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灣英雄:杜篤之錄音發亮加持國片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19日電)從導演侯孝賢給的新台幣170、180萬元錄音設備起家,電影錄音師杜篤之上山下海超過30年的錄音人生,已在台灣電影史上,寫下不可或缺的一頁。他卻說,其實只是想幫導演們築夢。

7座金馬獎,比侯孝賢還多。法國坎城影展「高等技術大獎」,台灣電影第一人。國家文藝獎得主,又是電影人獲獎的濫觴,但在杜篤之開設的「聲色盒子」工作室裡,都沒看到這些獎項。

他說,不擺,因為「這對有些人來說會有壓力。我希望他們不要有壓力,為作品儘管要求我,儘管把你的想法告訴我」。這就是杜篤之;他的謙虛,來自他的事業緣起與專業的堅持。

現年54歲的杜篤之1973年參加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電影技術訓練班,學習錄音工程技術。1978年進入中影擔任助理,事業的起步,要從侯孝賢提供的一筆資金說起。

侯孝賢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後,拿了一筆「當時可買一棟房子」的資金給杜篤之,讓他買了第一套連著推車的錄音設備。「這一套是侯孝賢送我的。他只跟我說,拿這些去經營自己的這一塊(錄音),然後要培養新人,要幫那些沒有錢的人做電影」。

從這一套錄音設備出發,杜篤之開始了他的錄音生涯。「我是沒有本錢起家的,是人家給我的,所以我現在有今天,是當初那一套run(營運)到現在,現在就有空間幫人,沒問題,幫了不會覺得我虧了」。

在杜篤之的協助下,不但侯孝賢、王家衛、蔡明亮等知名導演都在杜篤之的工作室完成錄音工作,新進導演如鍾孟宏的「停車」與魏德聖的「海角七號」也是在這裡邁出重要一步。

「停車」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時,距交拷貝僅剩10天,但要完成一部電影的錄音工作最快也要20天,在杜篤之「來不及也要來得及,一定要來得及」的信念下,他先停掉4個錄音間所有工作,5天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魏德聖拍「海角七號」前,為募集資金,先抵押房子拍了「賽德克巴萊」短片,工作人員幾乎都不支薪幫忙,不但攝影師推掉待遇優渥的連續劇拍攝機會,杜篤之也無酬幫忙。「台灣電影不會死就在這裡」,他說。

杜篤之的成功,不是偶然

想成為電影錄音師,至少要在拍攝現場拿長桿麥克風擔任Boom man(收音人員)三年才夠格。對於Boomman,最大的考驗在於麥克風最靠近演員的聲音最好聽,也就是要放在「攝影機快要拍到,卻又拍不到的位置」,若這時演員演哭戲,就看你「敢不敢放在危險邊緣,又不被拍到」。

杜篤之回憶,拍攝「少年 (口也),安啦!」時,演員魏筱惠一場哭戲,他沒注意到錄音帶用量,等演員開始哭時,錄音帶卻跑完了,哭的很精彩那段沒錄到。「為了這件事我自責3天,覺得我對不起這演員,真情都白搞了,好幾天無法釋懷」。

這些經歷,讓杜篤之更嚴肅看待自己的錄音工作,從興趣,漸漸轉為責任,這意味著「要比別人更會、更有經驗,有責任維持這行業或這角落的水準與傳承,有責任幫這個社會把這個角落做得很完善,因為有很多人需要你的力量幫他們做東西」。

他在國片最不景氣時創業,有人勸他公司設在中國大陸,機會很多,但他婉拒,因為「這是個責任,你走了,台灣這些導演怎麼辦?不能拍每部電影都到大陸去找你吧?」

有人要投資,他也婉拒,堅持獨資,倒不是驕傲,而是擔心有很多新導演拍的電影很好,但沒錢後製時,他希望能一下子就答應幫忙對方。若合資,「這工作不好做」。

杜篤之堅持,不論時間多麼趕,資金多麼少,攝製條件多麼限縮,出來的成品一定要與好萊塢的上百倍預算產品競爭,「最後拿出去的是要可以拿出去競爭的東西」。

杜篤之在台灣圈子外的知名度或許不高,但是他不在意,他只希望導演們「盡情去想像,我們可以幫你做出來,哪怕你錢很少」。他說,侯孝賢曾對他說起,在拍戲現場,演員可以NG,但技術人員不行,「我們NG就對不起人家的感情,我們不能NG」。

杜篤之追求的,也是一個絕不能NG的專業堅持。980419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6日電)30歲的外籍配偶陶玥菱,9年前從越南胡志明市嫁到嘉義,原想能過好日子,結果丈夫遭裁員,自己只好賺錢養家,當過早餐店員、送便當、洗碗,深刻體驗台灣人「愛拚才會贏」的精神。現在她在理髮店當學徒,希望未來能開一間理髮店,照顧全家人。
  • 【大紀元4月9日訊】(據中廣新聞 徐韻翔報導)以下請聽由中廣新聞網與中央通訊社合作製播的「今天的台灣英雄」系列專題報導:「余育銘紅牌男看護 償債見藍天」
  •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11日電)「我覺得自己很棒,我就不相信我不行!」原本沒沒無聞的導演魏德聖,借貸完成電影「海角七號」,成為台灣影史上的國片票房冠軍,寫下一頁傳奇;最初夢想「賽德克‧巴萊」也將開拍,迎向全新挑戰。
  •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12日電)17歲正當滿懷憧憬,似乎一切美好時,一場工廠意外奪走了張振華雙眼的視力,不認輸的他,因著父親一句話,「活著就是一種責任」,如今自立更生、做公益,不輸正常人。
  • 「跌倒了,那就爬起來。」雲霧氤氳的奮起湖,經常可見兩鬢飛霜的麥正治帶領遊客尋訪老街。很多人不知道,這位文史工作者曾有一段輝煌過去,如今卻選擇在山城默默耕耘,扮演小螺絲釘的角色。
  • 「希望30萬名泰越新移民,在台灣能有母語資訊平台」,六年級生張正抱持理想與傻勁,經營台灣唯一越文和泰文報紙「四方報」,兩年多來助人人助,苦撐這個為新移民發聲的媒體。
  • 三峽是全台綠茶主要產地,在製茶達人王考廷鑽研下,將三峽特有的「青心柑仔」茶種製成紅茶,不僅台灣得金牌,還在中國大陸比賽拿下銀獎,成就「小暗坑紅茶」地方特產。
  •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16日電)「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佔有權,積德比賺錢更好」,原是企業女強人的葉秀燕14年前一場車禍奪走她愛子後,悟出這番道理,人生有了新的方向,結束事業後,奉獻畢生積蓄,樂善好施,樂此不疲。
  • 他原本不想繼承家族的養豬事業,卻到國外學習了最新的活益菌液態飼養法;以為能養出獨特風味豬肉,卻實驗了3年才成功,如今自創品牌「優酪豬」,推出紅麴肉鬆等產品,辛苦總算有成。
  • 13年前,香港燒臘師傅曹名生轉進台灣一舉成功,後來卻為了周轉資金鋌而走險,偽造支票,終致鋃鐺入獄,老婆重度憂鬱,孩子和他沒感情。出獄後他大澈大悟,現在每天工作12小時,奮力苦撐,亡羊補牢,保一家之圓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