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人论“勇”

font print 人气: 97
【字号】    
   标签: tags: ,

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但“勇”不是一味的轻生好斗,而是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孔子承认他的学生子路比较勇敢,但也教导他有勇更要有义,没有是非观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见利忘义或“见义不为”,都谈不上真正的“勇”。符合道义的“勇”是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推崇的一种传统美德。

《诗经﹒大雅﹒烝民》上说:“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首诗是歌颂西周名将仲山甫的,为送他出征而作。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柔软的东西不轻易去吃、坚硬的东西也不轻易吐出来、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惧怕强权的威胁。诗中祝福仲山甫一定会不负王命,平定诸侯,安抚百姓。表达了对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软怕硬、不凌弱惧强的赞誉。

《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率义之为勇”,大意是遵循道义叫做勇敢。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楚国的两位大臣子西和叶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郑国避难时被杀害)的儿子胜时发生了争执。子西认为胜好结交侠士,有诺必行,可以让他守卫边疆。叶公认为胜的讲信用和勇敢是不顾道义的,并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对重用他。还讲了一番“符合仁爱叫做信用,遵循道义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试图说服子西。结果子西还是不听叶公的劝导,对胜委以重任。后来胜发动政变,杀了子西一家。最后叶公平定了这场叛乱,胜兵败后逃到山上,自缢而亡。叶公的观点和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勇”一定要以“仁义”为基础,否则就会为私利而作乱。

孔子多次谈到“勇”的问题。他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这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也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够宽厚待人,所以无所忧虑;有智慧的人,能够辨明是非,所以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能够临难不惊,所以无所畏惧。一个人能具有其中之一的品德已属难得,三者兼备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没能做到。不过他的学生子贡却说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学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连他都不具备这三种品质,那谁还能做到呢?

孔子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这句话表达了“仁”与“勇”的关系。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会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来勇敢的人,却不一定都是为“义”而勇,也许只是意气之勇,他们未必有仁爱之心。

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面对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现。这句话表达了“义”与“勇”的关系。见义不为不仅是怯懦的表现,而且是十分可耻的事情。见义勇为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十分推崇的道德行为。

可见,古人讲的“勇”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留侯论》一文中批评那种因一时愤懑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赞扬能忍受一时屈辱、有远大抱负的人,认为他们才具备大勇。他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大意是天下有一种伟大的勇敢者,危险突然降临不会使他惊慌,无缘无故的受辱也不会使他愤怒。就像汉代的韩信,他年轻时忍受从别人胯下爬过的耻辱,如果当时他对猝然降临的侮辱不能忍受,拔剑杀人的话,那又怎么能成就后来的功业呢?可见,必要时候的忍耐,也是勇者的明智选择。

朱熹把“勇”分为“小勇”和“大勇”,他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说:“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即小勇只是血气的一时冲动,大勇则需要道义来激发。《孟子》中记载一段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踌躇滿志的对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对齐宣王说:“请无好小勇”。他认为,那种气势汹汹按剑逼人的勇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周武王为天下人讨伐暴君,“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才能称为大勇,因为这是为道义所激发的勇,是正义之勇。

【明慧网】(h

更多:唐子:不能继续误读“子不语怪力乱神”

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们鼓励同学们勇于冷静分析,勇于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之余,仍要同学们有很好的知识,知识不够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这些奢侈品的。
  • 到目前为止,政府还没有勇气公布学力测验结果的城乡差距。我常常看到政府派人到欧美去考察教育,他们为什么不派人去看看乡下孩子的程度呢?
  • 我们曾经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建设了国家,现在又面临考验,我们希望在科技和教育上有更好的表现,更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打好基础,才能有进步。打好基础的工作不光鲜耀眼,但是如果全国上下,都肯从事这种不耀眼的工作,我们的科技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 我认为我们不该过分地自己吓自己,我们也该听听电脑专家的说法,他们会告诉我们,大多数重要的电脑都是非常安全的。
  • 阿泰长得黑黑壮壮的,从小最大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世界上武功最勇猛的武士,希望能为国家做一些伟大的事情,另外他身上还一直带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 诚信是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华民族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是一种个人修养,又是一种道德行为。一个人只有内心诚实,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进而整个社会才会和睦。因此,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 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孔子曾赞赏“行己有耻”的士大夫精神,他还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

  • 改过,就是改正过失或错误,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认为,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左传》上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大纪元5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王淑芬高雄十七日电)高雄市代理市长叶菊兰今天不正面回应是否参加民主进步党党内初选的问题,她透过亲信表示,生性淡泊,面对责任既不推卸,也不怯战,她是一个重诚信的政治人物,不会轻诺寡信。叶菊兰再三呼吁党内同志,团结才能回报支持者。 叶菊兰晚间透过亲信发布声明,主要回应民进党高雄市长党内初选参选人陈菊公开邀请叶菊兰参加党内初选的问题。叶菊兰简短声明未明确表示是否投入市长初选,她重申“承担”需要勇气与智慧,也呼吁党内同志团结为重。
  • 老外到中国,往往都是因为向往中华传统文化,想到发源地探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过当他们在中国久住一段时间后,就会失望,因为现在的中国,被中共侵略者祸害了五十多年之后,中华文化早已荡然无存。而且,他们还会发现许许多多在西方国家看不到的怪现象。下面是一个懂中文的老外在论坛上留下的、值得中国人思考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