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张桂维的陶艺创作

去年10月5日至20日,连续在国外举办十多年的“国际茶碗展”,首次在台假高雄梦时代购物中心时代会馆邀请了23国、100位陶艺家,展出300件陶艺作品,为历年来最盛大的国际茶碗展。

为了此届“2013台湾国际茶碗展”,高雄陶艺界组织了“高雄窑业联盟”,筹备一年,终于让世界看到台湾令人惊艳万分的文化底蕴。促成此次展览的策展艺术家张桂维,可说厥功甚伟。然而在这之前,为了坚持烧出最美的天目釉,他在陶艺路上辛苦奋斗多年……

张桂维促成高雄窑业联盟策划举办“2013台湾国际茶碗展”,来自全球23个国家,共计有百位陶艺家300件作品参展,是历年各国举办以来最具规模展览。(杨小敏/大纪元)

独钟天目釉彩 钻研十多年

张桂维作品:〈醉红金环油滴天目茶碗〉。


2009年,张桂维一只天目釉茶碗,在比利时参展,引起国际知名的陶艺家Lou Smedts的注意,并询问是如何烧出。后来Lou Smedts连邀张桂维参加三届“国际茶碗展”,终于争取到此次展览在台湾举办的机会。

千年前风靡日本至今的天目釉,仅是口缘呈现金色,张桂维却能呈现整只碗都带有斑点的金彤油滴,他说:“高温又有斑点的金色油滴我是第一个烧出来,所以这位陶艺大师看到才那么惊艳。”

张桂维天目釉作品。


一只小小的、黑釉为底,造型简单的茶碗,擎在手中,却能流泛出如日晕温润的珠光,或虹霓般的姹紫嫣红,这是天目釉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张桂维历经多年尝试,终于突破技术,烧出千年来前所未见的“金彤油滴天目釉”,静定的茶水下观看有如聚拥的金色浮萍;茶汤荡漾下又像鲤鱼鳞片的流动;更被形容为“握在手中的星空”。

张桂维天目釉作品:〈降香红花梨木侧把壶〉。


独钟天目釉,浸淫十多年,终能扬名国际的张桂维说:“这一、二十年来,我一直专注在东方传统文化的陶瓷创作。我曾经犹豫自己的创作路线对不对,因为台湾大大小小比赛的评审都仰赖西方创作学理,注重造型与创意的表现;但是我一直执著中国传统釉色的研究,从来没有得过重要奖项。一直到外国人看见我的作品,我才肯定自己的努力。尤其我烧出那样的颜色,是他们完全想像不出的。”

“天目釉”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尤为日人所钟爱。天目名称,一说是因烧成后布满如星如眼的斑点,故称天目;一说是12世纪末到14世纪,在浙江天目山佛寺学禅的日本僧侣,把天目山的茶碗带回了日本,才流传此名。张桂维从学生时代起,就偏爱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后来钻研釉色的变化,在台湾重视西方学派,而非传统釉色的潮流中,显得特别孤独。

然而他的热情其来有自,曾经有人问他为何坚持天目釉的创作,他洋洋洒洒地回答说:“理由一,油滴是公认烧窑的最高难度技艺,虽然很多人在烧,但是真正烧得好的没几人。

理由二,多数陶艺家或者劳心伤神创作各种造型的作品,却忘了陶艺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是要经过火候的淬炼方能成为一件作品,也就是人为与自然力的结合!而很多人为了追求现代艺术潮流,却舍弃了陶艺最本质的独特性!

理由三,宋代油滴天目传世已历经千年,一直被公认为最美的陶瓷艺术,不会因为时代与审美观的改变,降低它的艺术价值。

理由四,宋代油滴珍品乃万中选一,传世珍品更不超过五件,三件落入日本,被他们奉为国宝,其余散落欧美各大博物馆。而我们故宫所藏油滴天目都非珍品,实是无奈!基于补偿心理吧,所以我坚持烧出最好最美的油滴天目釉,留存台湾。”

张桂维说:“中国名称China,另一个涵义是陶瓷。中华文化有陶艺文化的养分与独到的部分。

一只茶碗,造型简单不花俏,但是可以很吸引人,就像故宫馆藏的国宝,现在人们还是觉得美。如果我做得到它们的程度,甚至超越它们,千年后的人也会觉得我的创作是美的,这样的想法支持我走这条路。”

国际茶碗展 生活的艺术

Antonella Cimatti(意大利)作品:〈茶香〉。


2005年起,由比利时德高望重的陶艺家Lou Smedts所发起的“国际茶碗展”,至今已陆续在法国、美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展出,受到全球的欢迎。

由于Lou Smedts曾在日本住过两年,对茶道文化与茶碗深有体会,基于对21世纪一成不变的量产与机械化的瓷器工业感到厌倦,以及近代陶艺作品失去实用功能的失望,希望透过手作瓷器的展览,让观众欣赏陶艺家有情感、温度与手感,又具实用性,能当茶碗喝茶的陶艺作品。

Brigitte Papazian(瑞士)作品。


张桂维说:“Lou认为当器物能被利用时,才能显现它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艺术。这比纯粹观赏的意义还高,就像一个人可以发挥服务的价值,这才是最快乐的。”

Tom Charbit(法国)作品:〈草原〉。


为了引介台湾优秀的陶艺家,让台湾和世界各国的陶艺家交流与接轨,张桂维争取到2013年国际茶碗展在高雄举办的机会,特别集结高雄陶艺家的力量,组成“高雄窑业联盟”,过程非常辛苦。

Gilles Jaure(以色列)作品。


张桂维说:“因为大家没有办展经验,前半年我们要办一个会员展都开天窗,所以Lou很担心,特地在展前五天来到台湾。开幕前一天,我们精致的画册印出来了,还附中英对照,他夫妻俩看到开心极了。历年来的茶碗展从没有印过那么精美的画册,展现了台湾的软实力。”

Patricia Cassone(法国)作品:〈雪〉。


这次展览,除了举办研讨会、茶道示范,精彩更胜以往,也破了历届以来展品被买家收藏最多的纪录。成交金额达到台币65万,也是历届没有的佳绩。

Gilles Jaure(以色列)作品。


在高雄陶艺家齐心策划下,这一届茶碗展圆满落幕,嘉宾云集,并让来访外国陶艺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还有许多大陆收藏家慕名而至,也有人身处内地但无法到台湾而遗憾不已。张桂维说,日本常滑陶磁博物馆馆长,准备筹办下一届国际茶碗展,带了三位成员前来观摩后,勤做笔记,感觉十分震撼,离开台湾前告诉张桂维,看过这么精彩的展览后感觉压力很大,因为要超越实在太不容易。

陶艺与茶道 静心的文化

“2013台湾国际茶碗展”参展陶艺家,前排左四为张桂维。


综观这15届的茶碗展,日本文化影响最大。为了向国际介绍中华茶道的精深之处,张桂维在日本、波士顿都有一场中华茶道的示范,今年也不例外。

他说:“这也是在宣扬我们中华的茶文化。希望推广我们中华的茶道。”张桂维说,在日本展示那一次,原本策展人认定日本茶道独步天下,以为中华茶道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后来入席品味后,立刻改观,还邀了亲朋好友要张桂维再次示范,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张桂维研究出金色的天目釉药之后,开始拜师学茶道。他说:“学了茶道后让我可以静心,对人影响蛮大。其实泡茶技术很简单,但我学的是茶道精神,拜师又是入门弟子,那是更难。”

张桂维描述自己在茶道上课前一天就要静心屏除杂念,上课当日要跪地擦拭地板与桌椅及所有器具,以虔敬的心放下一切身段,然后才能用自己烧出的茶碗品茶。他说:“我发现原来一个礼拜抽一个时间学茶道,可以让我在忙碌工作之余沉淀心灵,好好欣赏我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茶碗泡茶用心体会茶的滋味,一般上班族很难有这样完全沉静的心。这对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茶碗创作是自宋代茶道而来,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因此茶碗造型简单,釉色虽然变化万千,但化学与速成的方式所做出的茶碗是让人静不了心的。张桂维说:“台湾很多人就加化学颜料,虽然第一眼看到时鲜艳的颜色非常吸睛,但是真正用在茶道上是不行的。”

张桂维秉持坚持用最传统的配方,模拟最传统的烧法,一个颜色研究十几年,才能烧出那样深厚温润却又美丽的釉色。他说:“当我专心看茶碗里的茶汤,我感觉灵魂是飞到茶碗里。完全超脱现实,进入到茶碗的世界,好像进入到一个小宇宙神游其间。那种感觉是很难描述的。”

曾经北京有一位收藏家,捧着张桂维的茶碗,在手上专心的看着,不自觉眼泪就流下来了,她说感受到艺术家创作的用心。张桂维说:“我的茶碗创作可能线条简单,但是拿在手上感觉不一样,在喝茶的时候,茶碗是会说话的。”

继2013国际茶碗展,外国陶艺家对于台湾深厚的陶艺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后续还有许多合作机会。张桂维说:“我只是起一个头,主要是办得蛮成功,这次展览因为Lou有去莺歌陶博馆拜访,很可能会接下来让莺歌陶博馆办国际茶碗展,我们也在联系中。”

从一只茶碗,到沉静心灵的功夫,让台湾陶艺文化与国际接轨,张桂维的陶艺创作,充满了生命与生活的艺术品味。

本文转自第364期【新纪元周刊】“文化.艺术”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88/11065.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

期10美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