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小故事

才华耀世的苏轼小时候是如何器识不凡?

作者:农本木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从小器识不凡。(孙明国绘/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552
【字号】    
   标签: tags: ,

在中华文化史上,苏轼是无人不晓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淌,温度不减。从小他就表现出不凡的器识和才华,留下的许多小故事足为见证。

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年,1037年)12月19日乙卯时,在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一代文豪苏轼诞生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能诗善画具多方才华,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词人、书画家。他心胸宽广,性情旷达又具幽默感。仁民爱物的他为官所到之处建树不凡,可惜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官途多舛,和他的才华完全不能相配。但命运恰又如此安排,每被贬黜一次,就让他的人生发光发亮,让他挥洒天赋留下诸多名留千古不朽之作。这些巨作感动了千千万万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因此,可以说,他的出生有如巨星横空耀世,此后千百年的时空都被他照亮了,而且,他从小就头角峥嵘,展露非凡的器识,许多人的心也被他那不凡的豪迈气质与热烈的性情温暖了。

一个“嗟”字  率直流露同年之谊

中华大地上,同是丙子年出生者何止万千,成为他好友的却极少,对于与他有缘的同年好友,他的热情如此显示:“嗟!我与君皆丙子。”(《送沈逵》)一个“嗟”字,不但把苏轼的音容笑貎点得如此明晰,并且把他与至交的情分不知拉近了多少!他在《赠长芦长老》的诗上又说:“与公同丙子,三万六千日!”他对好友豪气夸张又真挚的情感,仿彿活生生地就在我们眼前展演着!

八岁入小学  以人中豪杰为偶像

苏轼八岁这一年入了小学,他在《志林》中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几百个学生,老师就单称赞他和陈太初两人。

有一件事说明苏轼从小就胆识过人,他在《范文正公文集序》说,庆历三年(1043年)刚刚入乡校,有一位士人从京师来,带着山东人石守道(石介)写的《庆历圣德颂》出示给乡校先生看。苏轼在一旁窥着是一首四言诗,要不了多久,就背下来。

苏轼问先生:诗中写的那十一人都是谁?

先生说:小孩儿何必知道这些?

苏轼答:如果这些人都是天仙的话,那我也不敢问,如果他们也是人,为何不能问?

先生很惊讶于苏轼竟会说出这番话来,就一五一十都告诉他了,而且还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几位都是国家栋梁、一代名臣,人中最杰出的。这事的潜移默化,虽然不是很明显,但苏轼把他们当作偶像的心已经悄悄地形成了。

十岁时  愿作范滂

苏轼弟弟子由(苏辙)作苏轼墓志铭:“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太夫人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苏轼的母亲姓程,喜读书,由于丈夫苏洵长年在外学习致仕为官的学问,苏轼和苏彻小的时候都由她亲自教导。她读东汉史,读到范滂气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却在党锢之祸中罹难,不禁掩卷长叹。苏轼在一边陪读,看到母亲如此感慨,就问道:如果我是范滂,母亲会同意吗?母亲回答,你如能当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吗?

母亲为苏轼的奋发励志感到欣慰:“我有这个儿子足矣了!”

十岁:非敢后也,马不进

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苏轼自小就多么超群不凡。

按赵徳麟所编《侯鲭录》记载,苏轼十岁时,在乡里见父亲(苏洵)诵《欧公谢宣名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后来父亲令他也依照这个模式写一篇看看,苏轼很快就写出来了,其中有“匪伊垂之,带有余;非敢后也,马不进。”这样的对句。意思大约如此:不是我故意让金衣带垂下,而是上赐太丰,金带子太长了;并非我懈怠居后,是座下马不肯前进啊!

老苏看后欢喜地预言说,这句话以后这孩子自己能用得上。至元祐年间,苏轼再奉召入翰林院作承旨,他把这句话又增益为:“枯羸其质,匪伊垂之,带有余;敛退为心,非敢后也,马不进。”前句谦称自己枯瘦羸弱,而后句则表示自己的敛退之心,不与人争。

苏轼从小头角峥嵘,后来一生宦途跌宕起伏,也曾因为乌台诗案投入御史之牢,离死地仅仅一步之隔,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恶劣的处境失去豪迈的淑世热情,他也实现了父亲的预言。(后篇待续)

注释:
[1]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郡征羌县(今河南境内)人。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初任清诏使,迁光禄勋主事,后为汝南太守。他气节清高,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太学生尊其气节,谓之“八顾”,以抵制豪强,反对十常侍而知名于世,但也因此而在党锢之祸中罹难。

参考资料:《栾城集·亡兄苏轼端明墓志铭》《东坡先生年谱》《东坡全集》《后汉书》《侯鲭录》

@*#◇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历史的文学叙事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他对南北民族的差异有着极大的慈悯包容,反对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车之鉴,发人深省。
  •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纪末苏格兰著名作家、诗人和历史学家。生长于爱丁堡的他曾是律师,也当过副郡长。司各特的诗歌很受欢迎,但他最终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素有“苏格兰之魂”、“历史小说之父”等美誉。
  • 林语堂笔锋犀利,行文随意随性,痛快淋漓处让人喝彩,幽默诙谐处使人莞尔一笑。对了,这个中文“幽默”一词,就是林语堂从英语“humor”翻译过来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处令人动容。
  • 索尔仁尼琴: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因为永恒的比暂时的伟大,天国的比人间的伟大,灵性的比政治的伟大。
  • 一场奇异的飓风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飞沙走石。大风吹倒了禾苗,撼动了大树,可谓刮得天昏地暗,令满朝君臣震惊。这来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厉。
  • 他是人中翘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一生秉持高节,始终不肯出仕为官。有一年,他游历赵国邯郸,亲眼目睹赵都面临灭顶之灾。他出面相助,犹如从海底升起的明珠,不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载,照亮了后世千秋。当李白吟咏“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吾人是否见贤思齐,与之同步?
  • 在中华文化史上,苏轼是无人不晓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传,温度不减。从小他就表现出不凡的器识和才华,留下的许多小故事足为见证,而他小时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连着他的一生。
  • 托尔斯泰
    在他看来,表达心底的真话,说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语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艺术的要务和唯一的目的。“艺术不是一种享受、慰藉或娱乐;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唯有透过艺术的影响力,才能促使人们和谐互助,暴力才会终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