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評論:從牛津到中國

——歷經批鬥苦難的一生

陳邁克編譯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12月23日訊】楊憲益與戴乃迭(Gladys Tayler)這對中英聯姻的夫婦,是著名的古典文學翻譯家,他們在英國牛津大學相識,並經歷中共的清算鬥爭與監禁,他們的故事在中國讀者群中風行一時。

一本描述他們夫妻故事的《楊憲益傳》在香港出版,但在中國大陸被禁,而此書的網路版和地下版正在北京和上海的年輕讀者中廣為流傳。作者雷音在書中刻畫出戴乃迭對中國的摯愛與其苦難的一生,以及中共暴政如何摧毀這對夫婦的清白。

緣起牛津大學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戴乃迭是牛津大學第一位獲得中文學位的畢業生,她在三十年代與前往牛津大學求學的富家子弟楊憲益相識,並不顧父母親的反對與其結為連理,一同回到飽經戰火摧殘的中國。


二零零六年五月九日,楊憲益先生在自己家中。(AFP)

毛澤東取得政權後,楊氏夫婦一度被視為擁有特權的知識份子。他們在北京過著比較舒適的生活,育有兩女一子。戴乃迭對自己的社會改革理想十分執著,據說她曾出售珠寶協助中共購買米格機參與韓戰。

楊氏夫婦替官方的外文出版社工作,其翻譯的作品從宣傳小冊子到中國文學巨著都有,包括十八世紀的文學名著《紅樓夢》。


一九四一年二月,楊憲益與戴乃迭新婚照片。(網絡圖片)

歷經反右、文革

中共建政後,楊氏夫婦成為「新中國」的忠誠代言人,中共曾為「新中國」做出許多承諾。然而,特權卻帶來危險,而中共的諾言卻無一兌現。

楊憲益在五十年代被懷疑有右派人士的傾向。當毛澤東鼓吹「百花齊放」時,數千名天真的知識份子因表達不同意見而獲罪,楊憲益勉強地逃過一劫。


一九六八年,楊氏夫婦受文化大革命波及,楊憲益未經審判即被關押。圖為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紅衛兵揮舞著《毛澤東語錄》小紅冊子。(AFP)

一九六八年,楊氏夫婦受文化大革命波及,楊憲益未經審判即被關押。未放棄英國國籍的戴乃迭被紅衛兵單獨囚禁,紅衛兵甚至對其隱瞞生母過世的消息。

一九七一年,英國保守黨議員戈斯特(John Gorst)在下議院提及戴乃迭的困境,之後英國政府出面與中共當局交涉。一年後,楊氏夫婦雙雙獲釋並恢復工作,但生活與以前已大不相同。

獨子自焚身亡

在批鬥運動中生存並撫養孩子的現實極其殘酷。楊氏夫婦的獨子楊樺認為,中英混血的身份是一種負擔。他在學校飽受欺凌,因為中共的文宣將他的西方臉孔與殖民主義連結在一起。就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楊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與紅衛兵打成一片,並批鬥自己的父母親。

楊樺的遭遇最終驅使他離開中國前往英國。一九七九年,他在倫敦姨媽家裏以自焚結束生命。

晚年公開反對「六四」

這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關押的夫婦,在晚年公開發表反對鎮壓「六四」的言論,因而付出高昂的代價。戴乃迭在生命最後的幾年,開始以酒精自我麻痺,而「六四」的恐怖讓她的理想徹底破滅。

戴乃迭死於一九九九年,享年九十三歲,而楊憲益目前仍居住在北京。楊憲益說:「她想過中國式的生活,甚至在被關押之後,她仍決定留在中國。她對兒子的死亡感到遺憾。」


一九九九年一月,戴乃迭生前與楊憲益最後一次合影。(雷音攝/網絡圖片)

戴乃迭對獨子死亡耿耿於懷

據英國《康登新報》 (Camdon New Journal)報導,楊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仍是小學生,卻因為有西方人的血緣而受盡欺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文教授詹納爾(Bill Jenner)說,中英血統最終使他發瘋。他有三十年的時間拒絕英國的血統,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他卻又否定中國的血統。他強調他是英國人,甚至將名字改為蘇利文(David Sullivan)。楊樺重塑自我的努力,最終以自殺收場,戴乃迭對獨子死亡無法釋懷。

詹納爾說:「戴乃迭在後半生所翻譯的中國女性作家的作品,反映出人們如何對待批鬥動亂所造成的人倫悲劇,這經常與她自身所經歷的事不謀而合。」 ◇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99期【西方看中國】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外電評論:中共輸出軍火 進行代理戰爭
外電評論:香港的小螢幕戰爭
外電評論:中國經濟走下坡 榮景不再?
外電評論:「多金」獨裁主義捲土重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