親睦鄰、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人」「言」為「信」。人無信不立。這個「信」字,在中國傳統美德裡,被視為「立身立國」之本!其實,信,是一種為自己、為他人負責的態度。能守信的人,就是誠實對待自己一言一行的人。所以「誠」「信」兩字,是一體的兩面,兩字經常連用。
  • 作為一位女性,孟母的偉大之處豈止「精五味,置酒漿,養舅姑,縫衣裳」以及「三從之道」,她更注重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約禮等方面對孟子諄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
  • 古代尊師,具有廣泛的社會性,不僅在民間百姓、學生、士大夫中形成風尚,而且上自皇帝、貴族、王公大臣也大力提倡,並身體力行,做出表率。五千年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在古代,老師在社會中有相當高的地位。古人認為特別應該受到尊崇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老師佔有一席。老師之所以特別受到尊重,還由於古人有這樣一種觀念,即老師對於一個人賴以安身立命和處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