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访谈系列 (17) 版画家林耀堂 “台湾民主国”历史插画

邱斐显
font print 人气: 182
【字号】    
   标签: tags:

林耀堂,1946年,出生于南投埔里。毕业于师大美术系,曾任教于复兴商工,也曾任职于联合报联合副刊美术编辑、台北市福华饭店美术设计主任,目前任教于铭传大学数位媒体设计系,与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

过去10年间,林耀堂独力完成100多幅以台湾当代诗人、作家为对象的版画系列作品,为台湾当代文学作家的面貌,留下生动而鲜活的图像。2005年,他为《黄虎印—歌仔戏新编剧本》一书做插画绘图,半年间绘制了22幅有关“台湾民主国”的历史插画。

父母鼓励 墙壁毛玻璃上作画

林耀堂出生时,父亲已经44岁。“我父亲是民国前7年生,算来是清朝时代的人。”林耀堂的大哥,排行老大,足足大他24岁;大姊排行老二,大他22岁。其间,因为母亲的身体虚弱,所以间隔了一段长的时间之后再生育。后来母亲又生了三个姊姊,林耀堂则是排行老幺。

小时候,林耀堂的家境不错,家里开碾米厂。父亲本来就对子女的文学、美术、音乐等教育很重视,又因中年生得幼子,对林耀堂更是疼爱有加。回忆起幼年生活,林耀堂记得自己四岁时就爱画画:“父亲常常带我到处去拜访绘画名师,无论是小镇上的知名画师,或是台湾早辈西洋画家萧木桂老师(日籍画家石川钦一郎的学生),总是带我的画作让他们看看。”

有些小孩,儿童时期在家里壁上涂鸦,会遭到大人的责骂。林耀堂不然。他很幸运地受到父亲的鼓励,不但毫无禁忌地在家中的墙上大肆涂鸦,连毛玻璃也成了他绘画世界的版图。“几年前回到老家,墙壁早已粉刷一新,当年的涂鸦不复存在,但是毛玻璃上的画作,依然清晰可见。”

由于母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林耀堂的大姊,高中时就到台北的静修女中来念书。日治时代的静修女中,是台湾学生眼中的好学校,当时学校里就教学生画油画、画水彩。三、四岁大的林耀堂,常常看着姊姊画画,耳濡目染之下,渐渐喜欢上画画。林耀堂表示:“对我来说,绘画的启蒙,最大的因素,是来自父母的鼓励。”

刹那美感 来自天边一道彩虹

林耀堂5岁时,大姊约27岁。原本一直不想出嫁的大姊,终于不敌岁月的催促,也到了必须出嫁的年纪。那时候,他常常看姊姊缝制嫁衣。有一天,父母专程到 台中去为她准备嫁妆。那天下午,林耀堂午睡醒来,吵着要找父母,大姊只好先把他带到天井边,让他洗洗脸清醒。他依旧哭闹不休,姊姊为了哄他,随手一指,要 他看看天边的一道彩虹。

那一道彩虹,对当时幼小的林耀堂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震撼,“我本来又哭又闹,没想到,一看到彩虹,竟然看到整个人都呆住了。美感的启蒙,就在这一刹那。姊姊跑到厨房去拿凉糕要来哄我,我却食不知味……”

读小学时,林耀堂在班上俨然是一个小画家。“童年时,我的零用钱只有两毛钱。我用一毛钱去买两张八开的图画纸来画画,另外一毛钱才拿去买糖果。”

初中时期,林耀堂离开埔里,到台中的卫道中学去念书。卫道中学以功课为主,他几乎很少有画画的机会。学校里,少年林耀堂有一位同学,是许常惠教授的侄子, 他常常告诉林耀堂,北台湾有一个绿草如茵、校园漂亮的淡江中学。为了这些吸引人的条件,林耀堂决定选择淡江中学就读高中。许常惠教授的侄子,反倒因为祖母 舍不得他离家太远,而没有去读淡江中学。

淡江中学 校风自由“色彩缤纷”

淡江中学是台湾最古早的基督教学校,校风非常自由,且注重学生美术、音乐教育的培养。当年,其他学校最多只有两台钢琴时,淡江中学就已在校内设置二十多架钢琴。林耀堂后来才知道,原来淡江中学是一个“不以升学为主”的学校。当别人埋头苦干、努力读书时,可能他们“人生是黑白的”;然而林耀堂在这个重视全人教育的学校里,很愉快地享受到“色彩缤纷”的高中三年。

淡江中学的社团有美术社。社团的器材设备,不输给大学的美术系,社团老师也教学生透视、投影等专业美术知识。林耀堂记得,学校里的美术老师是陈敬辉老师。学生时代的林耀堂,不知陈敬辉老师在台湾画坛上的重要性,后来才知道陈敬辉老师,原来是日治时代台湾东洋画的名画家。

他非常欣赏陈老师的教学态度。陈老师从来不骂人,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打个大哈欠,他会在黑板上,很含蓄地画下这个学生的打哈欠的素描。“现在,自己当老师才知道,我的耐心还比不上陈敬辉老师。”

林耀堂喜欢艺术,他在风景秀丽、多姿多彩的淡江中学念书,如鱼得水。然而,该校不重升学的校风,也让林耀堂在首次考大学时,尝到挫败的滋味。林耀堂决定先服兵役。退伍后,林耀堂考进师大美术系。

师大毕业后,林耀堂到私立复兴商工任教。当年复兴商工征求教师时,条件颇为严格,只有师大前三名毕业者,才能到该校任教。那时,念复兴商工美工科的学生, 对美术的爱好与追求,程度很高。处在菁英学子激荡的环境下,林耀堂强调:“在这种压力下,自己教学时,不敢稍有懈怠,必须自我提升,才让够教好学生。”

担任美编 为作家诗人画插画

后来,林耀堂的父亲生病,他于是辞去教职,离开台北,回到故乡埔里去陪伴父母亲。虽然他的兄姊共有五人,但是唯一的哥哥已经50多岁了,其他都是已出嫁的姊姊,要他们放下各自的家庭,来照顾七十多岁的父母亲,似乎有些不易。身为幺子的他,单身未婚,因此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照顾 父母的责任。整整两年的时间,他留在埔里,陪伴父亲,让他安享晚年。

林耀堂留在埔里的时候,他师大美术系的廖修平老师,因其家族事业的需要而筹备“台北福华饭店”,所以到处拜访艺术家收集艺术品。廖修平在艺术家朱铭的陪同 下,先到三义去拜访木雕师傅,继而又到埔里,走访一位素人石雕家林渊。并在询问其他学生之后,得知林耀堂就在埔里赋闲。

廖修平看了林耀堂,劝他回台北,并邀他到福华饭店担任美术设计主任。林耀堂这才带着母亲北上,到福华饭店任职。两年后,阶段性任务告一段落,有人邀他到铭传商专去教书。在铭传任教时,林耀堂才有时间创作,并开始开画展。

林耀堂曾在联合副刊担任美术编辑,其间为不少作家、文学家、诗人的文章画过插画。他很欣赏这些艺术创作者,等到自己有时间创作时,林耀堂开始有个念头,想 “替台湾留下一些历史的图像”。

林耀堂的创作,常常以人为主题,但媒材却相当多元,水彩、版画、彩瓷等多样性的媒材皆发表过。林耀堂创作的主题中,一贯不变的是对台湾本土、人物的描述, 这也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主题。

心血结晶 百位人像版画创作

一次聚会场合中,林耀堂与一些诗人、作家相遇。活动结束后,诗人林佛儿热心地邀他上车,表示顺道要载他一程。不过,林佛儿车内前座,还载着另一位诗人林亨泰。三人一路聊得很愉快。林耀堂很欣赏林亨泰的文学家气质。此刻,林耀堂坐在后座,从后座看着林亨泰的身影,他忽然很想用画笔画下这个令他心仪的诗人身影。他当场快笔画下两张,一张送给林亨泰,一张自己留着。

没多久,林亨泰也寄了他自己的诗集给林耀堂,做为回报。而林耀堂也把素描化成版画,回送给林亨泰。诗人、画家就这样礼尚往来。林亨泰是林耀堂创作的第一位 “诗人模特儿”。一九九八年,林耀堂推出【遇见诗人】个展,共展出四十一位诗人,这是他努力了两年,以诗人版画为主题创作的成果。

后来,在作家履彊(台联党主席苏进强)、黄武忠的鼓励下,林耀堂于2001年开始,以“作家”为模特儿创作版画。2003年,林耀堂推出【相遇.文学.画面】个展,共展出48位文学作家。

林耀堂为钟肇政作画

接着,他再以“春天文学对话”为题,继续绘写14位当代女作家创作系列版画。至今,台湾文坛诗人、作家,已有一百多人都被林耀堂画过版画。2005年,华视频道制作【诗人部落格】的节目,首度让诗人与诗作以影像媒体的方式,呈现在电视萤光幕前。制作单位也征得林耀堂同意,让他们把“诗人版画作品”同时在节目中展现。


林耀堂为钟肇政作画。(图片取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

春花梦露 蔡瑞月舞目入版画

2000年6月,林耀堂用他的纸笔,为80高龄的台湾前辈舞蹈家蔡瑞月女士,留下一些特殊的图像记录。那时,离蔡瑞月舞蹈教室被人纵火,已有八个月了。林 耀堂曾在自己写的《向蔡瑞月女士致敬》系列文章中,写着:“我站在火灾后的现场,仍可以用怵目惊心来形容我内心的震撼:房舍只剩下焦黑的骨架,内部的角落里,散乱地置放着一堆旧舞衣,………”

谈到画作蔡瑞月女士的经验,林耀堂有着无限深沉的感慨:“蔡瑞月女士,她歹命的一生,跟台湾史的发展很相像,很坎坷,她结婚后不久,不只夫妻离散,白色恐怖也随之到来……”蔡瑞月告诉他:“在绿岛的日子,我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是在月夜能到海边去‘担肥’的时候。”听到这种生命场景的描绘,其实感觉非常辛酸的。

有一次,林耀堂造访蔡瑞月舞蹈教室时,遇上刮大风、下大雨的台风天。他如期依约前去,眼前看到的是,屋破、雨落,湿漉漉的地板上,工作人员依旧拿着扫把,奋力不懈地在塑胶地板上扫水。那真的只能用“凄风苦雨”来形容蔡瑞月舞蹈教室的处境。在这种十分不舍的情况下,林耀堂画了一幅蔡瑞月编的舞目【春风梦露】,对蔡瑞月舞蹈教室留下一些“刻骨铭心”的回忆。

历史版画 为《黄虎印》一书绘图

2005年,考试院院长姚嘉文原著、施如芳编剧的《黄虎印—歌仔戏新编剧本》一书,进行编写时,出版社表示,过去没有人为歌仔戏剧本单独出书的经验,希望本书能找图来配,比较有可看性。

施如芳与林耀堂的太太是同乡旧识,因此,施如芳央请林耀堂协助此书的绘画工作。这对林耀堂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工作经验,这不仅是自己一人独自创作而已,还要团队合作。过去,他为“当代”的台湾文学家作画。现在,他却为“古代”的台湾历史作画。

林耀堂花了半年的时间,为这本书绘制了22幅插图。为了剧中的主角人物,他得在自己心中选取“模特儿”来画。林耀堂坦承:“我只好在课堂上,看看哪个男学生、女学生的长相,适合剧中人。”他偷偷地选定角色,也不告诉当事人,就以这些人为模特儿,把他们外貌、气质画入剧中。

而且他所绘制的人物造型,也必须多人讨论,以求得共识。例如,原本林耀堂把一个官吏,画得胖胖的,但一经讨论后,发现书中所叙述的官吏乃是清官,那么,这个官吏就不应该画成胖胖的,而该改成瘦瘦的,这才符合“清官”的造型。
林耀堂从事绘画创作四十多年,林耀堂举办画展超过40次。他对台湾本土的人物、历史,是如此地用心画作与记录。而这些作品,一旦走入数位媒体的科技内,这些文物图像的保存,意义就更深远了。@

(本文转载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洪瑞珍,嘉义新港人,从小就沈浸在音乐气氛中。自己和家人都爱唱歌,父母亲受的是日本教育,非常喜欢唱日文歌曲。家族中的堂兄弟姊妹亦然。只要有家族聚会时,大家就会唱歌自娱。
  • 我和许亚芬的认识,要从2001年她演出河洛歌仔戏团的重量级戏码【秋风辞】谈起。那一年的暑假,我带着五岁的女儿去看【秋风辞】,原本心仪戏里小生的女儿,看见舞台上的老皇帝“汉武帝”的表演,竟转而敬佩起来,还央我带她去认识这位“汉武帝”。这出戏码中,担纲演出“汉武帝”的,正是许亚芬。
  • 李永丰,现任纸风车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负责纸风车剧团(儿童剧创作)、绿光剧团(成人歌舞剧)、风动舞蹈剧场(现代舞), 和风之艺术工作室(专事舞台、布景、道具及雕塑艺术品设计制作)四个艺术团队的创作、经营;并担任“纸风车剧团”艺术监督,以及“红楼剧场”馆长。李永丰强调:“纸风车,有风就动;没风的话,自己跑,也会变成有风,一样能让风车动。”
  • 近年来,国际知名雕塑家李良仁的艺术作品,在台湾公共装置艺术领域,颇负盛名。1995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天空---一九九五”,1998年嘉义布袋镇的地标“千禧布袋”、新竹国泰建设荷兰村的“彩色花园”,2000年与2004年担任“总统就职晚会”的艺术指导,2005年台北华山“天赐良鸡”,都是李良仁杰出的代表作。
  • 平埔族(西拉雅族)是汉人来到台湾第一个接触的原住民,400来她一直在台湾历史文献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脚色。台湾人若要建构自己族群的主体性,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对平埔族群作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不但重要而且是非常迫切的课题。
  • 郭明福,1950年,出生于嘉义市。1977年,师大美术系西画组第一名毕业。1988年,师大美术研究所暑期班结业。1989年,40岁才开始攀登第一座台湾百岳。
  • 2005年10月,海外的美国《台湾公论报》和台湾岛内的《自由时报》合办一个活动,由海内外17位作家、19位学者、27位意见领袖,共同评选、推荐50本最能孕育台湾人文主体意识的启蒙书。在这个票选活动中,前卫出版社与其同系列的草根出版社所出版的书籍,踏踏实实地占了一半之谱,足足25本。
  • 布袋戏在台湾文化中,一直扮演着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从过去到现在,包括日治时代与国民党统治时代,布袋戏的历史演变,相当崎岖坎坷。1970年代之后至今,从李天禄“亦宛然”、新庄许家班“小西园”、云林黄家“云州大儒侠”、“霹雳”,到中南部的沈明正布袋戏团,都为台湾的布袋戏文化,做了很大的贡献。
  • 1988年,台湾的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原住民的正名运动、环保运动、反核四运动也在此时风起云涌。夏曼.蓝波安没有错过这 一波波要求改革的浪潮。他的自我觉醒,正是来自他在台湾社会底层工作过的生命经验。
  • 没有高深傲人的学历,却对台湾文史资料,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和热诚,持续不断搜集。没有正式学院的训练,却倾其半生之精力,写下了五十本台湾文史著作,造福台湾子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