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您知道蒙学的“三百千千”是指什么吗?

作者:洪熙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当其它三大文明失去往日的风采时,中华文明依然传承着。文明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教育。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能保存下来,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功不可没。

蒙学,是中国古时对幼儿启蒙教育的统称。最早的蒙学论述出自《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注解云:“童蒙之来求我,欲解所惑也。”这里的“童蒙”指年幼无知、需要教师教诲的儿童。

蒙学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的蒙学,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多项内容。狭义的蒙学,指童蒙读物、启蒙教材。

童蒙教材简史

蒙学读物,夏商时期因年代久远,没有史料可以考证。中国古代最早的识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如今已亡佚。

根据秦朝李斯所作的《仓颉篇》可推测,《史籀篇》可能是按照意义之间的关系编排而成,以四字为一句,二句为一韵。秦始皇帝统一六国,命李斯作《仓颉篇》,命赵高作《爰历篇》(爰:音元),命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以教导识字、写字为主,文字均取自《史籀》大篆,依此稍加修改,形成小篆。

至西汉时期,汉朝的蒙学识字读本,则是依据上述秦朝的三种读本综合改编而成。以六十字为一章,一共五十五章,以隶书书写,一共3300字,综合称为《仓颉篇》。这是汉朝统一通行的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

古时代蒙学阶段,是从4岁幼儿识字开始一直到15岁进入大学之前,前后持续十多年。15岁以前的孩子,还没有受到物欲的污染,善于记忆。所以古人认为,凡是孩子应该读的书,最好是在15岁之前使他读熟。(清.陆世仪《论小学》)

古时代蒙学阶段,是从4岁幼儿识字开始一直到15岁进入大学之前,前后持续十多年。图为清 梁延年《圣谕像解》插图。(公有领域)

蒙学读物 “三百千千”体系

在中国古代,童蒙开始学习受教的阶段,要读“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

这四本组成一整套蒙学体系,包含了基本的天文地理常识、道德礼义、人物器物景观、待人处世准则。这些读本作者有的很有名望,编写的内容精炼隽永,是宋朝以后中国私塾普遍使用的启蒙读物。

《千字文》出自南北朝,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命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周兴嗣将这一千个汉字,以四字为一句,组成对仗工整的韵文,条理清晰,文采斐然,重在传授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

《千字文》出自南北朝,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命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图为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局部。(公有领域)

《千家诗》合并了两个朝代蒙学读本,分别是宋代谢枋得的《重订千家诗》和明代王相所选的《五言千家诗》。《千家诗》多是唐宋律诗和绝句名篇,是童蒙的诗歌读本。

《三字经》由宋朝大儒王应麟编撰,朗朗上口,浅显易懂。《三字经》取材广泛,涉及忠孝节义、天文地理、历史常识等内容。蒙童背诵《三字经》,从小就接受文化艺术、历史典故以及史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之一,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着。(公有领域)

《百家姓》,成书于北宋初年,是关于汉姓的书籍,以日常应用为主。

除了“三百千千”四部,还有《孝经》、明朝《幼学琼林》、明朝《增广贤文》、清朝《声律启蒙》等。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该书最初叫《幼学须知》,亦叫《成语考》,明邱濬(亦说程允升)编。(公有领域)

古代开蒙教育,“三百千千”除了让孩童接受常识、义理的熏陶,亦兼识字功能。到儿童十多岁时,要选择韵文读本,逐渐向“经史子集”过渡。

中国古代宗族有族学,村有村塾,家有家教,这些都是保存传统、传承文化的地方。即使王朝灭亡,只要家族不灭,留在人心中的理念不灭,文化就会一直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