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平均地权条例三读 炒房最高罚5千万

攸关打炒房的《平均地权条例》10日在立法院三读通过。(林仕杰/大纪元)
人气: 27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3年01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常怀仁台湾台北报导)为杜绝炒房,立法院10日三读通过《平均地权条例》部分条文修正草案,修法重点包含限制换约转售、重罚炒作行为、建立检举奖金制度等。此外,也修正地方政府地价评议委员会组成成员,除删除地方民意代表及其他公正人士外,并明定专家、学者与民间团体代表的委员比例不得少于1/2,任一性别委员,不得少于委员总数1/3。

本次修法有五项重点

本次修法共有五大重点,一、限制换约转售。签订预售屋或新建成屋买卖契约后,买受人除配偶、直系或二亲等内旁系血亲,或经内政部公告的特殊情形外,不得让与或转售第三人,建商也不得同意或协助契约让与或转售。违规者将按户(栋)处罚50万至300万元。

二、重罚炒作行为。任何人不得传播方式散布不实资讯,影响不动产交易价格,或与他人通谋或为虚伪交易,营造热销假象,或利用违规销售,明显影响市场交易秩序或垄断转售牟利。违者将按交易户(栋、笔)数,处罚100万至5千万元。

三、建立检举奖金制度。民众对于不动产销售买卖或申报实价登录违规行为,可检具事证向地方政府检举,如经查证属实,将由实收罚锾中提充一定比率金额作为奖金。

四、建立私法人购买住宅许可制。私法人买受供住宅使用之房屋,应检具使用计划,经中央主管机关许可,但私法人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免经许可情形者,不在此限,并限制私法人取得房屋后5年内不得办理移转、让与或预告登记 。

五、解约申报登录。预售屋买卖契约若有解约情形,建商应于30日内申报实价登录;违规者将按户(栋)数处罚3万至15万元,并得按次处罚。

此外,院会也通过民进党团提出的附带决议,要求内政部针对私法人购买住宅许可制,针对有关宿舍、参与或实施都更危老等需经许可项目,申请书表予以简化;另请内政部受理申请须经许可案件,以7个工作天完成审查为原则。

内政部:都更危老重建 有配套措施

内政部补充,有关私法人购买住宅许可制部分,已将私法人因必要及正当用途取得住宅之情况,纳入修法规范,将不会影响私法人未来必要的业务营运;如:推动都更危老重建,目前已规划将参与都更危老或一般合建,依合建分售、合建分屋契约或合建附买回条款取得住宅之情形,纳入“免经许可”项目,且不受5年内不得办理移转、让与或预告登记之限制。

另外,内政部表示,因参与都更危老重建,而需事先购入住宅进行整合之情形,虽纳入“需经内政部许可”项目,但会在子法提供便捷程序,以不影响现况为原则。此外,申请案件原则也会在7个工作天内完成审查,让合理交易需求顺利运行。

最后,内政部表示,各界建议都已纳入考量,并将以不影响正常交易及符合实务需要为原则进行规划;后续将尽速进行讨论,并在子法明确规范应备文件,以及简捷申请与审查程序。

在完成立法程序后,立委们依序发言。首先,立委陈椒华表示,台湾土地资源有限,要让国家永续发展,未来也应持续改革,从国土永续规划、土地征收程序正义到房子市场供需炒作端,均需一并努力,才能确保台湾的居住正义。

管碧玲:房市健全重要里程碑

“这是台湾房市健全发展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台湾迈向居住正义的重要里程碑”,立委管碧玲表示,长期而言,有助于引导市场回归稳健发展,协助不动产产业永续经营,并保障国人购屋权益与居住正义。

立委吴玉琴表示,期待台湾逐步迈向房价合理、房租可负担,让住宅成为人民温暖的家,而非炒作工具。

立委邱显智表示,这是实现居住正义的一小步,还有房屋持有成本过低、空屋率过高、租屋黑市、地价评议失真等现象,有赖朝野合作推动解决。

立委王婉谕提醒,居住正义的未竟之业,还有囤房税的落实,呼吁中央、地方都应重视囤房税的必要性,让年轻世代享有居住权的可能性。

立委张其禄表示,对于国人来说,这是迟来的正义,希望能够让房子回归住的本质,而非让高房价变成国安危机。

“迟来的正义”,立委赖品妤强调,虽然《平均地权条例》修正通过,但对落实居住正义、弭平世代落差来说,只前进了一小步,未来势必迎来房地产业者的反扑,执政党必须挺住。

江永昌:条文仍有两点缺陷

此外,立委江永昌认为通过的条文仍有缺陷。他提出两点,一、应新增“不法利得应独立追缴”制度,使炒房真正变成无利可图,避免当炒房的利润大于或等于罚锾时,违法炒房行为就仍有诱因或动机。但行政单位认为仍需要审慎评估配套因应,恐影响原定立法期程。因此他以附带决议形式,要求内政部在6个月内进行研议,向立法院提出研究报告。

江永昌继续表示,二、连带责任应有界限,修法后“法人之代表人、法人或自然人之代理人、受雇人或其他从业人员”出现炒作行为时,修法虽然订定该法人或自然人需受相同处罚,但江永昌认为,也应增加法人或自然人已尽力防止犯法行为时的免责规定。期待日后对此应再提出法律修正补足。

责任编辑:吕美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