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化域外绽放的古韵

京都风致寻唐风古韵 处处寺庙瓣瓣心香

作者:任采真
京都风致——净与敬的风华。(任采真/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736
【字号】    
   标签: tags: ,

说起日本文化的风采,聚睛的焦点非京都莫属了。京都是日本平安朝时代(公元794年~1192年)的古都,也是个观光之都。每年超过二千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来到这里,大多是风靡京都的风致,为了一亲这个千年古都的文化味儿。

京都风致——枫红。(任采真/大纪元)

京都风致寻唐风

四季中无论春、夏、秋、冬,京都的山与水、京都的传统建筑与庆典人文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非其莫属的古韵味儿。追根溯源,你可知这些吸引世人的“京都风致”揉入了多少华夏神州唐风的丰韵?

日本京都枫红时节,大原山区的味噌屋。(任采真/大纪元)

时代过客摩肩擦踵,大唐京都长安风华土下埋!在神州大陆上曾经绽放过辉煌异彩的大唐神韵何处寻?在日本京都文化中,依稀还可以寻到那么一点高格调的风致,让人想起盛唐文化在域外绽放过的丰采与风韵。

日本京都代表着日本古代平安时代的京韵风华,上溯大和奈良时代、飞鸟时代,展现的是仰慕、模仿、复制盛唐中土文化的风致与成就,在日本称为“唐风”、“唐样”。踏访京都的山与水,回忆历史的光与影,从大和京都风物的历史中,揭露唐风古卷的一角,娓娓道遗华……

踏访京都的山与水,品味唐风与唐味。京都寂光院山门前的台阶。(任采真/大纪元)

京都风致  寺庙心香溯唐风

今天你到京都旅游,走出车站或是下了大巴、小汽车,放眼看京都几乎都是现代建筑风格了,让人艳羡的京都古传统遗华几乎都要往寺庙里寻。京都的寺庙建筑代表着平安时代鼎盛的精神信仰文化。换句话说,如果失去了传统的神传文化的信仰,那么,京都也不存在了!

京都留下的寺庙非常多,这些富有古风和历史的建筑物,典藏在京都市中心区域、也点缀在郊野间,或是散落在山林中。而且不管是市中心或是郊野山林,京都的古寺庙建筑成串聚集在一起并不少见。

日本京都保存着对神传文化的信仰,在山中、在城中典藏着。(任采真/大纪元)

京都北郊外的大原山区,有著名的“三千院”等等寺院;平安时代的揽胜风致区岚山、山城高雄一带的名寺呈现带状分布;离京都车站很近的东福寺一带,更是大小寺院紧密地结集。这些古名寺的建筑物与信仰文物就是今天在京都散发优雅的文化古味的主要来源。

散步在京都寺院间,谁能无感于京都的信仰氛围?接触了京都文化的内涵,京都风华来自于敬天信神的中华古文化也就赫然明现了。今天看京都遥想盛唐时的精神信仰,想必更是心香瓣瓣处处绽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原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关于先秦的奇书《山海经》中出现过。其《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称谓。既然有“倭”的记载,必定有来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这说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时就已经存在。据考证,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鲜半岛,从半岛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从日本到达半岛,再从陆路去往中国的辽东。
  • 当历史走入大唐王朝时,唐朝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与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鲜明的对照,以致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一路遥遥领先。特别是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缔造的“贞观之治”,如一轮皓月照亮人类历史的整个夜空。她在文化、经济、政治、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等各个方,都远远超越以往的所有时代。其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度,从法制严密、机构完备到官制规范都令人叹服。唐朝还开创了官修正史的先河,由朝廷设专职史官,负责撰修前朝的历史。
  • 辉煌的大唐文明对日本的影响体现在文字、经学、史学、文学、艺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宗教、礼仪、建筑、自然科学、社会风俗等许多方面,迄今仍清晰可见。不妨先说一说大化改新。
  • 秋天被视为前往日本观光的最佳季节,这除了因为此时气候宜人之外,也因为各景点会被火红的枫叶点缀得格外动人。时值秋天,旅游网站TripAdvisor的用户票选出日本30个最佳赏枫地点,其中以京都市的景点为最多而且获选第一,以下列举前10名。
  • 猛兽老虎能感应官员的仁政高德,老虎也能感应忠臣义士的忠魂。本文叙述一个正史上有记载,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故事。
  • 古代中医能施行外科麻醉手术,还能“换心”。扁鹊是中医学的祖师、“脉学之宗”,他是最早运用脉诊来诊治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他的换心术和起死回生医术在当代名播遐迩,得有神医之名。
  • 中华文化非常强调孝道,孝道是人品的核心,家庭和社会和乐的基础,清朝王永彬著作《围炉夜话》中讲:“百善孝为先”。孝心、孝行真能感动天,史上有许多明例。
  • 人间有平行时空称仙境,偶然开了门,偶而让人进去一睹世外桃源,在不同时代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清初的仙姑洞,南朝的滕村洞穴都是这样的仙境。
  •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前身是民间小调,萌芽于隋唐之际,兴盛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为唐宋时代的乐府诗,供宫廷或民间演唱。
  • 西汉的哲学家董仲舒写道:人们不敬畏上天,那样灾祸来时就表现的比较隐蔽,隐蔽到看不见发生的端倪,人们还以为是自然发生的。其实在我看来,现在这场疫情的发生绝不偶然,至于说老天要惩罚的是谁呢?还有我们每一个人真的都是无辜的吗?这个就留给大家自己去思考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