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积德又消灾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宋代时建康江宁县衙之后,有个开酒店的王公,一生平直,敬信神佛,从无一点欺心之事。平日以买卖公平闻名,时常接济穷困之人,人们都称他为王老实。

癸卯二月十五日黄昏之夜,店小二正要关店门,忽见朱衣幞头将军数人,带着不少车马仆从,来到店前大喊:“可速开门,我们要在此歇马。”店小二急忙走进告知王老实此事,王老实要他快快接进来,到店里一看,那数个将军都已进来坐下了。

王老实恭敬的端上酒食奉请,又拿些酒食犒劳仆从。顷刻间,一群从人手里拿了一大捆绳索,长千万丈,又有几十个人,手里拿着木钉签子几百枚,走到朱衣将军面前禀道:“请布围。”朱衣将军点头应允。

这些从人们就出去,都将木签子钉在地下,又将绳索缚在上面,四围系转,凡街前街后、巷里巷外坊曲人家,并窝窝凹凹之处,尽皆围了绳索。这些从人都弄完了,走来禀道:“绳索俱已围完,此店亦在围中。”
朱衣将军数人议论道:“这王老实,一生无欺心之事,诚善待人,乐善好施,上帝所知,此一店可以单单饶恕。”众将军都说道:“若咱们不饶恕这一店,便不见天理公道之事了。可将此店移出围外。”众人应允,急忙拔起木签,解去绳索,将此店移出在围外。

朱衣将军对王老实道:“以此相报。”说罢,都上马如飞而去,转眼就消失了。王老实和店小二再看那四围钉的木签和绳索都已不见了,非常惊骇。恰值这时夜巡官带人巡夜来到酒店前,问王老实为什么深夜开着门还点着灯烛,王老实一一告知。夜巡官将此事禀与上官,上官不信,说他妖言惑众,遂将王老实监禁狱中。

两天后,建康发生大火灾,自朱雀桥往西直到凤台山,凡前日绳索经系之处,尽数焚烧,片瓦无存。惟王老实酒店安然无恙,周围却是一片灰烬。王老实于是被释放回家了。

人的命运与祸福,都是有因有果,都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惟有行善向善才是人明智的选择,才是给自己积累福德。人的一举一念,神明都在监察着。只有正视因果法则,一切遵循天理而为善,才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和庇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趋吉避凶,化险为夷。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华文明是以水治为开端的。从原始先民虔诚的海河崇拜、奇异的神话传说,到先秦诸子以水喻道的洞见,以及外师造化,终得心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一不浸透着流水的神韵和大道的空灵。
  • 古今中外的无数先贤、学者对“水”的体悟,都和老子的理论大体一致。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据说泰勒斯曾向埃及人学习观察洪水,很有心得。
  • 杨万里,南宋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读书勤奋,博学广闻。他为官清正廉洁,人们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这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 当天夜晚,他梦到县城隍到省城南门,撤走随从,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驾驶马车,并告诉农夫说:“你暂且跟我去参加会议!”于是,农夫便跟随他,来到一个省府县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道德,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出“君子”,并对其道德内涵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
  • 古人学习始终以致用为纲,重在实践,讲求无倦与精进,学贵有恒,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看似一个简单的“德”字,却紧密联系着朝代的兴衰。明君有德而国兴,昏君无德而亡国。历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见证德的价值何其威严。
  • 古人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与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
  •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桓荣被任命为议郎,教授太子读书。桓荣博学敦厚,光武帝对他十分满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