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的因缘──入籍朝鲜的明朝将领杜师忠

作者:洪性赫
慕明斋的前景,李舜臣将军赠送的汉诗悬挂在5根柱子上。(孙荣晙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138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7年10月16日讯】诗圣杜甫的第21代孙杜师忠,是在朝鲜壬辰倭乱(1592年)与丁酉再乱(1597年)间作为援军参战并立功的明朝将领。他完成任务之后并没有归国,而是携二子一起入籍朝鲜,后在大邱落地生根,成为杜陵杜氏之始祖。

他到底是谁,为什么那么思念明朝,却要携二子入籍朝鲜呢?下面让我们追寻他的足迹并重温其意义。

杜师忠是谁?

杜师忠本籍为中国杜陵(山西省),是诗圣杜甫的第21代孙,冀州刺史杜乔林之子。他是明朝最高超的风水地理名家,在本国时曾任尚书之职。1592年壬辰倭乱时,杜师忠跟随李如松将军作为援军与朝鲜官军一起击退倭兵,立下战功。倭乱战争中,他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地形选择合适的阵地,是水陆地划主事。

1597年倭军再次侵犯朝鲜的丁酉再乱(1592年—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时,杜师忠被任命为明朝水军都督,与妹夫陈璘一起出战朝鲜南海并立下战功。那时他带领两个儿子一起参战。

壬辰倭乱平定之后,1598年杜师忠并没有回明,而是与两个儿子一起入籍朝鲜,在大邱度过了余生。过世后他的子孙为纪念他,于是给他修建了名为“慕明斋”的斋室。

与李舜臣将军有深交

杜师忠作为李如松的一级参谋,常在军阵中出谋划策,与朝鲜共同作战时,也与朝鲜军官在一起商讨战略战术。因为这样的因缘,与当时朝鲜的水军统帅忠武公李舜臣将军也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李舜臣将军为感谢杜师忠作为援军两次参战,特意赠汉诗一首,以表感谢。这首五言绝句作为柱联至今还挂在慕明斋的柱子上。

奉呈杜仆射

北去同甘苦
东来共死生
城南他夜月
今日一杯情

杜师忠被称为杜仆射,是因为官职名“裨将仆射门下主簿”。

杜师忠也同样敬仰李舜臣将军,并表达感谢之心。李舜臣将军在露梁海战役中牺牲后,杜师忠亲自挑选了忠清南道牙山市阴峰面作为将军墓地,就是其中一例。

不仅如此,李舜臣将军与杜师忠的友谊还一直延续到后代。李舜臣的第7代孙三道水军统制使李仁秀(1737年~1813年)给杜师忠写了“神道碑”碑文,刻着碑文的“神道碑”至今还屹立在慕明斋的院子里。

慕明斋大门上挂着的悬板上“万东门”的意思是指水历经万次曲折最终也向东而流,蕴含了不忘根本之意。(孙荣晙提供)
慕明斋大门上挂着的悬板上“万东门”的意思是指水历经万次曲折最终也向东而流,蕴含了不忘根本之意。(孙荣晙提供)

杜师忠为何要入籍朝鲜

杜师忠第二次来到东国,经历了枕枪睡野地的艰难苦楚。完成任务后他拖着生病的双腿来到鸭绿江,边哭边向陈璘说:应当回去向皇帝覆命,可我心有他想,无法言述….…有古诗云“天边老人归不得,日暮东临大江哭”,是否正是说我呢……宁可留下成为小中华之人(朝向人),也不能成为蛮夷人。在达句县(现大邱达城)的最顶山(现在前山)下定下来跟平民一起居住。

杜师忠本人直接表明了“宁可成为小中华(朝鲜)之人,也不要成为蛮夷”,这是他入籍朝鲜的决定性原因。当时的多种客观原因也支持这一观点。

他作为当时最高超的风水地理名家,已经充分预见到明朝国运已完,马上将是清朝的天下。在当时的价值观认为被边防蛮夷的女真族统治,是比死还要更加屈辱的事情。

现今看来,他第二次出兵时已经下定不回去的决心。《杜陵杜氏世谱》中纪录写:“我们先祖仆射公壬辰年和丁酉年为征服倭贼来到朝鲜时带了很多书来。”可知杜师忠当时已经决定不再回去的意思,带二子前来也可看出当时是有那种决定下而做出的举措。

此外,杜师忠并没有不能再回明朝的事由,或者必须留在朝鲜的理由。

杜师忠对明朝思念的行迹

《杜陵杜氏世谱》自序中记录,杜师忠因为思念祖国明朝,所以起雅号为慕明,把他住的大邱最顶山一带起名为大明洞。

另外,他在最顶山山脚建了一个叫“大明坛”的祭坛,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便会穿上官服,面向明朝皇帝所在北方礼拜。

他去世之后,1912年他的后代子孙为了纪念杜师忠,在他的墓所附近建了斋室,以思念明朝为意取名为“慕明斋”。

慕明斋的大门上挂着“万东门”的牌匾。万东门意取自于“万折必东”,是指水历经万次曲折最终也向东而流。这里蕴含着不忘根本之意。这是最能代表杜师忠心境的表达。他不回明朝留在朝鲜可看作为是一种“折”,但他不是背离故国,反而是因为爱国。

慕明斋大门上挂着的悬板上“万东门”的意思,是指水历经万次曲折最终也向东而流,蕴含了不忘根本之意。(孙荣晙提供)
慕明斋大门上挂着的悬板上“万东门”的意思,是指水历经万次曲折最终也向东而流,蕴含了不忘根本之意。(孙荣晙提供)

师忠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有这样一句话“爱所有的人就是受不到任何人的爱戴”。杜师忠直到闭上眼睛都一直在思念着明朝,同时也爱着朝鲜,是一个作为朝鲜人而生活一生的人。如此命运般的爱着两个国家的他,如今却没有得到中国人及韩国人的关注,这也是命运吗?

并非如此,虽然杜师忠在异国他乡,可他展现了真实的爱国情操,展现了身体与精神不被污染的气节。而且无丝毫动摇地坚持着对祖国的信义。他为朝鲜两次投身于战场,把杜甫的血脉传向了这片土地,迎娶朝鲜妻子,愿与朝鲜共为一体。并且亲身成为桑园一农,竖立了自立的榜样。

因而对他的评价也应有所不同。不管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应用那种视角去看。去参观纪念他的慕明斋不能仅为一饱眼福,杜师忠所表现的行迹,也不可成为一谈而过的话题。400年流传下来的因缘怎能如此轻微。应需整肃衣着,肃然缅怀他的精神。

采访的过程中多次去拜访了慕明斋,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并记在了心里。此刻回温重握,用一首诗来表达心中慰劳之意。

想起慕明

意虽定心却动,
身在此心却驰走。
难忘故土,名号慕明。

新地寄情,居大明洞,
本籍杜陵,同属一根,
留血脉于大邱,繁荣后孙。

啊,400年间如此两国往复,
缅怀朝鲜的大明国慕明先生。#

责任编辑:林琮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的名字是“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一方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之意;另一方面,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
  • 明朝初年,从元末战乱中迅速恢复了元气。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后期,国家征税的土地,高达800万倾之多,比清朝康[ascii]干[/ascii]盛世高出1/3。大明洪武时代,百姓丰足,府库充盈,国力强盛,史称洪武之治。
  • 三个国王联袂而来,足使明成祖朱棣(1403--1424)喜出望外了。他当初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家和自己的威望。现在四方来朝,而且这次身为国王的贵宾也来到了北京,明成祖当然要热情接待,让这些国王一瞻上国风采。
  • 在天朝统治者看来,通商只是朝贡制度的附属功能,即使带来若干税收也不值得计较。朝贡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和有中国特色的天朝体制。因此,朝贡贸易中的贸易就变成一种特权——皇帝特别恩赐的权利,而皇帝也随时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而取消这种特权,就像今天我们不时还会看见的一样。
  • 一统后金政权、奠下大清朝根基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父是东北长白山下建州左卫都指挥使。相传努尔哈赤下令建造神殿的时候,地底下挖出了“灭建州者叶赫”古碑,预言满清灭亡,而努尔哈赤的福晋,皇太极的生母和后来的慈禧太后都是出身于叶赫那拉氏…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氏族的纠葛历史恩怨和清帝国兴起坏灭的预言…
  • 要判断一个王朝是不是快要挂了,有三个关键点可资参考: 1、我不怕你了。 2、我不信你了。 3、我无所谓了。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人类战争史上,法西斯集团发动战争大多以抢掠为目的,但中(共)国政府发动对人民的战争其阶段是有些异势。战争大多是在野蛮抢劫完成后,受害公民企图依法维权时打响。“太石村血腥暴力事件”“汕尾杀人事件”及山东省(当局)发动针对盲人陈光诚的战争其规律无不如是。
  • 尽管莫札特的生命短暂(1756年─1791年),但他创作了六百多部不同流派和风格的作品; 他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管弦乐作品、歌剧、合唱音乐和歌曲。 他创作的歌曲鲜为人知,经常被大众忽视,其实他的歌曲有其独特的美感和音乐趣味。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二○○三年以来,不断发生类似太石村及陕北油田事件般官员虐民的冷血事件,受到残暴伤害的公民规律性地状告无门,和平的抗争必遭野蛮报复,中国的出路何在?中国人的出路何在?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对中国公民而言,尤其对具有法轮功修炼者身份的中国公民而言,他们的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完全不能确定的、恐怖的风险状态中,当当局感到有任何的“不安全”——有时根本就是一些官吏偶然的臆症发作——灾难即会降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