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笑看金笼养鸟窝里斗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2015年04月28日讯】湖北文坛再次成为焦点,原因是大陆湖北省某作家职称评定,作为作协主席的方方认为有暗箱操作之嫌,奋起举报末果,遂将事情抖到网上,掀起一阵风波,作协这个在很多人看来类似于怪胎的机构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其实,这个只是茶杯里的风波,圈子里的人觉得是件天大的事,外人并不以为然,倒是越发显出作协这个机构存在的怪异可笑。

按照作家胡发云的说法:作协制度,是极权国家的一项重要安排,它把一批有写作才能的人收入麾下,金笼养鸟,好吃好喝好招待,住房,医疗,高薪,盛名,各种补贴各种疗养各种旅游……俗话说,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短。如果为信念,为正义,为一己尊严,一怒之下放弃这些,对绝大多数专业作家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夺了他们的饭碗,一些人很可能连眼下的一点良知与勇气都没有了,为生计而去写更加肉麻的东西换饭吃。所以,旁人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只能是为渊驱鱼,在目前的出版环境下,也是不甚公平的。

确实,目前言论和出版都难称自由,红线禁区地雷很多,但也不能说道路以目,箝口难开,除了一些被重点盯防的对象,空间还是有的。尤其是互联网让言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的想说、想写,总有地方发出来,不在国内,也可以境外国外,只不过是影响的范围大小问题,除非是言论之外有目的明确的组织性行动,会受到言论或人身限制,单是写作本身,突破的空间还是不小的。

而且,作家大多写小说、诗歌这些文体,未必像时政评论家写时政评论那么真刀真枪,直来直去,受到的限制更大。一个作家,真的想从体制里跳出来,在一个十几亿人的市场里摸爬滚打,说自己养活不活自己,那不是说出版环境太差,而是自己没有真本事,只好躲在体制内混口饭吃。

这样说并不表明作协里没有真本事的作家,相反,作协聚集了最有实力的作家群体,也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出了像莫言这样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只是这不足以说明作协存在的合理性,西方并没有因缺少作协这个纳税人供养的机构而缺少优秀作品,缺少优秀作家、包括大量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两相比较,作协并未显出体制上的优越性,金笼养鸟带来的窝里斗倒是逾演逾烈,亦让文坛变得更黑、更烂,更无耻。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即语言艺术,说得俗点,就是合为时而着,合为事而作,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对于作家,你喜欢你就写,写你所喜欢,对于读者,我喜欢,我就买,我不喜欢,就是送给我也不看。

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决定了文学并不是人人都必需的东西,作家也不为人人所必需,需要文学的人去购买文学作品,这样的文学作品养活作家,不需要文学的人,就会让作家失业,绝大多数人不需要文学的国家,只有饿死作家,除非他们改行,这是一个市场选择的结果。作家和所有其他的产品生产者一样,都是出卖自己的劳动或身体。我们宁愿作家卖给市场,宁愿他们为讨好读者去写肉麻的的东西换饭吃,而不是卖给权力,卖给市场是平等的,卖给权力难言平等,想不为权力舔菊抬轿吹喇叭,想不助纣为虐是很难的。

作家是一个应该最有性情与热血的群体,要为苦难、不公、社会正义、历史进步发出声音。但是,既然将自己卖给了权力,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短,如何为苦难、不公、社会正义、历史进步发声?发了声还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吗?为了捧稳了饭碗,他们只能麻木,冷漠,自私与圆滑。而且,为了自己的饭碗里的饭更多一点,每月多拿几百元工资,多分几平米房,看病多一点保障,在职称上也是拼尽全力,各种不光彩的手段都用上。

为了维持作协的运转和作家的俸禄,纳税人出力不菲。据国家审计署2010年6月公布的报告不是明确指出了么:不包括地方作协,仅中国作协的2009年度财政拨款就高达1.5亿元,这还不包括各类文学奖等专项拨款。我没办法想像一年1.5亿可以让多少让多少失学的孩子上学,相当于多少困难家庭一年的生活费用,我更没办法知道这些文学奖跑到各地去举办,拉到了多少赞助,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评委拿了多少好处。总之,一帮写字的人,因为这样一个金笼养鸟的体制,活得如此滋润,我不知道公平从何而来,为什么对他们提点要求,就是为渊驱鱼。

权力需要这个金笼养鸟的体制,甘当笼鸟的作家需要这个管饭的笼子,纳税人对于体制无力影响,作协还将存续,而它正像所有不受监督的权力染指的地方一样,难免腐败黑幕丛生,哪怕我们对它从事精神生产而寄寓纯洁的想像,以为是一块净土,也都是无济于事的,就让他们继续玩去吧,玩到彻底烂掉为止。

--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新闻
狄马:作协制度与表达自由
贾也:权力后遗症下难解的PX魔咒
傅一河:“贪官出庭照” 这是要谁好看?
修宪内阁制 台学者:权力过度集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