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经济刺激”措施效力减弱

人气 116

【大纪元2016年05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李默迪综合报导)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文章表示,中国经济再依赖过去的那种资金刺激措施,已经难有效力,而且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这篇发表于5月9日的题为《中国经济刺激举措效力减弱》的文章谈到,大规模注入资金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很小,所带来的副作用是“流动性溢出效应”,即大量信贷得不到有效吸收,涌入到了其它领域。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新增贷款规模为4.61万亿元,其中房地产新增贷款1.5万亿元,当中的个人购房贷款增加1万亿元。也就是说,所有新增贷款中,有三分之一流向了房地产,五分之一流向了个人购房贷款。

房产价格也已经超出了家庭收入水平。根据香港瑞穗证券(Mizuho Securities)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家庭要购买一套90平米的公寓,分别平均需要花费25年、33年、36年和19年的家庭收入。

文章表示,过去2009年到2010年期间进行了大规模刺激举措,一年内中国国内信贷的总规模扩大了12万亿元人民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34%。

而中国钢铁、煤炭、铝和水泥等传统产业长期产能过剩,抑制了收益和利润,加剧了债务压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中国的公司债中有1.3万亿美元的负债方是营收不够偿付利息的企业,相当于中国各银行账目上商业贷款的近六分之一。

北京高层智囊团成员许善达近日披露,依靠投资来维持经济发展的严重后果是加剧了产能过剩。比如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四万亿人民币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进入了当时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钢铁、煤炭等,导致情况更加恶化。而且只是暂时避免了经济下行,从2011年、2012年开始就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康端严4月末发表文章表示,产能过剩衍生出了许多“僵尸企业”,正是目前当局正在处理的问题。

“僵尸企业”就是那些无效、应该破产,却能够拿到政府资助或是银行贷款以继续生存下去的企业,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当中,而且很多是上市公司。数据显示,沪深两市近300家“僵尸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0%。据悉,大陆股市创建之初的1990年代,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是国有企业,很多国有企业即使亏损也不会退市,以虚报财务、充当“壳资源”的方式继续上市。

责任编辑:孙芸

相关新闻
4月大陆官方制造业PMI降至50.1% 逊于预期
IMF:中国经济续放缓
上海限购新政实施月余 住宅成交量下跌过半
中共官方预计2017年房地产或将出现全面下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