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论语》说(19):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明 仇英《孔子圣迹图》局部。(公有领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三》)

【注释】

道之以政:政,谓法教;道,谓化诱。(《论语注疏》)

齐之以刑:齐,谓齐整;刑,谓刑罚。(《论语注疏》)

民免而无耻:免,苟免也。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则民皆巧诈苟免,而心无愧耻也。(《论语注疏》)

:据《说文解字》,格,至也。一说纠正。也有人认为“格”当作“革”(改革、革新)讲。杨伯峻以为,《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即“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讨论】

本章对比了政刑之治与德礼之治。大意是说:以政令来诱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若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整饬,百姓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走上正途。

“人之初,性本善”。但在现实社会中,人是很容易被诱惑、作恶的。《国语‧周语》中说:“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人学坏容易(像山崩一样),学好难(像登山一样)。

怎么办呢?“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尚书‧泰誓》)大意是说,上天帮助下民,为人民建立君主和师长,就是希望他们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天下百姓。

而“君师”的手段,有政刑德礼。孔子对此四者做了一个辨析。政者,居上临下而导之;导之不从,则以刑罚。如此,民知有畏,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或未忘也,终是大患。例如,《老子》里就有一句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也就是说法令弄得越细,犯法的人就越多。

怎么消弭呢?“道之以德”。在上者率先垂范,以自己之人格与心地,与民相感相通,以德服人。同时,德涵于礼,人人蹈行于礼仪中,情意相通,由感召不以畏惧,人人相亲,在下者耻所不及而自新,自能朝在上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而臻太平。

当然,孔子这里不是排斥政刑,而是强调德礼是为政之本。若说孔子用礼治不用法治,这是误解孔子。张居正教小皇帝,把这说得很清楚:“盖德礼政刑,固皆所以适于治之路,而出之有本末,获效有浅深,故孔子第而言之,欲为人君者,审其本末轻重之辨也。”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语集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