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災異的根本原因 是施政的過失

文/孫書香
董仲舒認為,天道,不只是四季輪迴、日升月落,而是仁義禮樂之道。圖為清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九月》登高遠眺 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78
【字號】    
   標籤: tags: , ,

董仲舒將《春秋》所記載的日食星隕、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與政事得失進行對比,認為史家記載的災異,不只是單純的自然現象,更是解釋了政治衰敗的徵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輪迴、日升月落,而是仁義禮樂之道。

讀書目的不應是為單純追求個人私利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生於廣川(河北景縣)的一個富庶之家,家中藏書很多,他從小便痴迷讀書。

景帝時期,二十幾歲的董仲舒即被選拔為博士,據說他埋頭讀書,整整三年足不出戶、目不窺園。中規中矩的董仲舒受到四方學士的尊重,司馬遷也曾拜他為師。講學時,董仲舒「下帷講誦」,即掛上一幅帷簾,他在裡面講,弟子在簾外聽。

董仲舒曾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讀書的目的應是啟智明理,而不應是為單純追求個人私利。

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時,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大一統」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說法,受到漢武帝的重視。

董仲舒像。(公有領域)

天道不只是四季輪迴、日升月落,而是仁義禮樂之道

災異與道德政治的關聯,在先秦就有記載,董仲舒將《春秋》所記載的日食星隕、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與政事得失進行對比,認為史家記載災異,不只是單純的自然現象,更是解釋了政治衰敗的徵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輪迴、日升月落,而是仁義禮樂之道。

「天人感應」 和「君權神授」

董仲舒舉例說,如果撥弄琴E的宮弦,琴F的宮弦會自動發出和聲;天將下雨時,人體病痛部位也會有預感。天意與人事交感相應,天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舉頭三尺有神明,上天時時察覺人的一言一行,所以做人做事要謹慎、畏天威。

當天子行王道施善政,人間就會風調雨順、四季分明。好天子出現時,天神會呈現龍鳳、麒麟、嘉禾等祥瑞之兆;天子失德,背離王道施惡政,上天會降災害以示警告,地震山崩、河水泛濫就是神的震怒。「凡災異之本,盡生於國家之失。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害以譴告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驚駭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所以施政的過失,是災異的根本原因。若君主不知道反省,那麼這個國家就會衰敗。君王敬畏上天,國家才能受到上天庇佑,達到長治久安。

好天子出現時,天神會呈現龍鳳、麒麟、嘉禾等祥瑞之兆。圖為明仇英畫《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黃帝。(公有領域)

「天人感應」 深入影響了中國朝政。在他以後,國家一旦出現災情,如地震或久旱不雨,皇帝就會發表「罪己詔」,自稱無德,以避殿、減膳、罪己、求言或赦免罪犯的方式,以補過失。

漢成帝時期,有一年夏四月,黃霧充塞四方,終日不散。天氣的異常使漢成帝心驚,他向大臣詢問,大臣回答說,太后諸弟沒有功績卻被封為侯,違反了漢高祖留下的規矩,所以造成「陰盛侵陽」的天象,這就是上天在示警。漢成帝也承認自己在這件事上的過失,造成了這種異常天氣,後來太后之弟不得不上書辭職。

董仲舒認為,把「天」和君主的關係定位為「父」與「子」, 君主受命於天,就是「君權神授」。

古代皇帝稱天子,皇帝的聖旨都會寫上「奉天承運」,即奉上天的命令前來拯救蒼生。王朝更迭皆是天意,上天選擇的皇帝,也是命中注定的,非人力可以改變。

「三綱五常」與「 以德治國」

董仲舒提出的「三綱」,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要的人倫關係。他認為君臣關係如同天地,君為天,蔭庇大地,臣為地,承載天之恩惠;夫婦關係如同陰陽,夫屬陽性,統領一切,婦屬陰性,唯夫是從;父子關係如同春夏,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冊.諫爭章(畫)》。(公有領域)
父子關係如同春夏,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奉養父母。圖為《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冊.諫爭章(畫)》。(公有領域)

現代人對「三綱」一直有誤解。其實三綱非但不是奴役壓迫,更是對上位者的約束。上天要求君臣夫婦父子要各自遵守道德規範,君主應成為臣下的表率,父親應成為兒子的表率,丈夫應成為妻子的表率,如果為君為父不能遵守應該遵守的倫理規範,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是人的五種基本品德。董仲舒主張以「五常」教化天下,就會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百姓奉行「五常」,社會才會安定;君王修習「五常」,國家才有久安之治。

「以德治國」也來源於董仲舒,他上疏漢武帝說,作為帝王行事應順應上天旨意,以仁德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國家,他主張用仁德代替嚴刑峻法,以德治理為主實行禮義,布施仁德。

董仲舒的主張被漢武帝採納,從此確定了儒學的正統地位,產生了中國經學傳統。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興建了最高學府太學。

可以呼風喚雨的董仲舒

董仲舒整理古文獻上的求雨案例,運用陰陽相互牽制變化及五行的相生相剋,專門寫出《求雨》、《止雨》兩篇文章。他認為,大旱或雨澇,不僅是自然五行的失常,更是人道陰陽的失序,所以要求雨,必須正五行、合陰陽。求雨時要關閉陽氣,釋放陰氣;止雨時,要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每次董仲舒用自己的方法祈雨止澇,都非常靈驗。董仲舒曾被任命為江都國相的時候,曾帶領百姓祭天求雨。

後來董仲舒辭官回家著書。每逢大事,朝廷就讓使者到他家,詢問他的意見。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西漢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後來他被歷代王朝推崇,譽為「董二聖」。

董仲舒認為,大旱或雨澇,不僅是自然五行的失常,更是人道陰陽的失序,所以要求雨,必須正五行、合陰陽。圖為明 呂文英《江村風雨圖》。(公有領域)

下馬陵與董子廟

董仲舒死後,得到漢武帝眷顧,每次路過董仲舒的墳墓,漢武帝都下馬致敬。於是,董仲舒的墳墓被稱作「下馬陵」。 1949年時,此墓前還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所書的「漢董仲舒墓」碑, 50年代此墓被嚴重損壞。這位奠定中國兩千年傳統政治基礎的一代儒師之墓,如今位於西安城牆邊的「蘭州軍區幹休所」院內,正殿曾長期被老幹部活動中心使用,後被出租為攝影室。

明萬曆年間,董仲舒家鄉曾為他立祠塑像,相傳當時從山西運來的巨石,運到河北棗強縣舊縣村就運不動了,人們便以此地當作董仲舒故里,在舊縣村西建了董子廟,以巨石雕刻一尊高2.5米、重約4噸的坐式石像安放於廟中。石像雙手捧一笏板,左右各有聾男啞女守侍像前,廟前設有石碑。1946年中共搞土改,董子廟被拆除,石像拋置於露天;文革「批林批孔」時,這位儒學大師的石像又被推倒,鼻面和笏板多處被毀損,石碑被移走他用。近年,石像在村內水坑出口水上被找到,全身已出現多處裂痕。@*#

參考資料:
王永祥 《董仲舒評傳》
《漢書‧董仲舒傳》)
景縣名人系列——漢朝大儒董仲舒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白米飯是很好的養胃食物,可作為主食適當的吃。(Shutterstock)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 很多人都讀過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的尋隱詩自成一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詩人,一次次走進山水佳境,踏上尋仙問道之旅。大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詩仙李白,他的尋隱之旅有怎樣的玄妙意境呢?(《古韻流芳》提供)
  • 當大唐進入鼎盛階段,樂舞藝術也達到了中華歷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給大詩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經過五十年之久,他永遠銘記著觀者如山、一舞動四方的盛況。
  • 煉丹 中國畫
    劉商感嘆光陰實在太急促短暫,在世勞累辛苦,求得虛浮的榮耀和世間的官位,又有什麼好處呢?劉商心想,古代的賢人都棄官去尋求道術,大多都能超脫塵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兒女都已經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訴自己實在不應再被世俗所累了。
  • 劉庭式堅持娶了盲女做妻子,兩人一直白頭到老,後來盲妻去世,劉庭式十分的悲傷,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隱士陶淵明的真實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煙火氣息,也蘊含超然境界。歸隱田園是他的人生歸宿,他固守之,吟詠之,將其打造成充滿詩意的精神樂園,並開創了自成一派的隱逸田園詩歌。
  • 他是庭院中詠梅吟霜的寒門書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撫琴的悲秋文人。他生於動盪亂世,懷抱治世理想,卻長年輾轉宦遊,難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筆下的詩文,多慷慨不平之氣,奔湧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聲。
  • 近二百年歷史的南朝,偏安煙雨江南,卻締造了綺麗詩文,上承魏晉風骨,下啟隋唐氣象。這其中,出身皇族的蕭統,居儲君之尊,納才學之士,唱和詩賦,編纂文集,成就六朝以來最繁榮的文學盛況。
  • 中國人都知道,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史上佔有不可磨滅的地位。然而寫文章行雲流水的他,更有一悲天憫人的胸懷,他不畏強權,勇於為民喉舌。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