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首饰系列之二

指上芳华 藏在戒指中的历史

作者:兰音
清 十八世纪 银嵌珊瑚松石戒指。 (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175
【字号】    
   标签: tags: , ,

以当今的眼光看,各类珠宝首饰中,戒指应当是最具仪式感的一款配饰。无论是贵重的求婚钻戒、婚礼上互换的对戒,或是老夫老妻日常配戴的戒指,都默默传递出婚姻圣洁与幸福的意味。这些源自西方的戒指文化,已经占据我们的内心多年。

可还有人记得,古代中国的戒指起源于何时,长得什么模样,又有怎样古老而动人的文化寓意?“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这些细腻多情的诗句,又在讲述怎样的故事?

名称繁多、材质名贵的传统戒指

无论古今中外,戒指的外形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总体呈圆环形,或粗或细,或繁奢或简洁,或有戒面作为装饰中心,或在戒圈精雕细刻。将它们套于指上,纤细的手指便有了独特的标识意义和艺术美感。古时候,戒指最初还不叫“戒指”,根据其形态以及不同的用途,古人赋予它有许多特别的名字。

清 玻璃夔纹戒指,戒圈为白色玻璃环,戒面黏一红色玻璃夔龙。(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比如“指环”,依造型命名,顾名思义,指套在手指上的环形饰物,这也是清代以前最常用的一个名称。《十索四首》中说:“欲呈纤纤手,从郞索指环。”再如“约指”,依配戴方式命名,《说文》曰:“约,缠束也。”约指就是缠绕在手指上的饰物。还有“手记”,依功用而命名。

自明代始,“戒指”一词出现于文献典籍中,最终成为广泛使用的名字。比如《三余赘笔》中说:“今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三才图会》载:“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

戒指的发展历史很久远,其源头大概可追溯至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许多地区的文化遗址,都出土过多枚不同材质的戒指,包括骨头、玉石、青铜等等。有的戒指,已经配戴于古墓主人的指骨上,然而那时没有固定的配戴方式,无性别及左右手的差异。

虽然我们还不确定,那时先民打造并使用戒指的原因,但是通过其珍贵的原料和特别的用途,可以感受到他们恭敬而虔诚的心意。古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的存在,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独特墓葬文化。戒指既然能被选入陪葬品,说明它要么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要么是死者生前常用或衷爱的物件。

文字的记载,远比重见天日的实物更为缤纷多彩。出现于古籍中的戒指,大多以价值连城的珍贵材料制成。比如《南史》记载,皇帝要纳妃嫔,便赏赐金戒指。《北堂书钞》中说,根据汉代旧仪,后宫妃嫔在侍奉皇帝时,会佩戴银指环。《文献通考》中记载,宋太祖时,东南亚的一个古国进贡了数不尽的奇珍异宝,其中之一是水晶指环。《广博物志》中有琥珀指环;《说郛》中出现了金刚石指环和翡翠指环。当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戴戒指不是为了美 古人别有深意

戒指出现的年代很早,最初由质地坚硬的材料做成的。由于先民主要从事狩猎活动,经常拉弓投矛,所以他们可能需要一种防护用具,来保护手指。这一猜想,或许在先秦至汉代流行的“护指”得到印证。这里的护指,即“韘”。《说文》载:“韘,射决也,所以钩弦。”韘,是套在右手大拇指上,辅助张弓射箭的工具,一般用象骨制作,内衬柔皮。因为徒手弯弓,手指会疼痛,也不易使出力气,因而男子们很需要韘的防护和辅助。

玉韘。韘的用途原是射箭时配带在姆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唯后来仅存其母型而不具其功能。(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韘的造型,呈中通的筒形,侧身延伸出一个椭圆形。人在射箭时,韘既能扣住弓弦,也可防止弓弦回弹时擦伤手指。射技为君子“六艺”之一,弓矢更是古代战场上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因而古人极其重视与射技相关的用具,韘的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及至清代,八旗子弟入关,不再崇尚武事,随身的护指也逐渐缩小体积,演变成单纯的筒形。工匠们还在上面镂刻各式文字、图样,把护指改造成古代男子的时尚首饰——扳指。

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戒指用途的,发生在先秦时期。当时的戒指在民间并不流行,却在宫廷中作为“手记”广泛使用。作为一种标记性的物件,手记的实用意义远大于修饰和文化意义。在《诗经·静女》篇中,有一段郑玄笺注,介绍了手记的使用方法:“古后妃群妾,以礼进御,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谓之手记,亦曰指环。”

后宫里,女史会给每位妃嫔分发金、银两枚指环,作为她们能否侍奉天子的标记。被选为侍奉天子的妃子,需要左手佩戴银指环;之后改为右手佩戴,这里表现出古时候“左为阳、右为阴”的阴阳观。而那些有了月事或者身孕的妃子,就要在右手佩戴金指环,作为特殊标记。女史在宫中,对妃嫔的日常行止都要详细记录,也就是“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她所分发的指环,因其标记作用,于是衍生出“手记”别名。

除了定情,戒指还有更多寓意

通过手记的使用,戒指似乎与婚姻产生一定的联系。其实在中华传统的语境中,它常常作为定情之物,用于青年男女之间的馈赠。

清 金累丝双龙戏珠戒指。戒环上饰金累丝双龙纹及云纹,中心火焰座上嵌珠一。戒环可伸缩。(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

首先,戒指形状浑圆,象征圆满,因而可代表永结同心、长相厮守的美好愿望。唐朝《妆楼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何充与一位叫洞仙的女子交好,并送个她一枚翡翠指环。谁知,洞仙拿它换了绣笔。何充知道后,叹息说:“此物代表了我和洞仙要结百年之好啊!”立刻命仆人用“蜻蜓帽”赎回。何充把指环视为二者永不分离的象征,所以一定要把它赎回来。

其次,环形戒指具有循环不止的意象,也可传递情侣之间不尽的相思之情。宋代《才鬼记》中记载,才子李章武邂逅王氏妇人,叙别之时,两人互赠饰品和诗歌。妇人送的是一枚白玉指环,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

由于戒指具有传情达意的内涵,重信诺的古人还把它作为信物,定下终身之约。唐朝治蜀名臣韦皋,年轻时有过一段奇遇。《云谿友议》载,韦皋在江夏姜郡守家中作客时,姜家的婢女玉箫时常服侍他,两人便互生爱慕之情。韦皋离开时,留下玉指环为证,承诺少则五年、多则七年,便来迎娶玉箫。谁知韦皋迟迟没有现身,玉箫也在漫长的等待中,绝望而死。姜家人悯其气节和遭遇,将玉指环套在她中指后下葬。

后来韦皋出镇蜀地,和姜家人意外重逢,听说玉箫的遭遇后非常痛心,便写经造像为她超渡,通过招魂术和她再次会面。玉箫告诉他,自己将要转世,十三年后再来做他的侍妾。果然,有一年韦皋过生日,收到一份特殊的贺礼,是一位名叫玉箫的歌女。她的样貌与当年的玉箫无异,中指上还隐隐长着一个肉质指环,形状更是和韦皋赠送的一模一样。这个凄美的故事中,戒指是不可或缺的信物,见证了韦皋和玉箫两度结缘的传奇。

谐音是汉语中颇具韵味的语言艺术,就“指环”而言,每个字都可以引申出丰富的内涵。指即“止”也。《皇甫司勲集》载,明朝大臣皇甫濂的母亲黄氏,怀孕时曾梦到一个神秘老人,送给她一枚玉指环,上面居然还有一座鼎。醒来后,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皇甫濂的父亲解释说:“鼎,象征着尊贵的男子;指环,就是‘止’的意思。这个梦表示你将生下一位贵子,以后就不会再怀孕了。”果然,黄氏生下皇甫濂后,梦中的预言一一应验了。

环的谐音则是“还”,有回归、还家之意。《荀子·大略》载:“聘人以珪,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古时候,臣子流放在外,皇帝若要赦免他,便赐予玉环,表示他可以自由还乡了。指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北史》载,北魏的元树和恋人玉儿告别时,玉儿送给他金指环留念,元树也时常配戴。后来他又把指环寄回,表示一定归还的决心。

另外,戒指又名约指,亦有约束、节制之意。明代小说《禅真后史》中有段情节,羊雷犯事外逃,其母劳氏取下手中一枚戒指,交给儿子,并嘱咐他在外牢记三戒:“第一戒莫行劫掠,第二戒莫妄杀人,第三戒莫贪色欲。”戒指在这里,就成了时时提醒羊雷谨言慎行的物件。

小小戒指,方寸之间,内蕴久远历史和广阔天地,堪称传统文化中一个精巧美丽的侧影。愿我们在佩戴戒指时,不仅仅把它作为婚姻的标志,也能回想起千百年来它所承载的中华底蕴。@*#◇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月白是哪一种白,雪青又是怎样的青?秋香为什么有色又有味,十样锦的风情又该去何处找寻?传统的中华颜色,诗情画意,活色生香,俨然是一个个灵动而典雅的生命体。它背后所承载的,是流转数千年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趣味。
  • “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簪指绾发或妆点的头饰,珥指或简约或繁丽的耳饰。精炼的语言,描摹出古代女子的妆饰风华,以及那份沉静怀旧的缱绻心曲。时光流转,簪钗等头饰,到如今已不多见。唯有耳畔点点珠翠光华,仍然熠熠生辉,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闺中良伴。
  • 簪珥璎珞之类的传统首饰,总是佩戴于醒目位置,或为容颜增添风采,或应礼制彰显身份。腕饰,则掩其形于广袖之中,振其声于金玉之间。其形态和精美程度,更不因隐蔽性而有半分敷衍,就像一位与世无争的君子,怀抱凌云高远之志。佩戴时,它总是轻轻触碰着臂腕,聆听声声脉动,更像一位体贴的密友,让人感到平静而熨帖。
  • 它是古代女子妆发造型中的小配角,又总是变换着自己的模样,吸引人们的目光。有时飞上发髻,做一只精美的小簪钗,有时停驻在眉心或两鬓,变成各种型态的小贴饰。它不是梳洗打扮的必备步骤,却有着点睛之笔的奇妙效用。 花钿,一款小巧而看似不起眼的饰品,却代表了华丽、尊贵、精致等诸多令人向往的意象,将它比做“人间富贵花”再合适不过。我们就来看看,花钿在各个朝代是怎样一步步华丽变身的。
  • 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朝代,大到文化艺术,小到风俗服饰,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哪怕是女子穿戴的首饰,在每个朝代也有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唐朝代表富丽堂皇的蓬勃生机,宋朝代表低调典雅的婉约气质,那么关于明代首饰的关键词,应是精细、齐整与端艳。
  • 莫高窟里,诸天菩萨胸前各色宝石串成的珠链,叫什么名字?《红楼梦》中,象征金玉良缘的宝玉项圈和金锁项圈,又有什么来历?千百年来,从印度到中土,从天国到世俗,有一种来自佛教的饰品,逐渐成为中华古代首饰中精美华丽的一类。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璎珞。
  • 抹额,一种覆盖于额头上的传统饰品。你能在古代小说的世家子女身上,找到它的身影;也能在传世国画和老照片中,一窥它的形貌。这几寸宽的带状饰物,或嵌以珠玉,或施以彩绣,总是与锦衣华服结伴出现,已经成了古人身份和权势的象征。
  • 风度翩翩的贵公子,腰间总是垂挂着长长的玉佩;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行走之际也是环佩叮当,如闻清乐。它们代表了古人穿戴方面的又一重要品类——腰饰。
  • 步摇之名,源于它自身的形态。《释名‧释首饰》载:“王后首饰曰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也。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王后的首饰非常复杂,需要借助假发固定各种头饰,副即附着在真发之外的假髻。假发上插戴各种饰品,其中悬挂珠子,在人行动时不停摇曳的首饰,就是步摇。
  • 在今天,“凤冠霞帔”一词,几乎成为中华传统嫁衣的代名词,其实这对古代首饰的一大误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