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自然 閱讀劉克襄

文/石芳瑜 圖/劉克襄
font print 人氣: 36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4日訊】 詩人、散文家、小說家、旅行者,同時也是自然生態觀察家;寫鳥、寫鯨魚、寫野狗、寫古道、寫小鎮,還寫蔬果,劉克襄看似紛雜的角色與寫作主題,其實都能歸結到一個源頭,那就是」對自然的愛。

從早期以賞鳥為起點的動物觀察,接著創作出充滿才情的動物小說《風鳥皮諾查》和《座頭鯨赫連麼麼》,並著手古道與自然誌的踏查,再轉向自然教學、生態旅遊和城鎮書寫,晚近則致力於野菜和蔬果的調查與知性描寫。能寫、能畫、能拍的劉克襄,其求新求變的創作風格,示範了自然書寫的各種可能。

去年三月,他更將十幾年前在住家附近對一群流浪狗六百多天的觀察,以日記體的方式重新反芻、潤寫,完成《野狗之丘》一書,細膩刻畫野狗的生活習性,描寫牠們之間顛沛流離、相濡以沫、勇敢求生,卻又令人心碎的故事。

至今多達三十幾本的著作,除了向我們展現作家旺盛的創作力,其一面向前摸索,一面回溯的創作軌跡,也許正如劉克襄自己所說的:「一條路我不喜歡只走一次。」

作品中對動物的關懷

從一九八二年的《旅次札記》一書開始的賞鳥作品,劉克襄開啟了台灣自然寫作的風氣,也使得他擁有「鳥人」的封號。剛開始的他總是帶著望遠鏡、圖鑑、筆記本和詩集,走訪各個聚集旅鳥的驛站。這段時間的書寫,原是以「找尋自己」為出發點,藉賞鳥逃避世俗,獲取身心的平衡。但隨著賞鳥而來的,是對鳥類生活空間乃至整個生態環境的關心,而這份關心在他內心吹起了一陣大風,使他由一個孤獨背對社會的賞鳥者,轉身成為積極投入生態保護的社會運動者。兩年後的《旅鳥的驛站》便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在一九八五年的《隨鳥走天涯》中,劉克襄寫到:「我已不再是只會逃避一個惡質時代的賞鳥者,正在學習時時抗議。我的抗議也必須有證據,這個證據必須經過長期觀察與記錄,再完整的呈現出來。」於是劉克襄對自然生態的護衛並非喊口號,亦非投入保育團體進行第一線的抗議行動,他仍堅持以「觀察」為前提。劉克襄說:「當你在從事社會運動裡面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想要尋求歷史。譬如關渡自然公園,我們呼籲了二、三年,發現它一直沒有下文的時候,難免會有一點懊惱和自責,懊惱當初呼籲得這麼厲害,可是這個地方沒有成為公園,卻被破壞得愈來愈嚴重。對那些自己曾報導出來的地方,受到更大的破壞而感到自責。然而你發現背後有些官商利益的問題很複雜,使你無能為力,這時我所想到的就是去做自然研究的東西,把自己的學問基礎再做得更好,才有更好的立論,所以我有一陣子是朝這個方向前進的。」這樣的思考使得他開始自然志的書寫工作,一九八九年的《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是劉克襄第一部的自然志作品,這項書寫更成為一項契機,開啟了日後一連串的踏查,培養了對自然、對歷史更寬闊的視野。之後的《深入陌生地》、《台灣舊路踏查記》、《福爾摩沙大旅行》等書,都是此類的作品。而此刻的劉克襄已紮紮實實地具備了博學者的內涵與質地。


愛鳥的劉克襄畫出栩栩如生的風鳥。

在完成若干動物志作品之後,劉克襄憑藉豐富的動物知識,嘗試擬想動物的思想與生活,寫出了《風鳥皮諾查》和《座頭鯨赫連麼麼》兩部動人的小說。以動物為主角,擬人化的手法,正可以看出劉克襄對動物的深情。

而十三年前便著手書寫,最近才結集出版的《野狗之丘》,也延續著劉克襄對動物的關懷。他表示,這些文章寫於垃圾不落地政策尚未實施,野狗尚能在城市邊緣的小山、荒地和垃圾場存活的時代。而今垃圾場消失了,捕殺流浪狗的現象卻不曾結束,人們對野狗的誤會依舊,野狗的生存權利越來越卑微。這使得他決心將過去這些的文章整理出來,希望能喚起大家對野狗生存空間的重視。

「十三年前這些野狗的照片我還保留著呢,這麼做有點像傻瓜,是嗎?」劉克襄突然對我這個顯然對這些問題外行的人,問了這樣一句話。

打開窗子就能觀察自然

早年的劉克襄是隨鳥走天涯,而賞鳥者總是想要多靠近鳥兒一些,然而到了後來,劉克襄卻改變了觀看的態度與距離。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小綠山之歌》系列,是劉克襄一個重大的轉折。有了稚子的他,不再背著背包,孤獨地旅行於深山溪谷之間,轉成一種「開了窗就能觀察」的模式。這時的他也已深刻發展出「對環境保持距離的尊敬之心」。

「當我們發現正餵育幼雛的鳥巢時,必須保持一種走入醫院育嬰房的心境。因為你正在觀察,一隻鳥在進行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不僅要保持一個適當遠的距離。也不能破壞現場的任何枝莖、草葉。你唯一要做的是,或許是把自己裝扮得更難被成鳥發現;這是你對成鳥最大的尊敬。」劉克襄如是說。而當他觀察記錄那群野狗的生活時,也是抱著這樣的態度與心情。


劉克襄開啟了台灣自然寫作的風氣,也使得他擁有「鳥人」的封號。

對於「自然」,在一般人的觀念裡,總認為那是離開城市的地方。只有到海邊、山上,才能夠享受自然,可是從「小綠山系列」開始,劉克襄了解:他不可能離開這個都市,到鄉下地方或高山深處生活。所以,劉克襄認為,對他而言,自然應該就在城市裡面。在城市裡,打開窗子,你所面對的就是自然。於是在辦公室裡種花、養魚或是在家裡養一隻寵物,基本上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用這樣的方式去定義自然,自然的範圍就更寬廣了。

把對「自然」的觀念擴大到旅遊上,劉克襄的旅遊文學也展現不同的視野。他認為:「不需要飄洋過海、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只要在台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做一些短距離的移動,就可能會發現台灣的細緻與遼闊。」


每畫一次,都是一段感情。(圖為正蕨)

劉克襄的日常生活

如今,劉克襄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之前,隨著孩子的成長,他曾帶領小朋友從事自然教學的工作。至今,每個星期天,他仍固定進行登山、踏青的活動。而晚近他觀察的對象除了動物,更擴及到野菜蔬果。去年出版的《失落的蔬果》收錄的便是他這七、八年來晃蕩於小鎮、郊山,以及平時逛菜市場,對蔬果的接觸與品嘗的經驗。

《失落的蔬果》裡面的素描,皆是劉克襄的作品,問他:為何不用拍照的方式?他說,將這些蔬菜畫過一次,自然會比較有感情,而讀者面對一幅黑白素描所產生的想像,也好過看一張照片。看來劉克襄的詩人本質,似乎未曾失落。

「畫完之後呢?」我問。「炒掉、吃掉啊!」他倒是回答得乾淨俐落。

我又問他,畫一幅素描要多久?他說:大約兩個鐘頭。

讀書、畫畫、寫作、上班工作、登山旅行、上菜市場買菜、炒菜,這樣一天能睡多少鐘頭?劉克襄說:「十一點上床,六點起床。」聽起來十分正常與健康,卻讓我相當汗顏。

結束訪問時,我們順路走了一小段萬華的街道,經過一家舊式的雜貨店,裡面擺滿了五穀雜糧及香菇等乾貨,他告訴我他常來這裡挖寶,看著這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食材,身為主婦的我,實在抬不起頭來。可惜沒有野狗經過,否則這短暫的行程想必更加精采。──轉自《Taiwan News 財經文化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作家劉克襄、朱天心、民進黨籍北市議員徐佳青今早前往台北市中埔山登山步道口會勘,質疑當地原是北市最後一塊淨土,城南的綠色走廊,但登山步道入口處卻極可能將被建商剷平並改興建八棟建物。徐佳青強調,市府應立即亡羊補牢,嚴格把關,不得輕易發給建照讓建商動工開發。
  • 在三峽拓墾「草盛園」,回台北主編《漢方LIFE》,或許是盛璘從美國回來這兩年多,周遭親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園一隅隨興栽植的農耕方式,以及雜誌月刊提倡的現代健康養生觀念,都讓我比以前更好奇,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編輯,最近在實踐何種生活信念。

  • 【大紀元8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淑芳台北二十七日電)配合觀光客倍增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將分批邀請知名作家李昂、林文義、劉克襄、攝影家鐘永和、李憲章等人及旅遊從業人員,造訪今年首度評選出爐的十大經典農村,體驗台灣農村之美,再把他們的作品集結成書,向國內外遊客推介台灣農村知性、深度旅遊。
  • 清晨6時半,天仍矇矇亮,在香港最南端的隱世小島上,人稱蒲台島「島主」的島民羅金樹(樹哥)已經開始駕著小艇出海捕魚,除了炎熱和惡劣天氣外,每天清晨一次,下午一次,日日如此。樹哥是土生土長的島民,一生都不願離開蒲台島去其它地方生活。今年73歲的他,身體依然健朗。
  • 筆者曾於國家圖書館查找抗日戰史資料,發現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國陸軍作戰各大戰役實錄》珍貴史料,然而此書在各大書局中卻未發現販售,因此只得聯絡作者,想購買此書。2009年,筆者與友人一同拜訪作者楊濬彥先生,因此發掘了這位已高齡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的精采故事 ,他的一生彷彿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 中國第一貪江澤民家族斂財萬億;嫡孫江志成躲貓貓起家坐擁5千億資產;江志成借毒生財,涉核酸收割;江澤民死失靠山,江志成榮登殺豬榜頭號追蹤目標。
  • 與西方基督教相關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和東方的壽星老人一樣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傳說人物。不同於只留在傳說中的東方老壽星,每年聖誕期間,世界各地都會有成千上萬的聖誕老人同時出現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與大家共慶聖誕。
  • 戰爭中的的神蹟,一人俘虜132人怎麼做到的?為神服務與向國家效忠,在戰場上如何兩全?懸崖上的軍醫,硝煙中如何一人救下75名傷員?
  • 出生於俄羅斯的亞歷山大‧格拉博維茨基(Alexander A. Grabovetskiy)很早就發覺木雕十分迷人。大約五歲,他就對當地的禮品店中那些手工製作的木雕玩具——雕刻的熊及其它小動物,深深著迷。他還記得他不停地問自己:「它們是怎麼做出來的呢?」當時,小小年紀的他一點也不知道木雕會成為他的世界,而一把簡單的木刻刀會是他在蘇聯與美國的救星。
  • 方形臉上戴著方形眼鏡永遠掛著和藹笑容,奉獻台南藝術文化教育一甲子,獲頒「台南文化獎」、「教育奉獻獎」等,教育家兼藝術家潘元石是台南許多人敬愛的潘老師,也是奇美博物館親切的潘館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