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灾异的根本原因 是施政的过失

文/孙书香
董仲舒认为,天道,不只是四季轮回、日升月落,而是仁义礼乐之道。图为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登高远眺 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275
【字号】    
   标签: tags: , ,

董仲舒将《春秋》所记载的日食星陨、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与政事得失进行对比,认为史家记载的灾异,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是解释了政治衰败的征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轮回、日升月落,而是仁义礼乐之道。

读书目的不应是为单纯追求个人私利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生于广川(河北景县)的一个富庶之家,家中藏书很多,他从小便痴迷读书。

景帝时期,二十几岁的董仲舒即被选拔为博士,据说他埋头读书,整整三年足不出户、目不窥园。中规中矩的董仲舒受到四方学士的尊重,司马迁也曾拜他为师。讲学时,董仲舒“下帷讲诵”,即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弟子在帘外听。

董仲舒曾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读书的目的应是启智明理,而不应是为单纯追求个人私利。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说法,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董仲舒像。(公有领域)

天道不只是四季轮回、日升月落,而是仁义礼乐之道

灾异与道德政治的关联,在先秦就有记载,董仲舒将《春秋》所记载的日食星陨、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与政事得失进行对比,认为史家记载灾异,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是解释了政治衰败的征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轮回、日升月落,而是仁义礼乐之道。

“天人感应” 和“君权神授”

董仲舒举例说,如果拨弄琴E的宫弦,琴F的宫弦会自动发出和声;天将下雨时,人体病痛部位也会有预感。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举头三尺有神明,上天时时察觉人的一言一行,所以做人做事要谨慎、畏天威。

当天子行王道施善政,人间就会风调雨顺、四季分明。好天子出现时,天神会呈现龙凤、麒麟、嘉禾等祥瑞之兆;天子失德,背离王道施恶政,上天会降灾害以示警告,地震山崩、河水泛滥就是神的震怒。“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所以施政的过失,是灾异的根本原因。若君主不知道反省,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君王敬畏上天,国家才能受到上天庇佑,达到长治久安。

好天子出现时,天神会呈现龙凤、麒麟、嘉禾等祥瑞之兆。图为明仇英画《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黄帝。(公有领域)

“天人感应” 深入影响了中国朝政。在他以后,国家一旦出现灾情,如地震或久旱不雨,皇帝就会发表“罪己诏”,自称无德,以避殿、减膳、罪己、求言或赦免罪犯的方式,以补过失。

汉成帝时期,有一年夏四月,黄雾充塞四方,终日不散。天气的异常使汉成帝心惊,他向大臣询问,大臣回答说,太后诸弟没有功绩却被封为侯,违反了汉高祖留下的规矩,所以造成“阴盛侵阳”的天象,这就是上天在示警。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过失,造成了这种异常天气,后来太后之弟不得不上书辞职。

董仲舒认为,把“天”和君主的关系定位为“父”与“子”, 君主受命于天,就是“君权神授”。

古代皇帝称天子,皇帝的圣旨都会写上“奉天承运”,即奉上天的命令前来拯救苍生。王朝更迭皆是天意,上天选择的皇帝,也是命中注定的,非人力可以改变。

“三纲五常”与“ 以德治国”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他认为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大地,臣为地,承载天之恩惠;夫妇关系如同阴阳,夫属阳性,统领一切,妇属阴性,唯夫是从;父子关系如同春夏,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

《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谏争章(画)》。(公有领域)
父子关系如同春夏,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图为《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册.谏争章(画)》。(公有领域)

现代人对“三纲”一直有误解。其实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更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上天要求君臣夫妇父子要各自遵守道德规范,君主应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成为妻子的表率,如果为君为父不能遵守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人的五种基本品德。董仲舒主张以“五常”教化天下,就会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百姓奉行“五常”,社会才会安定;君王修习“五常”,国家才有久安之治。

“以德治国”也来源于董仲舒,他上疏汉武帝说,作为帝王行事应顺应上天旨意,以仁德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国家,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峻法,以德治理为主实行礼义,布施仁德。

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确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产生了中国经学传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兴建了最高学府太学。

可以呼风唤雨的董仲舒

董仲舒整理古文献上的求雨案例,运用阴阳相互牵制变化及五行的相生相克,专门写出《求雨》、《止雨》两篇文章。他认为,大旱或雨涝,不仅是自然五行的失常,更是人道阴阳的失序,所以要求雨,必须正五行、合阴阳。求雨时要关闭阳气,释放阴气;止雨时,要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每次董仲舒用自己的方法祈雨止涝,都非常灵验。董仲舒曾被任命为江都国相的时候,曾带领百姓祭天求雨。

后来董仲舒辞官回家著书。每逢大事,朝廷就让使者到他家,询问他的意见。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西汉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后来他被历代王朝推崇,誉为“董二圣”。

董仲舒认为,大旱或雨涝,不仅是自然五行的失常,更是人道阴阳的失序,所以要求雨,必须正五行、合阴阳。图为明 吕文英《江村风雨图》。(公有领域)

下马陵与董子庙

董仲舒死后,得到汉武帝眷顾,每次路过董仲舒的坟墓,汉武帝都下马致敬。于是,董仲舒的坟墓被称作“下马陵”。 1949年时,此墓前还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所书的“汉董仲舒墓”碑, 50年代此墓被严重损坏。这位奠定中国两千年传统政治基础的一代儒师之墓,如今位于西安城墙边的“兰州军区干休所”院内,正殿曾长期被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后被出租为摄影室。

明万历年间,董仲舒家乡曾为他立祠塑像,相传当时从山西运来的巨石,运到河北枣强县旧县村就运不动了,人们便以此地当作董仲舒故里,在旧县村西建了董子庙,以巨石雕刻一尊高2.5米、重约4吨的坐式石像安放于庙中。石像双手捧一笏板,左右各有聋男哑女守侍像前,庙前设有石碑。1946年中共搞土改,董子庙被拆除,石像抛置于露天;文革“批林批孔”时,这位儒学大师的石像又被推倒,鼻面和笏板多处被毁损,石碑被移走他用。近年,石像在村内水坑出口水上被找到,全身已出现多处裂痕。@*#

参考资料:
王永祥 《董仲舒评传》
《汉书‧董仲舒传》)
景县名人系列——汉朝大儒董仲舒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以通俗的诗歌引领了一个时代,又以诗歌缔结一朝传奇。他成为全民仰慕的文化座标,也成为佛门史载的有素行者。他在千年前留下誓愿:当佛陀下世时,他要随慈氏下世,经历劫难,成就无上正道。他也衷心希望能以当朝的文笔,在未来世专颂转法轮。
  •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 当年苏辙为了感念巢谷,写下《巢谷传》,说他死于岭南。事到如今,人们很难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炼丹 中国画
    刘商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 刘庭式坚持娶了盲女做妻子,两人一直白头到老,后来盲妻去世,刘庭式十分的悲伤,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隐士陶渊明的真实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烟火气息,也蕴含超然境界。归隐田园是他的人生归宿,他固守之,吟咏之,将其打造成充满诗意的精神乐园,并开创了自成一派的隐逸田园诗歌。
  • 他是庭院中咏梅吟霜的寒门书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抚琴的悲秋文人。他生于动荡乱世,怀抱治世理想,却长年辗转宦游,难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笔下的诗文,多慷慨不平之气,奔涌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