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两汉盛行的书体:隶书

文/古春秋

西岳华山碑(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121
【字号】    
   标签: tags: , , ,

汉代秦而兴,文化随之变化,其中之一的就是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盛行的书体,成为汉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书法界更有“汉隶唐楷”之说。

隶书字体庄重,结构为略显宽扁的长方形,横画长而直画短,书写方法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之名,最早见于汉人撰著中。《汉书‧艺文志》说:“是(秦)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茍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徒隶,就是狱吏。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古文由此绝矣。”这里是说,隶书起源于秦朝,当时主要在狱吏中使用。由于篆书太繁,不易于快速书写,而狱讼案件繁忙,狱吏书写太慢应付不过来,这样就将篆书加以简化,成为便于书写的隶书。

也有说法称,隶书是秦始皇时期狱吏程邈以小篆为蓝本创制。因程邈的身份是监狱中办事的“徒隶”,人们就将他所创书体称作“隶书”。如后魏江式《论书表》写道,“隶者,始皇时衙吏下邽人邈(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为隶书。”

由此可见,隶书是秦朝徒隶处理狱讼之事所用书体,为的是辅佐篆书的不足,这种书体又称为“左书”、“佐隶”。而汉初隶书还保留篆书结体或用笔法度,习称“古隶”。

汉隶的成熟

汉隶资料多见于简帛、丰碑、摩崖和器物等。汉代早期的隶书,还未脱离篆意,基本上承袭了秦代古隶风格。从书写情况来看,汉隶在西汉中期以后,特别是在西汉昭帝、宣帝时期开始成熟,这在河西汉简中可以看出来。到了元帝、成帝时期,隶书书写硬折渐多,尽改篆书圆转笔法,波磔向两边舒展开张,充分展现毛笔提按所表现出的顿挫变化。

汉朝未央宫东阁瓦砚之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这个期间,隶书外形渐趋扁平规整,除保存秦隶中已有的波磔笔法外,在残存篆文渐次解构隶化后,字形左撇右捺向两侧开张,状如宫殿飞檐,外形左右相背如八字,被称为“分隶”或“八分书”。也就是说,早期以纵势为主的古隶已经转变为偏于八分的横势。这种字体的成型,是汉隶成熟的标志,从此,隶书书写变得日益熟练。

因此,有学者认为汉隶经过古隶、汉隶和八分三个阶段。汉隶大致在汉武帝中晚期形成,至汉宣帝时期成熟,这可以五凤元年简和定县汉简为实物佐证;八分书法在汉成帝时期形成,至西汉末年已相当成熟,这可以尹湾名谒木牍为实物佐证。

定县汉简(公有领域)

东汉时分隶技法已臻纯熟,刻碑纪事风气盛行,书刻皆极精妙;摩崖则必须顺着山壁凹凸起伏就字布势,字体常纵横旁肆,奇趣百出。碑刻与摩崖统称“汉碑”,为传统隶书的代表。

学界有人认为,汉代虽然盛行八分隶书,但汉人并未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两汉时代,虽行八分之实,终无八分之名。

关于八分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包世臣《艺舟双楫》解释说:“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八分书的特点,在于其改变了篆书笔画之起讫无端,粗细均一的作风,而保留并确定书写时,笔划自然起迄的痕迹。尤其对于笔锋挥出一点,使其成为书体中主要成分,且成为八分中最大的特点,这便是所谓波磔。

 

早期的隶书

文化的改变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作为汉代文化因素之一的隶书,也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战国或更早时期已经有所孕育,这对朝代更迭时期的文化变化成为铺垫。如《侯马盟书》即可看出隶书书写笔法的发端,篆书笔形的圆转逐渐变为方折,在粗细变化幅度上开始加大,字形结构也有所省并、简化和连贯。

侯马盟书,现藏山西博物院。(公有领域)

侯马盟书是1965年~1966年出土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的玉片文物,共有5,000余片。该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的订盟誓约,这些订盟的言辞称作“盟书”或“载书”。这些玉片上书写的文字当属于春秋晋国的官方文字,出现约在公元前550年,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的最早毛笔字。

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皇权,制定许多统一的政治、军事、财政等方面的名物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颁布一系列政令等。

战国时期各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对秦始皇政令的通行与文化交流构成阻碍,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并进一步对秦国文字进行整理规范,形成小篆字体,下令全国通行。

当时为了保证字体的一致性,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太史令胡毋敬三人分别写成《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3篇标准体字书,作为识字教材。

汉代小学兴起,比过去更加重视文字使用。这里的小学,不是指今天的教育机构。小学是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字的学科,包括音韵学(释音)、文字学(释形)、训诂学(释义)等分支,传统上是经学的一科。

经过秦隶、西汉初期的古隶,再经过西汉一百三十年左右的传习,隶书几经简化、美化,在西汉昭、宣两帝之间趋于成熟。传世的书迹有《鲁孝王刻石》、《三老讳字忌日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祀三公山碑》、以及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等。

鲁孝王刻石(公有领域)

汉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简帛上所写文字几乎都是隶书,这说明西汉之初,隶书已经是普遍应用的字体。

有学者认为,隶书在秦汉时期已经成为生活用字的主流书体,篆书使用已不普遍,就连皇帝诏书、法律文书等都以隶书书写。如中国古文字学专家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说:“在秦代,隶书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并没有多久,隶书就正式取代小篆,成了主要的字体。”

早期隶书与篆书相融共生,但秦代古隶从字体结构到书写方式都与当时的篆书正体拉开一定距离。这些字的书写由线条逐渐转变为笔画,描摹物像轮廓的仿形线条由粗细不同的笔形代替,篆书笔形的匀称消失了,篆书费事的圆转长线被分割成短线,篆书圆的转笔变为平直的折线,这大大降低了书写难度。隶书字体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篆书书写以纵向为主,字形整体为长形;隶书书写以横向见长,字形宽扁。

汉隶风格及代表作

西汉距离秦代不远,文物制度多承袭秦制,政事力求苟简,这同时也影响到书体笔画。早期汉隶简率朴实,少有变化,却颇具庄严遒健的气象。此类隶碑书法风格,以西汉的五凤二年鲁孝王刻石、麃孝禹刻石、莱子侯刻石等为代表作。

汉代大力拓展交通,当一工程完成后,除了将工程结果呈报上级外,亦将工程所动员人力、物力及愿望等,在工地山崖峭壁上摩刻文字。山崖石壁体量巨大,表面粗糙,要大型字体方可摩刻,大型字体的笔画自然健壮,也显得整个文字气象雄伟,遒健峻逸。此类摩崖文字,以东汉的开通褒斜道刻石、司隶校尉杨孟石门颂、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司隶校尉杨淮表记、李翕郙阁颂刻石为代表作。

开通褒斜道刻石拓本(公有领域)

东汉明、章二帝时期,隶书水准已经很高,书法风格开始出现多样化,草书、行书、正书亦在此时期奠基。可以说中国书法各类书体此时已经完备。书法技法也出现提、顿、转、折、钩等笔法。

东汉桓帝、灵帝两朝四十多年间,隶书技巧已达登峰造极。既有典重庄严的一面,亦不失其遒美生动的风姿。此类隶碑,以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西岳华山碑、熹平石经、韩仁铭、尹宙碑等为代表作。

乙瑛碑(公有领域)

一般隶碑文字,大多以浑朴典雅为尚,但亦有少数属于透逸温润一类,而又特别强调左撇右捺的伸张与弹性的发挥,在隶书中独树一帜,其影响力亦甚深远,且颇为一般习隶碑者所爱好。此类碑刻,以泰山都尉孔宙碑,郃阳令曹全碑为代表作。@*

责任编辑:谢秀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 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小夏山中。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现在天下这么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
  • 汉字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流传数千载,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其书体变化丰富多彩,概括起来大体可以分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也叫作真书,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书、草书....
  • 始于秦代 汉魏普及 汉隶八分 风格各异
  • 书,有“秦隶”和“汉隶”之分。秦隶又称“佐书”、“古隶”,是篆书的简化俗体。
  • 大篆在我们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种实用的字体,但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存在意义依然经久不衰,它的精神内涵、神性特点和传统艺术价值,通过许多归属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传下来的古人佳作,发挥其影响力。
  • 新年元旦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最常见的单字斗方春贴是哪个字呢?摘冠的当属“福”字。这个福字不仅是庶民百姓热爱,也为朝廷皇室钟爱。为什么从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华文化中“福气”到底从何而来?
  • 在两周金文书法中,《虢季子白盘》铭文与众不同,艺术性相当突出。它流淌着创意者与书写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标准,负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气息,隐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且具创意精神。《虢季子白盘》铭文在章法上,兼具传统和独特的审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显示其表现技艺之炉火纯青。
  • 神传汉字还有许多妙解法,类似各种灯谜的作法。拆字、合字、妙会等等是汉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灯谜中常用,古代读书人也喜爱玩玩这种文字游戏,透过玩字、猜字也能预测考题,端看猜者的妙解智慧。
  •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盂鼎》,被列为“四大国宝”之一,非但其铭文字数多、书法艺术精彩绝伦,它本身的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堪称一流的宝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