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领袖蒋介石》第十一章——浴火重生(上)

《抗日领袖蒋介石》连载(36)抗战建国目标

作者:袁定华
font print 人气: 537
【字号】    
   标签: tags:

第二节 蒋介石抗战建国的目标

千古圣哲孙中山,竟毕生精力从事国民革命事业,创立三民主义,推翻专制独裁皇权帝制;创立五权宪法,创建民主宪政的中华民国。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建设中华民国民主宪政的历史重任,遂落在三民主义第一代传人蒋公介石的肩上。

作为三民主义第一代传人的蒋中正,终生矢志不移要完成的就是:承继孙文四十载未竟之事业, 开创中华五千年未有之新局。

蒋介石领导、完成北伐任务,实现中华民国第二次统一,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曾取得“黄金十年建设”,增强中华民国的国力。

日寇侵华,国民政府集全国军民之力进行抗日战争。在蒋介石的内心里,抗日战争不单单只是抗日,更重要的是要建国。“抗战.建国”是蒋介石一贯主张的坚定信念。他在民国二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召开的中央五届五中全会上演讲结束语中强调说: “我们认为抗战建国的工作,是没有时限可定的,五年不成则十年,十年不成则百年,一天不达到目的,我们就一天不停息。”“ 祝我们抗战建国革命大业的成功!” 可见,在那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岁月里,“抗战.建国”是中华民国三军统帅蒋委员长生活中寝食难安的两桩大事。

抗战必胜,敌人必败,蒋介石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至于建国大业,在蒋介石的心目中究竟是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中央五届五中全会之后,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召开的中华民国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上,蒋介石对此进行了讲述。当然,民主宪政是中华民国的建国目标,然而蒋介石与孙中山先生一脉相承,则是中华民国建国的目标要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即如《礼记.礼运篇》所述的那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所以在会上他说:“ 国民参政会今天举行第三次大会,中正谨承政府之命,来担任本会议长职务,在全国贤达和老成硕德之前,自问浅陋,殊觉惶恐万分,但是国家艰危至此,诸位先生披沥精诚,不远千里而来,共赴国家民族大难的精神,实在使中正非常感动,诸位既本负责尽职安危共仗的精神而来,中正更不敢不以一心一德必信必忠自勉,希望在本届会议之中,多多倾听各位的伟论,愿与诸位先生共同努力,以完成抗战建国的使命。……

现在抗战已经转入第二期了,我们全国政府人民的责任,格外艰钜,本会的责任,也就格外的加重,第一期的抗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第二期抗战的任务,就要集中发挥我们前后方乃至被占地区内一切的力量,争取最后的胜利与建国的成功。第一期抗战是精神与物质并重,第二期抗战中,精神的重要,更过于物质,要发挥抗战的力量,不仅要振作精神,集中精神,而且要以精神为主,物质为用,必先要提高全国国民坚强奋发的精神,然后方能克服艰难,打破敌人,完成抗战的使命。抗战转入第二期以后,敌人在军事上,已经是进退维谷,一天天的窘迫,一天天的徬徨了;最近敌人侧重政治的舞弄,捏造事实,离间国人,无非先要制服我们的精神,分解我们的精神,然后来征服我们整个民族。要打破这种阴谋,我们除了继续注重军事和物质以外,更要特别注重精神的抵抗力!不仅应该动员国内的一切物质和人力,而且要动员全国的精神和意志;不仅要发动全国的精神,而且要组织起已经发动的精神!以有组织的精神,发挥有组织的人力,利用有组织的物质,然后可以扫荡侵略的暴敌,树立战后建国的永久基础,这种任务,这种使命,无疑的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艰钜最伟大的。去年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召集国民参政会,目的是在集中全国的力量,以排除空前的国难,集合全国的意志,以树立建国的基础,我们可以说,国民参政会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发扬我们全国一致的民族精神,提高我们固有的民族道德,这种精神和道德的感应力,直达到各省各县,直达到文化经济,每一职业,每一部门的国民,就可以鼓舞起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精神,启示全国国民对于国家民族光明前途的自信。……

我们要集中国民的精神,就必须使全国国民对于自身都确立共同的道德,对于国家民族,坚定共同的信仰,而每一份子,能够根据这共同的道德观念,共同的建国信仰而努力,而奋斗,而牺牲!这个共同的道德是什么?就是舍小我为大我。我们的共同信仰是什么?就是三民主义。根据这个信仰,去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中国政治最高理想,大同世界。”(蒋介石文集.演讲.对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讲.民国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

蒋介石认为,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大同世界,这才是中华民国建国的最终目标,达到了这个目标,才是全国人民共同享到了幸福,才是三民主义真正的实现!蒋公说:诸位先生,我们今天一方面是流血流汗在抗战,一方面是殚精竭智在建国。我们 总理孙先生所要建立的新国家,就是要做到礼运所说的大同之治。

蒋先生告诉与会诸君:参政会的历史使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尤其是建立永久的真正的民主政治基础,这一点中正在第一次开会的演词中,已经提到了,总理倡导三民主义,其民权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民主政治。一国的人民,如果不能关切他们自身的幸福,管理他们自己共同的事务,就是说:如果人民不能积极参加政治的话,他们就不能造成强固的国家,所以世界上最有力量最巩固的政治,一定是建筑在民意之上,一定是以人民的利害为利害,以人民的视听为视听, 总理的民权理想,是造成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古今中外,理无二致。

我们作为当今的炎黄子孙,掸去历史的尘封,驱散七十余年来铺天盖地的反蒋舆论宣传的迷雾,平心静气来审视蒋介石的这些讲话,你不能不承认作为三民主义第一代传人的蒋介石,对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特别是民权主义的领悟是极为透彻而深刻的。以人民的利害为利害,以人民的视听为视听,这应该是蒋介石的肺腑之言,是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

中国历史,“家天下”四千余年,中华大地是产生专制政体的土壤和温床,人民承袭着累代专制的弊习,这一改朝换代、专制永存的历史惯性,婉若洪水猛兽,一往直前,蒋介石想把它拦截扑捉,变革政体,变“家天下”为“公天下”,使命之重,困难之巨,不难想像。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们,亲身经历了这场巨大变革,一定是体会更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华民国国运多舛。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数千年来的皇权帝制。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统一大定,还未开始有计划进行国家建设之时,便先后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段祺瑞、北洋政府破坏约法,造成南北对峙;与孙中山先生意识形态、政治理念背道而驰的政党—共产党成立,并付诸暴力夺权的行动。这种种障碍,致使国家建设迟迟难以入轨。

蒋介石北伐胜利,东北易帜,完成中华民国第二次统一。国内问题还未得到完全处理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即发动侵华战争。

蒋介石告诉大家: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遵奉总理遗教,先求全国之统一,接着开始训政,原希望积极的促成宪政的实现,早达革命建国的目的,不幸统一未成,而障碍复起,经五六年之久,倾国家之人力财力的一大半,都用于军政时期之工作;喘息甫定,敌寇侵略,愈入愈深,政府为保障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生命,起而应战,苦战十九个月,我国土地的沦陷,人民的损失,实不可以道里数量计。就目前事实而论,不仅训政时期的工作,受到阻碍,而军政时期应做的工作,且须从头再做一遍,换句话说,必须首先扫荡侵略者的武力,消灭汉奸傀儡破坏国家毒害民族的反革命势力,待山河恢复,国内澄清以后,才谈得到训政,进而预备宪政。抗战期间,虽是军政,而训政工作则要同时进行。不仅应该在不妨碍军政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训政,同时更需要由训政的进行以辅助军政。在抗战结束以前,当然是“军事第一”,“胜利第一”,要以军政时期的工作为主,同时还应积极进行训政工作,因为中华民国要造成的是彻底的民主政治。我们参政员是人民的领导者,要负起训迪的责任,要保护国家的利益和整体人民的利益。对于借口自由民主而破坏国家法令制度,减弱整体抗战力量的行为,要一致发挥公正舆论的权威而加以制止。我们要使一般同胞都明了现在为抗战要实行军政,为建国要实行训政。这中间着不得一些虚伪,容不得有几微障碍,我们必须借鉴以往的覆辙,切实遵循总理遗教所订的步骤,为真正的民主政治奠立永久而良好的基础。

国父孙中山先生一生在政治上奋斗的目的,是要实现三民主义而归政于民。但是不经过民主素质训练的人民,没有能力承担“主政”的历史重任。孙中山生前勉励有识之士、社会贤达、知识阶级与革命同志,要一起努力做民众的保姆,要以公仆的地位,实行师保的责任,这一个教训,实在是建国成功必循之大道,中国历史上有两段故事,很可以说明训政的精神,一是伊尹训太甲,二是周公辅成王。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第三次大会上,向与会诸君扼要讲述了伊尹训太甲,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同时还把《诗经.国风.豳风.鸱鸮》一诗给大家诵读一遍,可见蒋公为及早实现宪政,告诉大家必须做好训政工作的良苦用心。

蒋介石先生对国民参政员语重心长地说:总理常以伊尹周公自待,是我们国民惟一负责的革命导师,他手创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的政治革命,也是要先把人民训练成熟,然后才还政于民,这种尽瘁负责的精神,古今辉映,是何等的伟大!伊尹在“咸有一德”上说:“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我中华民国推翻专制以后,也有共同遵循的一德,这就是 总理的三民主义。目前我们同人的工作,是要近继 总理,远绍伊尹周公的志向,真正的实行三民主义,使全国同胞正心诚意“归于一德”。……我们就是伊尹和周公,民众就是太甲和成王,我们要视民众为国家的主体,我们的主人,我们要教他,训他,保育他,最后还政于他,等待他们都成立了,民主政治也实现了。…… 政府召集参政会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共同负责做伊尹,做周公,政府希望在军事结束的时候,训政的工作,已经同时完成,换句话说:就是希望抗战胜利之日,即是建国基础大定之时。

蒋介石不只是个坐而论道者,更是一位坚定起而实行的人。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战胜利。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懈努力,训政工作随着抗战胜利已经同时完成,为了集中民意,及时开展建国大业,一九四六年元月即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共商国是,藉以商讨国家由战时渡到平时,由抗战进到建国的基本方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会议议定对《五五宪草》进行审议和修订,然后提交“国民大会”审议。随之政治协商会议宪草审议委员会,推举第三党(民主社会党)成员张君劢先生作为执笔人,对五五宪草进行修订。张君劢先生胸怀宽阔,又是一位悉心研究世界各国宪法,且深得其精髓要义的法学大家。与会同仁一致认为,张君劢先生堪当修宪、制宪重任。

同年三月一日,国民党召开六届二中全会,在开幕演讲中,蒋介石向大会强调三项大事:

一、此次全会举行于抗战胜利以后,建设正待开始之时,所以任务更见重要。

二、六全大会赋与本届中央的使命:
 争取抗战胜利;
 促进国际合作;
 贯彻民族主义;
 完成民主宪政;
 提高人民生活。

三、和平建国在于“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的成功。

“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完成民主宪政,摆进蒋介石的工作日程。 蒋介石对与会同志们说:对于这五项使命,中央无时不兢兢业业以求其实现。一中全会闭会以后三个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我国八年余艰苦抗战获得胜利而结束,同时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机构的促成,盟国永久邦交的敦睦,与互助合作的增进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对于扶助边疆民族自治以贯彻民族主义,亦根据 总理遗教而有具体的决定,可以说前三项使命,均已陆续达成,所留下来的两大任务,就是实施民主宪政与提高人民生活,这两件大事都是本党革命奋斗的终极目标,有赖于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策进。我还要向各位同志申述的:抗战建国同时并进本是我们既定的国策,而及早实施宪政还政于民更是我们一贯的夙愿,我尝说“我国实施宪政以后,必须使各政党在民意之前以和平方法作公开的政治竞争,乃为符合于民主的精神。”……总之我们临此千载一时的建国良机,必须振奋惕厉,自爱自强,以期不愧为 总理的信徒而达到我们保持胜利成果完成国民革命的神圣使命。

一九四六年五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蒋介石把接受日本投降事宜交由何应钦办理,自己即着手进行建国事项。七月十五日举行第四届国民参政会议,会上蒋介石指出:“我们参政会最重要的使命,是在建立国家民主宪政的基础。建设我们中国成为一个三民主义的国家。……我们中国古语有云:‘国于大地,必有与立。’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建立,必须有立国的基础。……自从民国成立以来,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为止,十七年之中,干戈扰攘,社会纷乱,人民流离痛苦,国家受到无穷的损失,此其原因,都是由于宪法未立,宪政不行,政府与人民,都没有根本大法可资遵守,于是形成了我们中国俗语所谓:“无法无天”的现象。这一段痛苦的经历,我相信今天在座的诸君是没有一个能够忘怀的!因此本席认为我们参政会与政府今后主要的工作,一方面固然是要领导人民,争取抗战的胜利。而同时尤必须趁此胜利之前夕,制颁宪法,实行宪政,为国家立百年之大计,使政府与人民都有共循的途径。如此,则抗战胜利之后,其他物质建设,才可以事半功倍。关于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的问题,昨天已经提交参政会讨论。有少数参政员,抱着一种主张:以为如果召开国民大会,恐将造成国家的分裂,我们为避免国家的分裂,毋宁缓开国民大会。这种主张,当然是基于爱护国家的忠诚。不过我们如果研究问题的根本,就可以知道国家如果宪法不立,宪政不行,政府与人民的权限和义务,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以致政治没有轨道,社会不能安定,则一切的建设都是徒托空言,而国家的危险也就无过于此了。我相信参政员诸君本其忧国的忠忱,根据其多年的经验,只要稍加研究,就可明了国家根本的需要,而不致为部分的宣传所蒙蔽,以动摇其心理。而且我们还要知道:一件事作起来有没有困难,有没有危险,完全要看我们作的事情是否合理?如果我们是应天顺人,依照道理去作,则一切危险困难都可以打破,而最后必底于成功。” (蒋介石文集.演讲.参政员对于实施宪政应尽之责任.民国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

抗日卫国战争胜利,全国有识之士,社会贤达无不希望能尽快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尽快制订宪法,以资国家进入宪政期,国家大事纳入法治之轨。而当时社会上另有一股势力则反对召开国大,制订宪法。所以蒋介石劝慰大家说,国家如果宪法不立,宪政不行,政府与人民的权限和义务,没有具体的规定和标准,以致政治没有轨道,社会不能安定,则一切的建设都是徒托空言,而国家的危险也就无过于此了。我相信参政员诸君本其忧国的忠忱,根据其多年的经验,只要稍加研究,就可明了国家根本的需要,而不致为部分的宣传所蒙蔽,以动摇其心理。

民国三十五年,七月召开第四届国民参政会议之后,十一月十五日即召开国民代表大会,着手制宪。在国民大会制宪大会开会致词时蒋介石说:“今天国民大会举行开幕典礼,各位代表受人民付托之重,齐集首都,参加制定中华民国宪法的大业。这是我们中国进入民主宪政时期的开端,也是我们中华民国建国史上最庄严最盛大的集会。中正谨代表国民政府,向各位敬致欢迎的热忱,并向大会表示诚挚的敬意。

回溯 国父倡导国民革命,毕生奋斗的目的,在于兴复中华、建立民国、实行三民主义,使中国为民有民治民享富强康乐的国家。辛亥革命,摧毁了四千余年的君主政体,推翻了二百余年的满清专制,国父尝论此役之意义,谓:“自经此役,中国民主政治,已为国人所公认”。但是民国成立以后,基础未固,主义未行,军阀窃国,扰攘靡已,外侮纷乘,国将不国;我们 国父淬砺同志,继续奋斗,冒险犯难,再接再厉,其坚决的意志,明告我全国国民的,一则曰“中国宜于民主”,再则曰“不务民国之名而务主权在民之实”。 国父民权主义的精义,在使“人民有权”,亦就是要全体人民能够管理众人之事的政治。建国大纲的订立,明定了革命方略的步骤,由军政训政而入于宪政时期,就是要使民治有巩固的基础,民国有坚强的保障。国民政府秉承 国父遗志,所以在民国十七年北伐完成以后,就积极开始训政,而以实行宪政、完成建国为最大目标。……

各位代表诸君,我们这次国民大会,可以说是经过无数艰难,历尽千回百折而始能开成。我们追念国父领导革命的艰辛,及革命先烈前仆后继的奋斗,我们各位代表必求这一次大会无负于 国父与革命先烈的遗志。我们回想过去受尽敌人侵略的阻挠,而稽迟了我们建国的大业,我们各位代表又必当竭智尽能完成这一神圣的任务,以求安慰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的军民之灵。同时我们想到今日政治的不安,人民的痛苦,都由国家基本的未立,而此次制定宪法,乃为安定国家根本的要图,实现宪政之治的发轫,我们各位代表的使命更是何等庄严而重大。中正今日参加盛会,引为无上荣幸。谨以至诚,祷祝各位代表为国努力,并祝大会成功。” (蒋介石文集.演讲.国民大会制宪大会开会致词 .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蒋介石在国民代表大会举行的同时,在国民政府总理纪念周会上对国民党出席国大代表发表演讲:“这次国民大会自开会以来,已有十天了;这十天的经过情形,非常良好,足以告慰于全国同胞。这次大会是制宪会议,其任务在于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建立民主政治的规模。所以各位代表的责任非常重大,尤其是本党党员代表,要对得起全国国民、全党同志,而且要使本党先烈在地下能够安心瞑目,责任更是异常的艰钜。我个人就常常感觉自己所负责任太大,不敢不兢兢业业,戒慎恐惧,与各位同志共同努力,总要使这次大会能够顺利进行,圆满达成我们制宪的任务。……

目前我们所处的政治环境非常困难而复杂,这种困难复杂的详细情形,各位同志应该都能想像得到。希望大家共体时艰,发挥亲爱精诚的精神,表现互信共信的诚意,共同努力,完成国民大会制宪的工作,实现 总理遗留给我们的建国使命!” (蒋介石文集.演讲.本党对国民大会和宪法问题应有的态度 .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张君劢以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于一九四六年完成对五五宪草的修订。是为“政协宪草”。同年十一月——十二月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上,以这部宪草为基础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十二月二十五日三读通过。

十二月二十五日制宪国民大会闭幕大会上,蒋介石代表国民政府接受宪法,并发表闭幕演讲:
“ 今天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并议决宪法实施日期及准备程序,中正代表国民政府敬谨接受。诚如刚才大会主席吴先生所说,此次宪法的制定,足使我们 国父五十二年来领导革命所牺牲的先烈以及抗战阵亡军民的英灵得安慰。国民政府必当遵照大会决定的程序,一一施行。深望我全体代表,协助国民政府,领导全国民众,共同一致拥护这一部宪法,实行这一部宪法,使我们中国成为三民主义民有、民治、民享的新中国。

从今天起,国民政府得偿其还政于民的夙愿,代表诸君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初基,实在值得全国同胞的庆幸。中正谨代表政府庆祝大会成功,并祝各位代表及全国同胞的康乐。” (蒋介石文集.演讲.国民大会制宪大会闭幕致词 .民国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从中华民国宪法诞生实施之日起,中华民国的法统便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民主宪政,还政于民,从而实现了当年蒋介石先生抗战建国的宏伟目标。

历史原貌证明蒋介石思想深处一直是要遵循总理遗愿,一心一意把中华民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民主宪政的国家,而并非是向往专制独裁的人,绝非像七十余年来反蒋者所捏造宣传的那个样子。蒋介石浴血奋战八年,打败军国主义强国日本,制定宪法,还政于民,然而却败于中共,他一手建成的民主宪政的中华民国,未能在大陆推行宪政,而只是带去了台湾省,成为他人生的最大遗憾,真真是造化弄人,造化弄人啊!

历史绝不会被人为的永久歪曲和隐瞒,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深信,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第一代传人的蒋介石,在中华民国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历程中,他的建国理想、建国实践、建国成果,他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必将会光显于中华大地,为所有的炎黄子孙所怀念、所称颂!绝不会被青史所掩埋。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中华民国的怀抱,历史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三年之后的一九四九年,祖国竟是走进了台湾的怀抱。所幸六十余年来,中华文明,民主宪政在台湾省不断地发育成长,在蒋公坚韧不拔的努力下,中华血脉得以存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今天真正的复兴基地。

(未完待续)

——转自《黄花岗杂志》第五十二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迅速集结兵力,占领平津,攻击矛头直指中国铁路两大动脉:平汉线与津浦线,从而形成由北向南推进的作战态势。从华北跨过黄河直达长江北岸,其地理环境是一马平川,这非常有利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为了改变日寇这一作战轴线,蒋委员长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日寇原本就有侵占上海的意图)与日军在淞沪地区展开了一场对决战。
  • 一九三八年二月初旬,鲁南保卫战进入紧急阶段。日军阪垣、矶谷两师团正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并策应津浦南段敌军的攻势,企图合攻徐州。
  • 侵华日军占领滕县后,即沿铁路直趋临城,然后以一部仍沿铁路南下,牵制我军主力,另以一部由临枣台支路直趋台儿庄,企图截断陇海路而拊徐州之背。
  • 1938年5月日军攻陷徐州后,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侵略目标:九衢通汇的武汉三镇。日酋决定先以一部兵力攻占安庆,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然后以主力沿淮河进攻大别山以北地区,由武胜关攻取武汉,另以一部沿长江西进。后因黄河决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汉的计划,改以主力沿长江两岸进攻。5月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调整战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挥第2、第11军共约140个大队25万兵力负责对武汉的作战。以冈村宁次指挥第11军5个半师团沿长江两岸主攻武汉;东久迩宫稔彦王指挥第2军4个半师团沿大别山北麓助攻武汉。以及海军及川古志郎第3舰队120余艘舰艇,日本第一个飞上天的飞行员德川好敏的航空兵团500余架飞机,另以华中派遣军直辖的5个师团分别担任对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区的警备任务,以巩固后方,保障此次作战。
  •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日寇侵略气焰十分嚣张,凭借庞大的军事力量,相继占领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尤其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武汉是重庆政府的政治军事中心和作战物资主要集散地。拥有2700多架飞机的日本空军,加紧对武汉实施空袭和轰炸,同时在中国到处狂轰滥炸,激起举国同愤。当时,有人主张派飞机去轰炸日本,以血还血;有人认为不能冒险行动,中国空军314架作战飞机,经淞沪会战、南京战役已损失惨重;也有人主张飞机去日本散发传单,提醒日本人民不要受军国主义欺骗、做侵略中国的工具。
  • 自“七•七”抗战至民国27年(1938)5月徐州弃守为止,仗仅仅打了十个月,而中国方面已经失去了长江以北,平汉路以东的北平、天津、太原、济南、徐州、合肥、南京、上海、杭州等16个重要城市。这个时候,国民政府已经迁都重庆,而中国最高的军事指挥部则还在武汉。日本当局想要彻底击败中国,武汉便自然成为他们的下一个攻略目标。
  • 一九三八年五月,由寺内领军南下的日军,终于打通了津浦线和北上的畑俊六在徐州会师了。他们原本想在这个古战场上扑捉国军主力,进行一场歼灭式的会战,但是,中国军队却先他们一步,兵分五路突围成功,巧妙地避开了这场决战,徐州会战到此也告了一个段落。这一役,日军虽然站据了徐州(1938年5月19日),但却不如他们的预期,没能实现彻底击溃“支那”,一举结束所谓中国事件的企图。
  • 日本侵华,处心积虑,蓄谋日久。由丰臣秀吉始,历三百年时光,而明治维新,而昭和新政,而田中奏折,一本侵略扩张的欲望,一步一步形成了一条顽固的军国主义路线,把贪婪的目光,始终盯在大和民族的文化母国——中国的身上。为了满足大和民族的利益,实现侵略扩张的目标,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努力发展经济,发展各类适用工业,不断提高国力。从明代的纵倭为寇,到清代的甲午海战,日本当局一次次在检验着自己的实力。
  •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大约在一九三四年的时候,蒋介石就已考虑,将来要把四川作为未来持久抗战救国建国的基地。因为四川可与云贵两省连为一体,一道组成中国的战时大后方——大西南,这里占地一百余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一个亿。四川最大,面积相当于一个法国本土,比十个台湾还大一点,最富饶,人口多达五千万。崇山峻岭环绕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李白说:“而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使它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蒋介石此时的战略计划就是把四川建成将来对日本作战的大后方,即他所说的“复兴民族之根据地”。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立身之本就在于千百年来传承不绝的优秀文化道统。这种传承不息的优秀文化海纳百川,内涵丰富,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入则孝,出则悌;温、良、恭、俭、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孝、慈、诚、信、礼、敬、学;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等等等等,正是这高尚而丰富的道德理念,铸就了优秀充实的传统中华精神文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