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宽恕于人

清言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12月26日讯】清朝时,寿州有个张秀才,他为人宽恕、很重义气。

寿州民间有尚武之风,一天,张秀才的邻居买了一鸟枪回来,晚上在家旁边试枪,猛然听到哀叫声,赶快过去查看,只见张秀才的儿子被枪误伤而死。邻居非常害怕,说:“杀他人的儿子尚且不可,况且是杀了张秀才的儿子啊!”于是率领家人来到张秀才的家门前,哭泣着来认罪,说道:“听候您随便怎么处置都行。”

张秀才说:“你哪敢故意杀死我的儿子,是我的儿子命该绝。况且说不定是因为我不修德行,上天降下惩罚,夺取我的儿子以报应于我呢?”随即命人将儿子安葬,再一句话都没有说。

张秀才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邻居因为感念他的宽恕之恩,所以想把女儿嫁给他,但张秀才执意不肯。在邻居的一再要求下,最后张秀才只有接受了,后来为张秀才生了两个儿子,这也算是上天对张秀才宽恕容人的回报吧! 转自《明慧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时朝廷中为什么要设立“谏官”一职呢?就是为了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对于他人的建议和指正,要包容和广泛采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取,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身的过错“不识庐山真面目”,避免固步自封造成大的损失,这就是人们说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宋仁宗就是这样一个闻过则喜的人。
  • 真是好人有好报。不久,蔡启传的妻子就为他生了一个儿子。第二年春,也就是康熙九年,蔡启传高中状元,其子孙后来也都颇为显贵。
  •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要治国平天下,最首要的是先修身,做一个正直的人。儒家在考察人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也是人的品德,而不是人的才能。在儒家看来,人首先要学习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 古代心胸豁达的君子将权势富贵看的很淡,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因此,没有什么东西的失去会令他们感到忧虑。
  • 以前有个故事,一个人生前做了很多善事,他在死后还是到了阴间将要受到惩罚,他颇为不服气,于是阎王翻出记录他一生所做善恶的册籍给他看,只见他所做的所谓好事不是被列在“名”的下面,就是归在“利”的范畴,原来他并无丝毫的善心善念,他行善的真正动机只是在“名利心”驱使下所为之,他最后终于无话可说了。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道是构建中国社会伦理最基本的元素,在古今社会中,孝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的根本标准。那么,不孝之人,是否会受到天神的惩罚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