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论语》说(14):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说》(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十四》)

【注释】

:传统注释为“疾”,即快。

:匡正、端正。

【讨论】

古往今来,好学的人大概不多。《论语》中,被称为“好学”的,仅仅三个。一个是孔子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一个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另一是卫国大夫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那么,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人只分两种,就是有志者与无志者。判断一个人有无志向,就看其能否“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有个典型。周公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身份至高至贵吧,然而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多次(“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为什么呢?“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所以,孔子对周公至为佩服,经常梦到他。

第二,“敏于事而慎于言”。古文简约,内涵丰富,现代白话文很难完全对应。什么叫“敏于事”呢?大致有这么几层意思。一个是敏感,眼里有活,心里有事,有眼力见儿。如果粗枝大叶或者自视甚高,那就很难看得见事。一个是勤快,干事利索,不推脱,不懒惰,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一个是敏捷,很快就能对事情有个判断、立即着手去做,这可是考验学问、阅历的。而且,还要在“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情况下“敏于事”,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敏捷——马上做。

相对而言,这个世界上“敏于事”的人不少,而同时又能“慎于言”的,恐怕就不多了。言多必失。远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讲究“慎言”。《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金人三缄其口,其背有铭(传是黄帝《金人铭》),孔子要弟子“识之”,不要以言语惹祸。

第三,就有道而正焉。有道,有道德或道艺之人。在这个社会里,人是形形色色,好坏都有,就像个大染缸。一个有志向的人,一方面要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择不处仁,焉得知”);另一方面要“泛爱众而亲仁”,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如果一个人做上以上三条,就可以称为“好学”了。显然,这里的“好学”,是知行合一,是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是一个人身心的全面成长,是超脱物欲而对精神的不断升华。

关于“好学”,孔子在后面的阳货篇、子张篇中还有论述,须贯通理解。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点阅【《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