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丹】现代版“孟母三迁”为何结果不同?

人气 251

【大纪元2013年08月24日讯】最近在中国湖北,一位父亲为女儿择校而辗转两地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被称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故事中的父亲一心希望女儿能进入省会城市某个最好的小学读书,不惜放弃了原来县级市政府部门办事员的工作,只身来到省会城市打拼。他在一所实验小学附近租房,以为可以按照政策“就近”入学,结果当他拿着“暂住证”和“务工证明”到学校咨询时才得知,学校将优先照顾“双证合一”,即所在家庭拥有房产证和本地户籍的学生。尽管希望落空,但仍然心存侥幸,不肯放弃,又先后两次在其它名校的附近居住、创业。直到最后一次被学校的门卫以不对“流动人口子女”开放的理由拒之门外时,他才痛苦的自嘲道:“没有户口、没有房产,没人托关系想择校?太幼稚了!”就这样,现代版的“孟母三迁”最终以失败的结局告终。

自古“孟母三迁”讲述的是一位母亲因正确选择对儿子有利的教育环境而实现了儿子的成才之路的感人故事。其中折射的道理常常警示那些身为父母者,理应肩负教育的责任,审时度势,重视环境对子女的影响和作用。故事中,孟母见儿子因“居住之所近于墓”而“学为丧葬”,便“迁居市旁”。又见其“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而选择“舍市”。后又因儿子“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而再次迁于“学宫之旁”。直到目睹孟子学习官员入文庙时所遵循的礼仪规范时,才最终下定决心“居于此”。

可见,正是由于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为儿子“三迁”的孟母,才造就了对中国文化及教育体系影响深远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这个世代传承的成功案例无不让天下父母竞相效仿,以此达成“望子成龙”的夙愿。然而没想到的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现代中国却演绎出了一个结果大相径庭的真实案例,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欲解其惑,还得从二者的比较中找寻根本的原因。相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教育环境”的不同理解和认知上。孟母“三迁”的抉择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社会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普遍认识之上的必然选择。那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贫民百姓,都必须从天道礼法、德制规章的学习开始,进而秉承天道,修身立德。因此,孟母亦深深懂得孩子的成才起于“修身”,且“修身”实则“修德”,这才有了“三迁”只为“近德”的佳话和盛传。再看如今那位现代版的“孟母”,因执著于“名校”、“名师”便几经搬迁,完全忽视了自身努力以及正确选择的重要性。也许他的执著与失败并非完全出于好高骛远,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而在于他根本没有看清中国当下教育体制的现实。

不得不说,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悲剧。父亲一时的冲动只为尽信优秀的老师和一流的教育水平都深藏于重点城市所谓的名校之中;父亲不辞辛劳,抛开一切的决心只为尽信居住位置的搬迁能够满足“就近入学”政策的要求,然而殊不知这要求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副用来禁锢中国人的被称为“户籍制度”的枷锁。看似简单的求学之路就这样变成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在了那位父亲的面前。

失败已成必然,然而痛定思痛之后,人们理应了解,中国专制之下的教育其实早已违背了“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本和实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为洗脑的教育内容,这些不仅应用于师资力量有限的地方学校,就连堪称一流的首都名校,全国重点也都竞相落入此窠臼。而教育者只为牟利的价值观更如一剂毒针注入现代扭曲、畸形发展的教育体系之中,成为一种难以控制的慢性毒素扩展开来,侵蚀着孩子的本性和内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哪里还有能让孩子真正身心收益的学习环境?哪里还有修身立德的典范能去推崇和效仿?如此,选择也便是一种枉然。

现代版“孟母”的失败可谓是中国父母之哀,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哀痛尽管源自现实的无奈,却仍在望子成龙之心的驱使下不断的复发。而遭遇了挫折和失败之后的父母们,若真的想为孩子做出明智的选择,须得再次重温那则寓意深远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或许只有了悟其中真正蕴含的深意,才能帮助自己达成所愿,成就孩子的未来。

相关新闻
三字经故事:孟母三迁
青松絮语:独生子女与孟母三迁
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户籍制度?(1)
中国是否应该废除户籍制度?(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