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傳》再曝與楊振寧恩怨

人氣 2746
標籤:

【大紀元12月8日訊】(大紀元綜合報道)從1949年的初次合作,到1957年因「宇稱不守恆」理論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到1962年的決裂分手,直到今天,李政道與楊振寧已分別是83歲和87歲高齡,但時間並沒有消弭他們之間的恩怨。兩位科學巨人的決裂,不僅成為國際科學界上的一大憾事,也成為華人物理學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正如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歐本海默曾經說過: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楊振寧跟李政道並肩走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草坪上,但是1962年之後,我們看不到這樣的情形。

兩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者與鄰居,最終卻冷眼相向,內情究竟如何?即將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諾貝爾獎中華風雲——李政道傳》再度詳細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

該書作者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之子季承。他長期從事科研管理工作,曾任李政道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二人有長達30年的緊密合作。

美國求學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聯大讀二年級。抗戰勝利後,蔣介石覺得原子彈很重要,要造原子彈。於是他找到西南聯大的物理教授吳大猷、化學教授曾昭掄和數學教授華羅庚。吳大猷他們說,造原子彈要先培養人才,建議選拔一些人去美國學習。

李政道被選中,於1946年來到美國。由於美國並不開放原子彈製造技術,考察小組只能解散,但得到指示,他們可以用領取到的經費在美國深造。於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就讀理論物理。

那時楊振寧已在芝加哥大學當助教,他接到吳大猷的通知,給李政道他們在大學國際公寓預定了房間。楊振寧也是西南聯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兩個年級。這是李楊的初次謀面。

同在一所學校,交往自然開始。二人開始聯名發表論文,在生活上也成了親密的朋友。

開始合作

李政道入學後不久,由於他有雙份獎學金,經濟上比較寬裕,就買了一輛二手小轎車。1947年夏天,他和楊振寧、凌寧開著這輛車去西部旅行。書中披露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出發前,楊振寧提議三人按比例出錢,把那部車子買下來,回來後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錢買下車子。楊振寧的這個提議究竟意味著什麼,後來李政道才琢磨過味來。他對楊振寧的精於算計頗有感觸。

博士畢業後,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學工作,擔任物理系助教。當時,朝鮮戰爭爆發,加州地方反華氣氛濃烈,因而李政道在加州並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楊振寧來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訪問成員。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況,於是兩人商量,李政道也來普林斯頓,可以一起作研究。

書中寫道,楊振寧去找了院長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請他給李政道發出邀請信。於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來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李楊兩家比鄰而居,兩家人來往密切。楊振寧正在進行兩維伊辛模型的磁化計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這是他們合作的真正開始。」

受愛因斯坦接見

1951年秋,他們寫了兩篇統計力學論文,首次給出了不同熱力學函數的嚴格定義。在此基礎上他們發現不同的熱力學函數在有相變的情況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這個發現揭開了統計力學研究新的一頁。

兩位年輕中國學者的論文引起了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重視。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與愛因斯坦見面。談話時間很長,愛因斯坦問得很多,很細。最後,他站起來同李政道握手,懇切地對他說:「祝你未來在物理上成功。」

兩位年輕人在普林斯頓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們個人和兩個家庭之間的親密關係,一時傳為佳話。奧本海默曾說,李政道和楊振寧坐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討論問題,是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致。

出現裂痕

李政道在普林斯頓工作,既有成就又很愉快。但此時糾紛卻發生了,源于他們合寫的兩篇論文的署名次序問題。

這兩篇論文的總標題是《狀態方程和相變的統計理論》,第一篇《凝聚理論》署名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第二篇《格氣和伊辛模型》署名是李政道和楊振寧。

季承寫道,在第一篇論文完成後,按慣例合作者的署名應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順序排列,應該是「李政道和楊振寧」。但是,楊振寧提出,如果李政道不介意的話,他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大四歲。李政道對這一要求很吃驚,勉強同意。

在第二篇論文署名時,李政道說服楊振寧按國際慣例改了過來。

署名問題給二人帶來裂隙,李政道決定不再和楊振寧合作。之後,雖然他在普林斯頓又工作了一年半時間,但是他們沒有再合著論文。

李政道決定離開普林斯頓,去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三年後,1956年,他29歲時,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

1957年,兩人因「宇稱不守恆」的理論共同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1990年楊振寧與李政道返台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與兩位先後任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右二)李遠哲(左一)合影。(中央社)

徹底決裂

外界認為,楊振寧與李政道之爭的關鍵問題是,誰第一個提出宇稱不守恆的思想,誰的貢獻最大。而楊振寧、李政道親密關係的正式破裂,其導火索在於1962年美國《紐約客》雜誌的伯恩斯坦的文章《宇稱問題側記》。這篇文章講到兩人如何研究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問題而得到諾貝爾獎的經過。

楊振寧讀過訪問的稿子,意識到對自己不利,曾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歐本海默出面制止文章刊登,但文章還是刊登了。楊李兩人終於決裂。

之後,兩人之間越行越遠。1982年,楊振寧在《論文選及註釋》裡把兩人之間的問題公之於眾,把宇稱不守恆理論的功勞更多地攬到自己身上,同時貶低李政道的為人和學術水平。

李政道則在1986年打破沉默,發表了《破缺的宇稱》和《往事回憶》,用事實給予反駁。

2002年,江才健撰寫的《楊振寧傳》出版,該書再次詆譭李政道。李政道則通過與《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的問答,對書中的言論進行了一一駁斥,稱「楊振寧的說法實在太荒謬」。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楊振寧新書談及與李政道決裂始末
巨大的成就 渺小的人格
李鉬:從楊振寧的立場變化看中共騙術
關於楊振寧婚事網上不同意見文章三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