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

【历史的瞬间】索尔仁尼琴与《古拉格群岛》

文/江峰
俄罗斯作家兼历史学家索尔仁尼琴。图为1974年2月15日,索尔仁尼琴在科隆拍摄的肖像。(AFP)
font print 人气: 7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

1945年,在东普鲁士的前线,苏联红军的炮兵连长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台译索忍尼辛),在炮火延伸打击结束之后,带着一身的火药和泥土回到掩体指挥所。这里有两名红军契卡人员在等着他,他们现在叫做内务人民委员军事反间谍官员,他们的权力比政委还大。索尔仁尼琴看见他们,一股寒气从脊梁骨爬上来。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

“是我。”

“我们截查了你的一封通信。”

“截查了我的一封通信?”

“是的,这很正常。我们注意到,你正在使用非常歹毒的语言,描述我们伟大的统帅斯大林同志。我们不仅怀疑你的忠诚,这已经不能让你在前线承担指挥职务。而且我们有理由怀疑你阴谋建立反苏组织。”

于是这位因为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勋章的上尉连长被撕掉了肩章和帽徽,在战友们惊恐的眼光注视下,被带离了前线。索尔仁尼琴被判刑8年,投入监狱。

索尔仁尼琴在入狱后没有多久,就病倒了。经过检查,医生断定他得了胃癌。

“索尔仁尼琴,我们已经会诊了,我们认为你还能活三个星期。我们会给你进行手术,但是那不会有什么作用。我很遗憾。”

索尔仁尼琴面对事业、荣誉的瞬间被剥夺,如今生命也被宣判结束。他已经几乎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深夜病房里的奇遇

手术做完,已经是后半夜了。没有亲人的关心,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恐惧。索尔仁尼琴在黑夜中,突然听见另一张床位上传来一阵低哑无力的声音。他最初以为那是另一个无助的生命的呻吟。后来他发现,那个病人似乎在跟他说话。

虽然在黑暗中看不清对方的脸,但他开始了解,那是一位同样因为反对斯大林专制,被判刑的基督徒医生。医生告诉了索尔仁尼琴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怎样从犹太教转成基督徒的心路历程。在那个漆黑的夜晚,索尔仁尼琴进行了他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有启迪性的一次谈话。他听清了那洋溢着福音的话语,像光,照亮了他心中的黑暗。对神的信仰,给了他后来作为作家,试图治疗人类心灵腐烂的永恒药方。

大概是上帝的旨意,那位基督徒医生和他讲完话后,第二天清晨就死在手术台上。

从这一天开始,经历了人生跌宕和生死交集的索尔仁尼琴开始具备宗教情怀。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才使他成为拥有了道德力量的伟大作家。

也许是上帝看到蒙主荣光的索尔仁尼琴,开始实现他今生的使命,便给了他额外的生命。

索尔仁尼琴不仅没有像医生说的那样只能活三个星期,而且还完全康复,并最后顽强的活着,走出了可怕的苏联劳改营。

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不顾苏联的干扰,于1970年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但直到1974年12月10日,索尔仁尼琴才在斯德哥尔摩从国王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这一奖项。(Ollf Lindeborg / Scanpix Sweden / AFP)

1956年,索尔仁尼琴被苏联政府解除流放。

1962年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为了利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打倒斯大林体制,授意发表他的描写劳改营生活的系列作品。然而,好景不常,赫鲁晓夫旋即倒台,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又被禁止在苏联境内出版。但手抄文稿仍然以地下刊物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并且流向国外。

诺贝尔奖金评选委员会不顾苏联的干扰,于1970年授予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揭露苏联整个劳改营内幕的巨著《古拉格群岛》在海外出版。这一作品彻底触怒了苏联当局。1974年2月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签署命令,剥夺了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强制押上飞机,将他驱逐出境。十个月后索尔仁尼琴流亡美国。

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是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伊凡‧丹尼索维奇生命中的一天》,小说的主人翁伊凡坚守最起码的人的尊严底线,无论专制的残暴把人贬低到何等地步,都无法把人性彻底泯灭。被摧毁的人性,可以借上帝的恩典而得到救赎。

“人们忘记了神”

“良心比生命本身更重要,更有价值。”

《古拉格群岛》和《癌病房》等作品也是这样。索尔仁尼琴意不在推翻共产党,或者革命这个制度。他不是注重它政治上的罪恶,而是它的道德性的罪恶。索尔仁尼琴认为只有信仰,才能重新建立道德的根基,才会有爱、怜悯、公义、宽恕等神性,社会才能转好。

索尔仁尼琴说:“我花了差不多整整五十年时间,研究我们的革命历史,收集了很多见证。若是要我精简地说出是什么主要原因造成那场灾难性的革命,吞噬了六千万同胞的生命,我认为没有什么比重复这句话更为准确,那就是:‘人们忘记了神,所以会这样。’”

索尔仁尼琴表示,吞噬六千万同胞生命的灾难性革命的主要原因,“人们忘记了神,所以会这样。”图为索尔仁尼琴所称的“古拉格之母”——臭名昭著的苏联劳改营所在地:索洛维茨基修道院。(Dmitry Kostyukov / AFP)

“索尔仁尼琴的笔 是上帝指挥的”

1994年索尔仁尼琴结束了20年的流亡生涯,从美国的佛蒙特州回到了俄罗斯。他先飞到西伯利亚,当年曾关押他的劳改营总部所在地。面对欢迎的人群,他第一个举动是俯身用双手抚摸西伯利亚的土地。

索尔仁尼琴并没有给迎接他并给他授勋的新总统叶利钦面子。他狠狠的抨击俄罗斯摆脱共产主义道路,却没有清洗共产党的邪恶。没有像德国当年那样清算专制党徒的罪恶。而是急于私有化,沉沦在寡头制度下,摧毁文化道德,是对人民的第二次盘剥。

叶利钦无奈地说:“索尔仁尼琴的笔,是上帝指挥的。”

索尔仁尼琴对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也毫不客气的批驳。说美国已经堕落到庸俗的物质消费主义里了。事实上,某种意义上说有两个西方,一个是重视传统价值,强调基督信仰的保守派的西方;另一个是强调无神论、以自由的名义鼓励放纵的左派的西方。一左一右,一直在西方激烈地争夺思想和话语权力。索尔仁尼琴批判的,正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观察到,西方被无神论和自由主义长期侵蚀的现象。

2003年来,因为健康原因,索尔仁尼琴没有出门,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别墅。尽管如此,他仍坚持每天伏案工作。

2008年8月3日,索尔仁尼琴心脏病发作。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人类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享寿89岁。

历史上的今天,索尔仁尼琴:生命最长久的人并不是活得时间最多的人。因为永恒的比暂时的伟大,天国的比人间的伟大,灵性的比政治的伟大。@*#

(江峰时刻/新纪元提供)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历史的文学叙事架起了沟通理解的桥梁,他对南北民族的差异有着极大的慈悯包容,反对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车之鉴,发人深省。
  •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纪末苏格兰著名作家、诗人和历史学家。生长于爱丁堡的他曾是律师,也当过副郡长。司各特的诗歌很受欢迎,但他最终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素有“苏格兰之魂”、“历史小说之父”等美誉。
  • 林语堂笔锋犀利,行文随意随性,痛快淋漓处让人喝彩,幽默诙谐处使人莞尔一笑。对了,这个中文“幽默”一词,就是林语堂从英语“humor”翻译过来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处令人动容。
  • 一场奇异的飓风席卷而来,所到之处一片飞沙走石。大风吹倒了禾苗,撼动了大树,可谓刮得天昏地暗,令满朝君臣震惊。这来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厉。
  • 他是人中翘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谋,一生秉持高节,始终不肯出仕为官。有一年,他游历赵国邯郸,亲眼目睹赵都面临灭顶之灾。他出面相助,犹如从海底升起的明珠,不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载,照亮了后世千秋。当李白吟咏“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吾人是否见贤思齐,与之同步?
  • 在中华文化史上,苏轼是无人不晓的一代文豪,他的诗词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传,温度不减。从小他就表现出不凡的器识和才华,留下的许多小故事足为见证,而他小时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连着他的一生。
  • 一代文豪苏轼的出生有如巨星横空耀世,此后千百年的时空都被他照亮了;他从小就头角峥嵘,展露非凡的器识,这些他小时候的小故事点点滴滴道出他的非凡。
  • 托尔斯泰
    在他看来,表达心底的真话,说出那些不能用平凡言语表明的那些秘密,是艺术的要务和唯一的目的。“艺术不是一种享受、慰藉或娱乐;艺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唯有透过艺术的影响力,才能促使人们和谐互助,暴力才会终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