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边读边走

下一页,翻阅自己

作者:李明璁
因为持续阅读与漫游,我们相遇; 因为相遇,我们重新创造了自己。(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315
【字号】    
   标签: tags: , , ,

 

我喜欢挑选书或杂志,作为送给亲友的生日礼物,尤其是可以连结个人和时代的出版品。比如在欧洲旅行途中,我常在市集旧书摊翻找《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国家地理杂志),如果运气好挖到六、七十年前的某期,出版时间刚好就是某位长辈的诞生月,那毫无疑问便是个美好隽永的纪念品。

至于二十上下的晚辈,比如我就曾经选送与之同年诞生(一九九六)出版的《广末凉子初写真集》。当时洛阳纸贵、一本难求的摄影书,如今偶然被我从东京神保町古书店挖掘出土。翻阅一帧帧十六岁的少女广末,青春无敌的气息从书页溢满而出。祝你生日快乐,以这本forever young的写真集。

而话说自己,年过四十,我就有点自暴自弃不喜庆生了。倒是去年有个礼物,却让我觉得不切蛋糕不吹蜡烛的这天,其实还挺可爱,开启了不同的想像。

这是来自日本一个称之为“バースデー(Birthday)文库”的计划,他们为一年中三百六十六天(含闰年的二月二十九)生日者,分别选出属于“你的这一天”之代表作品,然后为此书重新套上印有日期的书衣。

我的“生日书”,是诞生于一九二〇年八月二十二日、美国作家布莱伯利(R. Bradbury)的经典科幻小说《The Martian Chronicles》(中译:火星纪事)。这礼物令我不禁莞尔,原来,我常觉得自己与多数地球人类格格不入、甚至屡遭排挤的火星怪气,早就如此命定,只能一笑置之了。

对我来说,纸本书或杂志,和网路文本最大的差异,就是它们像人一样,有着确切的诞生日,且随着时空递变,让阅读者从视觉、触觉、嗅觉,都能清晰感受到纸本的年龄意义。人与书的生命,因此交互编织出具有身体感应的亲密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热衷于搜集各种纸本出版品的创刊或停刊号。我深信任何杂志的发刊就是一则宣言,它必定会在诞生日大声说出自己是谁。比如二〇一〇年我参与创办《cue》电影杂志时,就作了这样的发刊告白:“既然电影和人生,总是互为déjà vu(似曾相识),我们或许需要一些‘连结’的提示。”

然而有哈啰就有掰掰,能够为说再见作出经典示范的,莫过于二〇〇九年四月最终号的《广告批评》。作为日本当代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评论杂志,当时在熄灯的封面,竟只简约素净地写着:“三十年来,非常感谢。”如此感伤却也如此帅气。毕竟,说再见,一如人生,总是千言万语终归一句了。

二〇一六年,这个对我来说人生空前艰苦的岁末,我在纪伊国屋书店买了本新书,书里的每一页都是空白,只依序在页首印着一行极小的字:某月某日星期几。书是刚好可以放进外套口袋的“文库本”,书名叫做:《マイブック》(My Book),副标是:“二〇一七年の记录”。

有趣的是,在书封折页,留了一个贴相片的小方块;而最末版权页,则把著作者栏空白,等你填上自己名字。其实,这是一本伪装成书册模样的日记本。每一年,新潮社这家历史悠久超过一世纪的出版公司,都会发行这本无字而待写的小书,并收入其著名的“新潮文库”系列。

我很喜欢这个概念,不只是作为一个有创意的行销策略,更有着深刻仪式性的象征意涵:每一年的第一天,请试着提笔,为此时此地人生百态,开始写一本专属于自己的书。

我一直深信班杰明(W. Benjamin)在《单行道》中所言:“面对自己而不感到惶恐,才是幸福。”也于是,这个“自分の本”,其实就是每天面对自己最好的练习(或许因此就可以不用再焦虑地购阅各种“勇气”系列畅销书了吧)。◇

——节录自《边读 边走》/ 麦田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余心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夜莺计划”拯救了无数人,但挽不回生命。那些来不及解释的歉疚,来不及道出的爱,与那个永远不愿掀开的秘密――尘封在阁楼置物箱的那张身份证,让这一切重新翻涌了起来。
  • 有一家团体家屋,我们兄妹一致认为“这里应该会适合母亲”。它位在离家距离适中的郊外,就在田地正中央,窗外的景致也不错。附近有幼稚园,日常生活中也会与幼童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那里的方针是“与老人一起生活”,而不是“管理老人”,在各方面都不会过分拘泥规则,我们觉得很适合母亲。
  • 二○一四年,伊斯兰国攻击娜迪雅在伊拉克的村庄,于是,还是二十一岁学生的她,人生毁了。她眼睁睁看着母亲和兄长被强行拖走处死,她自己则被伊斯兰国战士卖来卖去。她
  • 人走了,时间也过了,画留下来了,时间停止在那里?这幅画变成了历史。 台湾是不是这样?很多生命在生锈,而后腐掉?
  • 1937年夏天,中日战争的阴影袭来,七岁大的小女孩陈银娜离开熟悉的上海,被父亲送往青岛避暑(祸),从此她就不曾再见到父亲了。她从青岛离开了中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趟旅程即将改变她的一生。
  • 走路,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趟小旅行。在短短的时间缝隙里,让心获得自由。而那些在匆忙间被遗忘忽略的人事物,也在行进之间,重新浮现。
  • 六分钟的短片,拍了足足一个月。原因很简单,因为等待。等风,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这种等待是一段修心的历程,有苦闷,有煎熬,亦有释怀之后不期而至的惊喜。走过之后再回头品味,很享受这创作历程中的每一步。这更像是与自然共同参与创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实现心中设想的同时,也用心感受并接纳自然的给予。
  • 人说“烟花易冷”,在欧文这儿,电焊的花火凋落之后,却凝结出了让人惊叹的艺术果实。
  • 神韵艺术团舞蹈演员范徽怡告诉我们,她童年时曾观赏过一场神韵演出,深深地被打动,自那一刻,她决心刻苦学习中国古典舞,长大后成为神韵的舞蹈家......
  • 善良是童真最美的表现,孩子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们爱护小动物,关心身边的朋友,甚至愿意和陌生人分享笑容。这份善良源于纯真的心灵,不计较得失和付出。孩子的心灵如同一片澄澈的湖泊,不受尘世的扰攘,泛着淡淡的光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