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白先勇近期在兩岸三地同時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掀起民國史的討論熱潮。大陸民眾對白崇禧將軍表示崇敬,緬懷他的武功文治,並認為白將軍拒絕中共和信仰共產主義非常英明正確,不愧是諸葛孔明。
白崇禧身影展 白先勇澄清近半世紀謊言
北伐抗日名將白崇禧的英雄事蹟和歷史功勳,近日在兩岸三地成為熱門話題。其子白先勇在臺灣國家圖書館「白崇禧將軍身影照片展」導覽(介紹)中,澄清半世紀以來,关于其父白崇禧將軍的歷史謊言,還原民國史的真相。
白崇禧被讚最有骨氣的身影 台北人憶民國
北伐抗日名將、「戰神」白崇禧將軍之子白先勇,近日在兩岸三地同時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掀起民國史的討論熱潮。昨(8)日在台北新書發表會上,名作家齊邦媛教授、余紀忠的女兒余範英、前文建會主委申學庸等人齊聚,對白崇禧將軍及那段歷史表達追思和崇敬,認為此書將在兩岸三地引發民國史的關注和討論。齊邦媛教授讚揚白崇禧將軍是中國人最有骨氣、最飛揚的身影。
著名作家白先勇為父親編著的《父親與民國 —— 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日前在北京舉行了新書首發式。白先勇向外界揭開了長期被遮蔽的歷史片斷和白崇禧將軍的輝煌傳奇人生,並澄清了許多有關的歷史誤區。 特別引人矚目的是白先勇披露,自己父親白崇禧與蔣中正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白崇禧被蔣介石倚重。抗戰期間,白崇禧先於毛澤東提出抗日持久戰戰略思想,蔣介石甚至明示應由白作接棒人;而白崇禧常為國家大事,向蔣介石犯顏直諫,忠言逆耳,很多他講的話蔣沒有聽;蔣白之間的「合作」比「分」更重要。而過去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所謂「蔣介石給白崇禧下毒」說,則純屬荒謬謠傳。
抗日名將、前南京警備司令、國民黨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將軍在孟良崮壯烈殉國後,其在南京為妻子王玉齡購買的一棟房產後來落入中共之手。80年代之後,王玉齡托人向南京市相關部門索還此房,但之後房屋被拆;隨後近30年間多次要求補償,84歲高齡的王玉齡至今也未得到滿意結果。
119年前的今天,1893年3月18日,中華戰神白崇禧將軍誕生於廣西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山尾村。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是中華民國時期新桂系首領之一,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軍事家,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白崇禧膽識超人,用兵機巧百變,謀略深遠 ,記憶力驚人,善於捕捉戰場信息,在國軍中享有「小諸葛」、「今諸葛」、「當代張良」 「近代第一龍韜虎略將軍」 「常勝將軍」等美譽,其卓越的軍事才能為國共雙方所公認,甚至侵華日軍也尊稱他為「戰神」。
中共自起家開始,便製造了無數謊言,流毒甚廣,毒害至今。抗戰期間,拿著國民政府軍餉的中共八路軍、新四軍保存實力,甚少攻打日軍,至今也拿不出像樣的抗日殲敵成果,反而躲在背後屢屢偷襲圍殲抗日國軍,招兵買馬擴張共軍實力。毛澤東中共自封「領導全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中流砥柱」,污蔑真正浴血奮戰救國救民的蔣介石和國軍消極抗戰,蔣介石「躲在峨眉山摘桃子」(盜取抗戰勝利成果)。 國民政府最高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小諸葛」白崇禧才是在全中國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戰戰略方針的第一人,跟中共毛澤東周恩來毫無關係。大陸著名學者楊天石經過多方考證,曾經發表專文說明中共所稱實為謬論。
詠白崇禧將軍 談古說今論英雄,忠勇多智數健公。 運籌帷幄展大器,北伐破敵第一功。 抗戰軍興斬倭寇,用兵機巧聲威隆。 戰神魯南施奇謀,痛殲日軍氣如虹。 謀略深遠持久戰,三月亡華成美夢。 崑崙關上攻堅戰,保衛桂林顯威風。 英勇善戰聲譽盛,兩敗林彪有定評。 若非蔣公未重用,共匪豈能陣陣贏? 膽識超人不降共,忠心報國見堅貞。 抱憾臺島望大陸,義節丹心萬古榮。
1945年10月10日,侵華日軍在北平太和殿前投降,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白崇禧上將跟日軍投降儀式策劃主持人呂文貞將軍共同見證了這一偉大歷史時刻。此時此刻,對白崇禧將軍是光照千秋的偉大榮耀,對抗日將軍呂文貞則是轉瞬即逝的光榮。其中的風雲變幻和涵義,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近年來,在海內外的華人圈子內出現了一股民國熱。人們無意中發現:民國時代的大師才是真正的大師;民國時代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甚至連民國時代的小學國語教材也是真正承傳中華傳統文化的教材。而中共建政60餘年來所推崇的大師、英雄,例如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等人都是糊弄人民的假貨,而真正抗日救國的民族英雄蔣介石等人卻被誣為「人民公敵」、「獨夫民賊」。在中共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造假活動中,中共的黨辦媒體大量造謠抹黑反共愛國人士,對叛變投共的投機取巧之輩如李宗仁、張治中、程潛、陳明仁、郭汝槐、劉斐、韓練成等人卻大加褒揚。古人云:「忠臣不侍二主」,國難時期英勇抗日、在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的大勢之下,面對中共統戰的誘惑而堅決不投共的人們才是真正的智者、民族的英雄。本文所要呈現給讀者的人物就是被中共誣為「不智」、「無遠見」的真正智者 —— 「小諸葛」、國軍一級上將白崇禧。
孫立人將軍紀念館揭牌   見證一代名將
歷經8年的規畫整建,位居台中市向上路的抗日名將孫立人故居,21日舉行「孫立人將軍紀念館」開幕揭牌。孫立人家屬與舊部屬百餘人,共同見證一代名將的豐功偉業。孫立人將軍之子孫天平感謝各界支持,他說,今天是許多老部屬、家屬、學者大家20年來的期望,他希望大家能持續給予支持,讓這一位偉大的將軍永遠被大家記住。
一代名將 孫立人將軍
1949年5月18日孫立人將軍致書給麥克阿瑟將軍請求協助中國,內容提到:
今年是中華民國空軍慶祝八一四勝利73週年紀念,高齡92歲的退役少將侯錫麟先生,仍耳聰目明更有兩道粗黑的眉毛,由於記憶力驚人被稱為電腦的他,暢談對日抗戰史上最有名的「八一四筧橋空戰」,也是八一四空軍節的由來。
華人對澳洲防衛的軍事貢獻
在澳洲這片土地上,沒有發生過戰爭。二戰期間除了日軍空襲北部的達爾文市以外,攻佔澳洲的企圖並沒有實現。這和當時中國派駐澳洲的軍事代表團有很大的關係, 他們及時為盟軍總部和澳洲軍部提供了大量的日軍情報,為澳洲的防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安度晚年的陸軍中將韓大志將軍是目前唯一在世的這一中國軍事代表團的成員,也是第一次接受媒體採訪講述這段重要的歷史。
台籍抗日名將鄒洪16日110冥誕,新竹地區為紀念鄒將軍一生為國、鞠躬盡瘁的愛國情操,特於位於新竹孔廟豎立之銅像前舉行祭典,新竹市長機要秘書楊元勛代表許明財市長向鄒家後代表達敬意,也希望先烈事蹟永昭後世,萬古留芳。
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撫民,生於安徽舒城縣一個書香世家,父孫熙澤,為前清舉人,曾任知府、審判廳長、北平中華大學校長等職。
張靈甫 (1903-1947)原名鐘麟,字靈甫,生於陝西西安東鄉大東村的一戶農家。他小時在村中與其他孩童時常玩帶兵打仗的遊戲,任指揮官時往往領導有方,進退有據,在孩童間彼此有爭執時,他必定居中協調,幾乎無人不服,表現出了一股領導者的特質。
抗戰期間,張發奎將軍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廣西和廣東的軍務,下轄包括夏威的第十六集團軍在內的多個部隊。1940年初,第四戰區司令部進駐廣西柳州,駐紮在柳江邊蟠龍山下。部份軍用物資存放在羅池旁的柳侯祠內,炮彈和炸藥則放在蟠龍山東面的巖洞內。這樣,即使遇日軍機轟炸也安然無恙。
黃百韜司令取出名片寫下:「民國37年10月22日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盡忠報國」交給我,然而此時十餘名共軍已逼近我們身旁,我們用了最後的子彈擊斃了他們後,黃司令說:「我決意自裁以不負總統及部長、總長付託之至意以全革命軍人的人格……我死後應毀容滅跡,勿再蹈張靈甫將軍遺體被辱之覆轍。」說罷變奪下我的配槍自盡……楊廷彥副軍長憶黃百韜將軍的殉國經過。
邱清泉將軍八歲時就讀鄰近私塾、十歲入基聖小學堂、十四歲入高等小學堂,此時的他已熟讀四書五經,並以以第一名畢業,而後繼續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在學期間與他逐漸感到日本對中國的威脅日增,所以一股從軍報國的心開始萌芽。二十歲時他以第二名畢業於省立十中並於隔年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不久之後國父孫中山先生於廣州創辦陸軍軍官學校,邱清泉將軍立即趕赴廣州考入軍校第二期,開始了他的從軍生涯。
吉星文(1908-1958),字紹武,河南省扶溝縣人,十五歲就讀縣立師範時,適值陸軍第八混成旅考選學兵,此時的吉星文懍於國難即將當前,因此投筆從戎,進入了叔父吉鴻昌的部隊中當兵。而後因其驍勇善戰,極受長官之賞識,遂被拔擢為連長,在他當軍人的這段期間雖然訓練極為嚴格,但對下屬的照顧卻無微不至,在糧食極為缺乏的環境中在軍糧不夠吃的狀況下他多次親自採集野菜給士官兵食用,自己卻餓著肚子,日後在任金防部副司令官之職時一日巡視坑道,為顧及天氣寒冷,竟脫下自己的外套給士兵保暖,他一直秉持著為他人而活的理念,數十年如一日。
1937年11月,在抗戰中國軍犧牲最為慘烈的八一三上海淞滬會戰接近尾聲時,川軍第145師師長饒國華受命固守安徽廣德以拱衛南京,面對絕對優勢的日軍,他毫不懼怕仍親率435旅孤軍奮戰據守廣德前五裏陣地,激戰後他的部隊幾乎全數被殲,廣德失守。最後被日軍包圍於十字鋪據點,此時他對部下疾呼:「現在正是軍人報國的時候,我們要為國爭光,流盡最後一滴血!」之後揮淚寫下絕命書送與他的恩師: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稱:「驅敵出境,復我國魂!今自決於城,雖死無恨。」然後開槍自戕,慷慨成仁。他以他的死換來了川軍不要命的抵抗,最後川軍以全軍的犧牲,延滯了日軍的進攻,有力地掩護了中國主力部隊的撤退。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縣人,黃埔軍校四期生,早年參加北伐,履獲戰功,以武勇著稱,並於一二八事變中,奇襲日軍碼頭,逼迫日艦全面東移,時任第88師參謀長張百亭將軍在回憶文章中提起:「世人均知謝晉元將軍為一勇將,卻不知謝將軍智謀深遠,更是一個有高度修養的參謀人才」, 因此他才能擔當此一重任。
佟麟閣,字捷三,1892年10月29日出生於河北高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天資聰穎,十歲前就熟讀四書五經,尤其寫得一手好字。當時他的老師很看重他,告訴他的父母,「可惜科舉已經廢除,否則佟麟閣應當是高中舉人、進士的人才。」果然,佟麟閣16歲時就真的考入縣城衙門當上文官。
...突然,一聲巨響,他的雙腿被炸斷了,昏迷臥地。醒來後,他不顧阻攔,仍欲作最後的奮鬥。他含淚向傳令兵說:「不要管我,北平城裏還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訴他老人家,她的兒子為國死了,也算對得起祖宗,請她老人家放心吧!」
郝夢齡上將,字錫九(1892-1938),出生於河北省城縣庄合村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家中非常貧困,只讀了三年私塾就因生計問題而至雜貨店當學徒。10歲後投奔於奉軍,在一個親戚魏益三手下當兵。郝夢齡當兵期間因有感於年幼失學,所以格外的用功,因此極受到上級之賞識,先後被送往陸軍軍官小學、保定軍官學校深造,在學期間更是努力向上,博覽群書。
「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1938年對日抗戰中,122師師長王銘章向全體官兵表示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九峰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其父薛豪漢,為人古道熱腸,每有調解鄉民糾紛和籌措賑款之事,必被請去咨商,協助解決。家境雖不甚寬裕,仍樂善好施,遠近聞名。
    共有約 67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