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领先潮流 台湾构思满天星计划

人气: 7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11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福尔摩沙卫星2号是台湾首颗自主遥测卫星,从研发到升空,一共花费46亿台币,国家太空中心正积极研发新式微卫星,构思15颗以上的微卫星组成“满天星”遥测星系,经费仅约福卫2号的4分之1,若研发顺利,最快可望在2012年实现升空。

成功大学航太所教授萧飞宾和苗君易认为,满天星系发展方向符合太空科技新趋势,结合电子、晶片设计等科技产业的优势也很值得尝试,但卫星轻量化涉及许多技术的整合,可预见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国太中心规划和学界、产业界合作研制的新式微卫星,长宽高各只有30、65、15公分,重量仅25至30公斤,相较重达7百多公斤的福卫2号,显得非常迷你,若能成功量产,估计每颗微卫星造价6千多万元,以15颗组成遥测星系,连发射费用在内约需12亿多。

台湾国家太空中心总工程师祝飞鸿指出,传统卫星的本体都是由结构、电力、热控、推进、资料处理、遥传指令、姿态控制等7个次系统组成,一般说来卫星功能越强,次系统的体积重量越大、发射费用越贵,新式微卫星则打破次系统概念,将小卫星的体积和重量缩减3分之2,却保有原等级的功能。

祝飞鸿解释,新式微卫星的设计,在于将卫星所需的电子元件,均以“多重晶片模组”取代,制作成“多功能结构板”,原本像箱子的元件变成一片薄板,体积就缩小了,笔记型电脑、手机能做得越来越轻薄短小的关键,也是利用类似的设计概念,但一般电子产品仅须做成单晶片,太空级的卫星则须做到多重晶片。

美国、欧洲、日本的太空总署为了达成“相同功能卫星减重达60至70%”的目标,近年来均投入多功能结构技术的研发,美国已做出通过太空飞行验证的“多功能结构板”,但依据各国公开资料,尚无一颗完整的新式微卫星成功升空的纪录。

祝飞鸿强调,新式微卫星组成的满天星星系,可依任务需求设计成各种属性,以应用价值很高的遥测星系为例,若要保有福卫2号“每日同地再访”的特色,拍摄范围又要涵盖全球,基本须由15颗卫星组成,但若要确保全球各地的影像解析度都达到1米,可能需要45颗卫星组成才够。

微卫星 太空蓝海策略

〔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满天星星系的原始构想源于国家太空中心主任吴作乐对“台湾发展太空计划要朝新方向突破”的渴望,他强调,台湾的经费和人力有限,与其跟大国硬碰硬,不如运用“蓝海策略”,善用既有优势。

吴作乐说,台湾太空计划每年预算平均约20亿台币,只有韩国、日本、中国的33%、3%和1%,更不用提美国和欧盟,在既有的太空市场上,台湾实在没得竞争,而新式微卫星及其组成星系还在起步阶段,台湾若能结合产官学研的力量投入,非常有机会。

吴作乐指出,当今经营管理界最热门的“蓝海策略”,就是要找出独特利基,开创发展成新的主流市场,台湾虽小,在电子模组化、晶片设计和高品质量产的实力却名列世界前茅,这三样优势,刚好都是发展新式微卫星及量产为星系的重大关键。

吴作乐强调,要让新式微卫星组成满天星星系并非一蹴可几,目前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待时机成熟才会编列正式预算。

GPS研究中心 10月成立

〔记者郭怡君/台北报导〕台湾国家太空中心昨日宣布,将与国科会合资补助国内大学在10月成立“全球定位科学应用研究中心”,以每年5千万元的研究预算规模,加强推广研究福卫3号的科学资料,中心最快在10月成立。

由6颗微卫星组成的福卫3号4月中旬发射至今,还在进行轨道转换工作,预计明年7月部轨完成。

国太中心首席科学家陈秋荣指出,福卫3号透过接收24颗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讯号,每天可得到大气层(离地20至90公里 )和电离层(90公里以上 )各2500笔资料,但因部轨尚未完成,影响下传资料时间,目前大气层的资料只有700笔可下传,电离层方面则因资料量较小,已可全部下传。

陈秋荣表示,福卫3号资料7月28日起已公布在中央气象局的“台湾科学资料分析中心”网页,已有26国的研究人员申请使用。

国太中心主任吴作乐强调,希望透过成立“全球定位科学应用研究中心”,吸引更多杰出的国内外学者加入研究福卫3号资料的行列,提升台湾在全球定位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