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杀人灭口 小差吏得善报当大官

选编:金风

利民珍事。(小玉/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01
【字号】    
   标签: tags:

古代宋金对峙时期的金朝,也有很多好官。

金朝的高昌福,在天会十一年担任“元帅府”令史(职务名)的小差吏。

皇统初年,元帅府治理汴京,发现可疑的人就抓,一律当作宋朝的间谍处死。高昌福审问查明实情,释放了很多无辜的人。

许州的官吏韩常(人名)执法很严,喜好杀人,派人押送囚犯到汴京。有的囚犯在路上逃走。监管的小吏害怕因丢失囚犯而获罪,打算把剩下的、没有逃走的囚犯全部杀掉灭口,来掩盖有人逃走的事实。

高昌福察觉了监官的小吏的意图,阻止了对囚犯灭口的阴谋,使十分之七、八的囚犯幸免于被杀害。于是,其他小吏怨恨高昌福,打算陷害他。

当时正要开战,梁、楚地区夜间多有阴雨,元帅府挑选人去侦察宋朝军队的动静。其他小吏就怂恿派高昌福去侦察,想叫高昌福去送死。高昌福却因德政善行得到上天的护佑,尽得敌军虚实,平安返回报告给元帅府。

高昌福因祸得福,在金朝凯旋班师后,当上了军官,在天德年间,当上了兵部员外郎。

金世宗即位后,高昌福上书进言,皇上再三批阅了高昌福的上书,对近臣说:“内外官吏都上书言事,就可以知道人材的优劣了。不然,朕从哪得知呢!”古代的贤明的皇帝对上书进言、提意见的人,十分欢迎、欣赏。

后来,高昌福改任“节度使”的大官,上书说赋税太重,为百姓着想的心一直没变。

(《金史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六十六 循吏》)

──转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秦王苻坚听了赵整的歌,酒也醒了,心里一阵惭愧,便请赵整写成条幅,作为《酒戒》。从此以后他在宴会上饮酒不超过三杯,变得文质彬彬了。
  • 侍奉皇帝也同样。皇帝有失误,上书公开谏阻揭露出来未必是忠臣的态度,高允才是真正的忠臣!我有过失,他要当面说,我可能不接受。他在背后反复地说,让我明白了错误,却没有第三个人知道。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 诸葛亮这一“自贬责己”的举动,丝毫没有降低他的威信,反而使得广大蜀军将士更加认识到主帅身上的优良品格,更加坚定不移地追随他英勇征战,建立功勋。
  • 作为良将不但要有将能、 将才,精于谋略,善于战法,勇猛善战;同时还必须具备有良好的将德修养,胜而不骄,谦退不伐(不自夸),不矜其功,克成其名。
  • 柳庆字更兴,北周河东解人。他长得相貌堂堂,威仪端肃,而且机敏善辩。在任宦生涯中不仅勇敢执法,不畏权势,耿直无所回避;而且更善于深思明辩,以“守正明察,雪冤辩屈,求实爱民”载于史册。
  • 少年吉翂的父亲是原乡县的县令,为人正直,作风廉洁,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可也得罪了地方上的豪强大族。因此受到小人的陷害,被抓到建康城监狱里,又被糊里糊涂地判处死刑。
  • 贯高摇了摇头说:“算了,我以前之所以不自杀,是想要留着这条命,讲实话替赵王申冤。宁舍性命以存诚信!如今,赵王已经释放了,我死也瞑目了。况且做臣子的有刺杀皇上的心思,还有什么面目再为天子做事呢?就算皇上仁慈,不杀我这个罪人,难道我心里就不愧疚吗?算了,我还是做我应该做的事吧!”
  • 汉景帝时,太子太傅石奋年薪是二千石(读担,量词)小米。他有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的官,父子五人,合计俸禄一万石,这种情况是空前的。景帝向他家表示祝贺,特地送给石奋一块匾,匾上写着“万石君”。
  • 陶侃,字士行,中国东晋时期名士,江州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他是当时朝廷杰出的人物,很有个性。公元315年,他从荆州被贬调到广州当刺史,因为公务少,他除了读书,每天早晨都会从书房里搬一百块土砖到院子里去,傍晚又将土砖搬回书房,无论严寒酷暑,终年不断。同僚们都觉得很奇怪,问他这有什么意义?
  • 李光颜,唐代人,字光远。能骑善射、武艺高强。唐朝中期,蔡州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拥兵叛乱。唐宪宗命李光颜率领军队与吴元济的叛军作战,连连告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