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目不识丁遭弹劾 最后竟成一代名臣

文/陈安
font print 人气: 212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视频简介张曜清朝咸丰光绪年间的一位重臣,他随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入侵,抵御捻军太平军,因军功显赫接连升迁,后改任文职,调任山东巡抚。

听新闻:

(听更多新闻请至“听纪元”平台)

张曜少年时,家境非常贫寒,但很讲义气,见到不平之事,会出手相助。当时河南出现很多盗贼,百姓为此结团自保。张曜勇武好义,被推为团长,乡民称呼他为张大哥。一时间,“张大哥”之名盛传于河南开封一带。

当捻军围攻河南固始县时,县令眼看县城将被攻破,于是张榜:“谁能守住这座城,我就把女儿嫁给他。”

县令是位儒者,女儿才貌俱佳,但当时捻军气焰嚣张,没人敢应答。大家就推举张大哥去试试。没想到这一试,竟成就了一代名臣

目不识丁的张曜,拜夫人为师,后来成为晚清时期的名臣。(公有领域)

延伸阅读

“目不识丁”拜夫人为师 张曜成晚清名臣

历代名人轶闻录”系列文章

撰文:陈安,制作:李菁,责任编辑:苏明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当代伟人”王十朋的“来历”令人称奇,《浙江通志卷》记载一段乐清明庆院僧人宗觉处严乃是王十朋前身的故实……而王十朋自己又怎样从怀疑转为相信呢?《石桥记》吐心声……
  • 伯颜出则为大将,在朝可为贤相。伯颜善于领兵作战,却不妄杀一人,不残害一物,不为珍宝财货动心,不为美酒女色所迷惑。伯颜班师回朝,囊中不带江南一物,只带回精诚至忠的护国之心。伯颜盛德令朝野感佩,赫赫功勋令诸将仰慕。
  • 高士廉无论身在官场,还是留居在家,他待人处事都体现着一个“德”字。高士廉对太宗感怀知遇之恩,从始至终保持着君臣之义;对大唐的社稷江山,倾尽心力,化民俗,推善政,致力福惠芸芸百姓。高士廉的风范,正如太宗所说:“德范宏深,风猷远着。”
  • 两宋之交虽然是乱世,但是朝廷中武有“中兴四将”,文有“南宋四名臣”,也算是乱世出英雄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四名臣中的李纲,他一生坚持抗金,如果说皇帝坚持重用他,可怕的“靖康之耻”也许就不会发生!
  • 轩𫐐居官清正廉明,不治家业。在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他因升迁刑部尚书离开浙江时,所有行李只装满一竹筐(簏)。数月后,轩𫐐因病上书请求告病还乡。明英宗朱祁镇召见他时问道:“浙江有个清廉的官使,任职期满离任时,行李仅一竹筐(簏),那个人就是你吧?”轩𫐐顿首称是。英宗遂赐与白银嘉奖,并准予所请。轩𫐐清操闻天下,他与耿九畴齐名,明史称“廉吏必曰轩耿”。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晋朝走入历史,王家人是不是也随着走入历史呢?来看大书法家王羲之同族曾孙王僧虔的人生,他怎样在乱世中有为有守,功劳同比三公呢?
  • 知名的竹林七贤中有个人,他既不是才华最出众的,也不是言行最高调的,更不是声名最响亮的。但如果要找出一位最难得的好朋友,一定非他莫属。
  •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秋冬时节,朔风呼啸,竹林凋零,青青子衿失了颜色。在这一年,竹林七贤的两位灵魂人物——嵇康和阮籍相继离世。动荡的魏晋时代,名士少有全者,史书形容“同日斩戮,名士减半”。更有后人说,嵇、阮之后,再无名士。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的名士层出不穷,只是少了嵇、阮那样的人。
  • 东汉如果有大明星,会是怎样的人?东汉人又是怎么追星的呢?东汉名士李膺,为人风度秀雅、品格端正,自我期许很高,以发扬儒家的名教、是非观念为己任。天下士人争相拜入他门下,成为一时之盛,被赞美为“登龙门”。
  • 阔平的官道上,马蹄声、车轮声交织着,严整的官府车队风尘仆仆,自北方而来。这是东汉后期,一位豫章太守走马上任的车队,那辆最高大的双驾马车中,隐约可以见一个峨冠博带、正襟危坐的中年男子。从踏进豫章境内的第一天起,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听一个平民百姓的住处,意欲亲自拜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