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雕刀握在手 李圭南执著书春秋

文、摄影 ◎ 赵润德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十八岁时,在亲眼目睹高丽大藏经雕版后,因为强烈的激动使他轰然倒下──晕过去了。苏醒后他开始对书刻充满热情。到目前为止,已有三百余件作品问世。他,就是现年五十九岁的韩国无形文化财产雕刻匠人李圭南。

他的作品占据着整个工坊,记述着岁月流淌的痕迹。从以树龄五百年的木料雕刻而成的《梦游桃源图》,到无法判定年代的门板上雕刻的老松……李圭南的作品坚守着自己的位置爱要现在就像他绝不出售自己的作品那样固执的脾气一般……

李圭南的作品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就像他绝不出售自己的作品那样固执的脾气一般。

工坊中收藏的高丽大藏经雕版,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雕版等作品,显示韩国的雕版印刷历史比欧洲及德国早了二百年,看着这些作品,他心中洋溢着对民族的自豪与骄傲。对先人的尊敬与信奉即是他人生的航标。

高丽大藏经雕版的精致与数量,令人刮目相看,特别在雕刻的五千多万字的洪大作品中,竟然没有一个错字,尤其令人惊叹。这一切绝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设身处地的想,在战争时代,这一切更属不易不过,遗憾的是,木料是如何处理的?谁做的?参与的人员都是谁?这一切都无从知晓了… …


锋利的刻刀温顺地在手中摆动,体现着汗水浇灌出的技艺硕果。(摄影: / 赵润德)

与雕版的不解之缘

1967年,十八岁的李圭南为参加堂兄的婚礼来到了江华岛。那天凌晨,他到了江华岛的传灯寺,在把美景贪婪地摄入相机中时,有一位僧人走过来告诉他:“在这里,有能给人带来福音的雕版。”在他还在发愣之际,僧人从房中把雕版拿出来了。

“啊!”

抬头看向雕版的那一刻,李圭南“嗡”的一下晕倒在石阶上。醒来时已经在房间内,僧人正用湿毛巾冷敷他的额头。

让他魂不守舍的大作就是高丽大藏经雕版。当时,江华岛传灯寺里留存有一些大藏经的雕版。虽然他见到的仅仅是一些雕刻着文字的木头,可从那之后,对雕版的那份感动再也未能从心头抹去。

可是,当时的李圭南非但经济上捉襟见肘,就连到哪里学习雕版技艺也无从得知。无奈之下,李圭南只好一边上班一边抽空就读木工艺学院。虽然如此,用雕刻刀在木料上刻画以创作书刻的本身,就是他最大的乐趣。凭着这股对雕刻的热情,他开启了一趟摸索和追求的旅程。

对木雕有点基础后,他开始为认识的朋友雕刻门牌。平时李圭南的脑子里充满了对作品的构思与构想,“从那以后到现在,我没有一天离开过雕刻刀。每天思考什么样的木料可以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无论有何伤心与艰难的事,只要雕刀在手,就会心情舒畅。只要开始雕刻就宛如进入无我之境一般。就算在漆黑的凌晨,当众人都还在睡梦中时我就已经起来工作,无日无夜地埋头于雕刻中。”对雕刻的热爱与执著,从他的叙述中可窥探一二。


李圭南的作品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就像他绝不出售自己的作品那样固执的脾气一般。(摄影: / 赵润德)

三顾茅庐寻访僧人

作为汉学家的祖父曾经开过私塾学堂,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李圭南对书法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只要有时间就会去书法学院深造。

李圭南真正进入书刻领域是在三十岁左右的事。198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圭南参观了附近美术馆举办的吴玉真(音译)(刻字匠──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第 106号)作品展。苍劲有力的字体蕴含着几十年的功力,就像第一次遇到雕版时那样,他简直无法从吴玉真的作品中移开视线。自此,踏上了寻师之路。

李圭南从骊州到首尔去找寻僧侣工坊。然而,成为弟子不是那么容易,僧人是不会轻易应允的。“三顾茅庐”之后,在第四次登门的时候终于被僧人收下当弟子了。“看来我也不是一般固执的人喔,从骊州到首尔往返是多么不易啊,怎么挺过来的,我都不记得了。到了家,鼻血也流过,那也高兴啊,往返路途再远再累也心甘情愿啊……”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圭南说得欣喜。

他无条件地遵循僧人的教导,也许是因为长久以来不辍的书刻练习,他比其他人更快能掌握传统书刻技法。

他说出了肺腑之言:“只要能雕刻,就别无所求。”好像上天也垂怜他对雕刻的执著。比如某一件作品需要特定木板,然而囊中羞涩,没钱买怎么办呢,这时就会有赞助的人出现。时间不够用时,那些费心费时的俗事忽然会迎刃而解,让他多出时间来雕刻。他说:“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又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的是那样啊!”

经济上虽然不宽裕,然而总能过得去。直到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之际,上班赚钱养家和书刻艺术的追求一直并行,相得益彰。

2004年,李圭南被认定为京畿道的无形文化财产──书刻匠。可是,获得如此殊荣的喜悦并没有延续多久,最近他的心头又犯上忧愁,因为书刻技艺无人继承。有几个人试过,但不到一个月就自动放弃了,据称放弃的原因是赚的钱少,未来发展空间小的缘故。万幸的是长女李智容(三十五岁)继承父亲的路。

李圭南说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匠人之路也是可以开创前程的。”

作品流露炉火纯青的刀功

李圭南书刻的过程,是先发现好的字或画,接下来再选择合适的木料。不过,通常找木料不是那么简单的。现在大多数雕刻用的都是合成木料,不过还是用实木为好。有时为了寻找好的原木就耗时好长的时间。选好木料后下一步就是把书画的摹本裱到木料上面。之后就用刻刀和𨱍头开始雕刻并上颜色,有时也会用金粉或银粉来上色。


最上边的作品使用一块济州岛人家的门扇古老木板,当看这块木板的瞬间,李圭南就得到了雕刻什么样画的灵感,因而成为他最珍爱的作品之一。(摄影: / 赵润德)

最上边的作品使用一块济州岛人家的门扇古老木板,当看这块木板的瞬间,李圭南就得到了雕刻什么样画的灵感,因而成为他最珍爱的作品之一。

李圭南刚开始主要是雕刻文字作品,后来又拓展到雕刻图画作品。最近又开始了雕刻文艺复兴“三杰”之首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在这幅作品中他交错运用了阴刻和阳刻的技法以体现作品的厚重感。

工坊里面悬挂一幅地藏菩萨法像是他无一日停歇、苦干了八个月才完成的作品。珍贵难得的木料,细腻的刻功……体现出李圭南的心血,来之不易。菩萨的表情慈悲而优雅,服饰的细腻线条也是用锐利的刻刀费心造就的。

如今虽有三百多件作品完成,工坊内尚未完成的作品仍所在多有。采访刚结束,他又习惯性地坐到未完成的作品前,在宽度超过一米的作品前展现出精神抖擞的工作状态。操刀在手,刻画之间展现着炉火纯青的刀功。──转自《195期新纪元周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您知道全世界最小的老虎雕刻有多小吗?今年是虎年,曾经创作出一百多件毫芒雕刻作品的台湾知名雕刻家陈逢显,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以树脂当材料,雕出一只简直跟灰尘一样细小的小老虎。透过20倍的放大镜欣赏,才能感觉出雕刻家的出神入化。
  •   自创细如毫毛的雕刻技术,陈逢显深居浅出蛰伏数十年,作品屡破金氏纪录。“透过放大镜专注去看,锐利的笔尖变成很大的尺寸,再凭借着专注巧妙布局意念中的点、线,长时间就能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芒雕作品于焉诞生。
  • 印度艺术家哈温德.辛.吉尔(Harwinder Singh Gill)2010年7月23日展示了两枚蛋壳浮雕,浮雕上分别刻有雨伞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头像,浮雕工艺精细,栩栩如生。据悉,蛋雕是近些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民间工艺,一般以鸡蛋壳、鸭蛋或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以下另节选数项工艺精湛的微型雕刻作品供读者欣赏。
  • 笔者曾于国家图书馆查找抗日战史资料,发现一本全新改版的《中国陆军作战各大战役实录》珍贵史料,然而此书在各大书局中却未发现贩售,因此只得联络作者,想购买此书。2009年,笔者与友人一同拜访作者杨濬彦先生,因此发掘了这位已高龄九十九,一生反共的国民党抗战老兵的精彩故事 ,他的一生仿佛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 中国第一贪江泽民家族敛财万亿;嫡孙江志成躲猫猫起家坐拥5千亿资产;江志成借毒生财,涉核酸收割;江泽民死失靠山,江志成荣登杀猪榜头号追踪目标。
  • 与西方基督教相关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和东方的寿星老人一样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传说人物。不同于只留在传说中的东方老寿星,每年圣诞期间,世界各地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圣诞老人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与大家共庆圣诞。
  • 战争中的的神迹,一人俘虏132人怎么做到的?为神服务与向国家效忠,在战场上如何两全?悬崖上的军医,硝烟中如何一人救下75名伤员?
  • 出生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格拉博维茨基(Alexander A. Grabovetskiy)很早就发觉木雕十分迷人。大约五岁,他就对当地的礼品店中那些手工制作的木雕玩具——雕刻的熊及其它小动物,深深着迷。他还记得他不停地问自己:“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当时,小小年纪的他一点也不知道木雕会成为他的世界,而一把简单的木刻刀会是他在苏联与美国的救星。
  • 方形脸上戴着方形眼镜永远挂着和蔼笑容,奉献台南艺术文化教育一甲子,获颁“台南文化奖”、“教育奉献奖”等,教育家兼艺术家潘元石是台南许多人敬爱的潘老师,也是奇美博物馆亲切的潘馆长。
  • 中国人权活动家、新公民运动成员之一的张宝成在2013年那次被抓之前,曾经对当时的未婚妻刘珏帆说过一句话。他说:“中共这堵墙看着很高、很坚固,可是如果我们每个人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在自己能承受的压力范围内做公民维权这些事的话,哪怕你转贴、围观、哪怕拿牙签去抠墙缝呢,每个人都对着这堵墙使劲,那么这个独裁专制制度结束的日子就不远了。” 刘珏帆回答说:“我没有你张宝成的勇气去坐牢,那我就做一根牙签吧,去抠墙缝,让这堵墙早一点倒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