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最老蛇窑

--林清河推动“陶艺造镇”
张新宸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二十多年前,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两岁的儿子在集集支线铁道旁玩耍,幼儿指着两旁的路树说:“好像隧道喔!”儿子的童真触动了父亲的巧思,从此“绿色隧道”成了林荫大道的代名词。这对父子就是添兴窑第三代主人和他的大儿子。

台湾现存实际烧窑的最老蛇窑

开车行驶在林荫蔽天的绿色隧道,偶尔与集集支线铁道上的彩绘小火车擦身而过,难得地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享受片刻悠闲。没多久,“添兴窑陶艺村”映入眼帘。历经九二一地震浩劫的添兴窑已不见震灾痕迹,矗立在展售中心旁的“九二一纪念墙”是唯一的见证。

“添兴窑陶艺村”拥有一座创窑57年、台湾地区现存仍在运转的最老蛇窑。窑主林清河三十多年前即开风气之先,开放窑场提供游客参观与玩陶DIY体验活动,不但将即将没落的传统窑场成功转型为“陶艺结合观光”的经营模式,更积极推动“陶艺造镇”,希望将陶艺打造为地方特色产业,带动集集发展观光。

走进园区,目光所及,举凡屋瓦、墙面、地板和造景,甚至整套卫浴设备,都是陶制品,还有许多具艺术价值的陶艺作品和早期留下的文化资产。展售中心里琳琅满目的生活陶,将陶艺与生活紧密结合,营造出生活美学的氛围。坐在展售中心前的咖啡座上,品尝着香醇的咖啡,添兴窑丰富多彩的故事,在窑主林清河的描述中,生动浮现眼前。

产业鼎盛时接棒 却只有三年好光景

林清河是添兴窑第二代窑主林双喜的独子,1979年退伍后,年仅25岁即接掌家业。虽然从小在窑场长大,却不熟悉营运状况,但他没有退却也不墨守成规,而是积极改善经营模式。他以学生时代的理化基础,观察、研究后,改善烧窑技术,自己调配准确的釉药,让等着“看笑话”的窑场老师傅刮目相看、心服口服;同时将军中的管理经验运用于人事管理,并以“诚实无欺”的理念行销产品,不到一年即得心应手。

当时正值台湾经济起飞,住房从传统“土角厝”变成砖瓦屋。添兴窑躬逢其盛,生意兴隆,但随着社会型态变迁,砖瓦屋变成钢筋水泥的现代楼房,陶窑制品也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耗品,逐渐被金属与塑胶制品取代。林清河在产业极盛时期接棒,不多久随即面临产业萧条的窘境,他说:“我刚接窑场的前三年生意很好,每天都在加班,但‘只有三年好光景’。”林清河看到了传统产业的危机,毅然决定转型。

眼光独到 提供DIY体验

“穷则变、变则通,要遇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林清河思索着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困境,他谦称自己刚好站在“社会转型的浪头上”,所以看得比较远。在民风保守的年代,林清河已发现“休闲观光”产业即将兴起的风向,遂定下添兴窑以“陶艺结合观光”的经营模式,开风气之先,于1983年就开放窑场给人参观,提供DIY体验活动。

这样的经营模式在当时的台湾绝无仅有,为添兴窑带来一片荣景,林清河说:“全国的体验营的起源是我这儿,有人说我是‘洞烛机先’,我是刚好踩在那个时间点。后来喜欢的人越来越多,1986至1991年间,我光DIY的收入就够发薪水!”他说当时许多同业都觉得他“在玩小孩子的事能赚什么钱”?“后来每一家不管做陶不做陶,都在做DIY!”

将艺术带入生活是林清河的另一项创举。他逐步停产粗陶和琉璃瓦,转攻“生活陶”,让陶艺品走入一般家庭生活,并开始陶艺创作。

培育陶艺人才 推动陶艺造镇

“当初接手时,台湾还没有陶艺。”好学不倦的林清河不断地研读相关书籍,吸取欧美、日本的创作理念:“那个时候我一个晚上可以看一本书,世界美术史我看了三遍,最后那个画派我放弃了,我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日本只学半套就吃香喝辣,为什么要绕到日本去学自己的中华文化?”林清河在二十几年前就体会到,要把“天人合一”的观念引进到柴烧陶。

从门外汉到陶艺家,林清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石的陶艺作品令人惊艳,自1990年起开个展17次,获奖无数,并于2007年获颁文建会“工艺之家”荣衔。他回想:“第一次开个展一炮而红,生意好到不行,一个假日可以做到三、四十万元,我的学生曾跟我说:‘老师,那个时候您好像是在印钞票哪!’”

转型成功让添兴窑化危机为转机,成为文化观光产业的火车头,也为林清河带来可观的财富,但他并不自满于自身的发展,而是积极参与推动集集的观光产业。他说南投原是烧陶的故乡,可以发展陶艺成为集集镇的特色产业,因而投入“培育陶艺人才”与“陶艺造镇”的工作,希望募集陶艺工作者进驻形成聚落,让人“提到集集就想到陶艺、提到陶艺就想到集集”。

添兴窑自1998年开始,每年办“集集陶艺节”,并创办“集集镇种子陶艺师养成班”,至今已培训五十余名陶艺工艺师散布台湾各地。林清河因此于2004年获教育部评选为“社教有功人员”。有人取笑他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林清河不以为意,他觉得能够带动地方产业兴盛,才能永续经营。

走出九二一创伤 添兴窑更加茁壮

正当添兴窑业务蒸蒸日上,扩建的窑场及员工宿舍于1999年8月完成,集集陶艺聚落也有了雏型之时,一场惊心动魄的九二一大地震,让林清河所有的投资与心血毁于一旦。添兴窑大部分建筑物被震垮,45年历史的老蛇窑几乎全毁,损失数千万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林清河脑中一片空白,他说:“我这一辈子心情最轻松的时期就是九二一地震后的那一个月,不用想明天的事!”然而添兴窑存废的问题是不可逃避的事实,他沉淀下来思考未来,决定守住基业东山再起。

背负沉重的钜额贷款,林清河重新出发,走上艰辛的重建之路。在各方关注下,展开灾后拆除、整理工作。当年11月,“陶艺中心”恢复营业、工厂恢复局部生产;老蛇窑也获国家文艺基金会补助进行修护,于翌年8月完工;2001年6月邀请协助添兴窑灾后重建的团体及人士手印陶板,再搭配押叶陶板搭建的“九二一纪念墙”完工;重建工程则于2003年完成。

在添兴窑漫长的重建过程中,林清河并没有停下多元化经营的脚步,持续发展陶艺创作、开发新产品,培育“陶艺种子”、推动“陶艺造镇”的热诚也未曾停熄。在他的用心经营下,添兴窑更加茁壮,于2003年获经济部评定为“创意生活事业优良案例”,2004年获经济部智财局甄选为“文化创意产业著名商标”,2005年获经济部颁“GSP”优良商店标章,2006年获选为OTOP(一乡一特色)优良厂商。

2005年,工研院选定添兴窑合作研发全国首创的“竹碳陶”养生产品,结合台湾竹碳与南投陶的优点,做出具艺术与文化价值且实用的陶艺品,包括酒器、餐具、茶具、花器、配饰等,赋予台湾竹碳与陶艺新的生命力。2007年,接受埔里酒厂委托设计制作“南投县酒-节节高升”酒瓶,大受欢迎,吸引许多民间酒庄订制酒器礼盒。目前“竹碳陶”已成为添兴窑的主力产品。

林清河说竹碳陶的基本功能就是“远红外线”,有改善水分子、去除异味、促进人体细胞吸收、增进新陈代谢等的作用。二十多年前就有人找他合作,被他婉拒了,“因为同类的产品有几十万种,我没有能力跟人家竞争。”愿意和工研院合作,是因为“工研院给我台湾最好的竹碳粉,所以我就有这个本土的优势,我做了就是世界最好的!”

洞察文化观光的远景 坚持走自己的路

三十多年来,林清河以敏锐的眼光洞察文化观光的远景,多元化经营添兴窑,以良好的口碑创造信誉与商机。他说添兴窑的经营模式就是“‘做自己、自己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东西,不要投机取巧。凡事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对于“文创”,林清河认为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而不是把传统的东西丢掉,所以坚持创作要“在传统中找创意、在生活中找素材”。

而“合理的利润”是他另一项坚持,他说:“让买卖双方皆大欢喜就是合理的利润,互相信赖基础才会稳固。”曾有人建议他将竹碳陶定高价赚取高额利润,以减轻沉重的经济负担,林清河却不动心,也因此没有人敢炒作竹碳陶,他说:“不贪心就没有恶性竞争!”

虽然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百业萧条,许多同业因经营困难出走大陆,对岸也频频向他招手,提出诱人的条件,林清河却不动心,始终固守台湾本土做真正的“MIT”,他说:“台湾现在能跟大陆竞争的是文化,但必须是优质文化!”

置之死地而后生 扎根承传向前走

“坚持的结果会怎样?我也没把握。自己感觉这十几年能挺到今天实在不容易!整个经营明明已经有一个规模了,却遇到九二一,几乎毁掉了。”经过多年的努力,添兴窑在九二一重创后已逐渐恢复生机,但庞大的重建贷款不知何时才能偿还。林清河不禁感叹:“有时想,当初如果不重建添兴窑,改为经营一个小工作室,今天就不会这么辛苦,也不用烦恼薪水发不发得出来。可是我们已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把回头路都斩断了,只能往前走!”

目前三个儿女都已加入经营的行列,时机成熟林清河就要退居幕后,预计在添兴窑满一甲子时交棒。“他们必须把自己磨练好才有办法接。我看过一个电视报导,访问一个日本人,他说了一句话:‘我宁愿20年不赚钱,要赚200年’,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扎根!”

林清河正在“扎根”,因为他要让添兴窑兴盛两百年!

--转载自《看杂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庙会阵头中的“十二婆姐阵”最近在德南地区的文化节上演。台南麻豆“新生代舞蹈团”的舞者演出陈靖姑与十二婆姐驱邪收妖的故事,德国观众看得目不转睛。
  • 广州水城所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与地域风情,也成了今日为人所推崇的岭南文明经典。千百年来,粤人是“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的水上居民,他们单纯而固执地相信,水神能给人们带来平安、幸运。
  • 天后,又称妈祖、天妃、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 玄武帝君为古神话中的北方太阴之神或水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之神。因北方是水位,武帝司水,故人们称玄武帝为北帝,又称之为水神。
  •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 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图案的工艺。由于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自古以来,富者以“闺房绣楼”为贞,贫者以“善织巧绣”为业。刺绣的针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等。刺绣的花卉不闻犹香,飞禽栩栩如生,走兽神态逼真。
  • (大纪元记者邹莉台湾新竹报导)‘迎妈祖’可说是台湾重要的民俗活动,但您可知道“报马仔”负有什么任务?身上装备又代表着何种意义?8月7日(日)上午10时在新竹生活美学馆美艺堂,由基隆社区大学专任讲师刘凤珠亲自导览解说,40组栩栩如生的黏土公仔作品,一一呈现着台湾民俗文化的特色,令人惊艳赞叹!
  • 【大纪元8月11日报导】(中央社台北11日电)应邀参加泛拉丁美洲地区最知名之第26届“墨西哥国际偶戏节”的台湾“亦宛然掌中剧团”,结束21天总计11场次演出,已于墨西哥当地时间8日搭机返台。
  • 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图案的工艺,中国自古以来,富者以“闺房绣楼”为贞,贫者以“善织巧绣”为业。
  • 馒头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煮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釐米左右到直径15釐米左右均有。馒头是中国传统面食,是中国北方传统上的主食之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