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大学第一届学术月特稿(14)

杜月:老子解言(四)

杜月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 ,

51、圣人无为而正民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方、廉、直、光的恰到好处,故能“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并非蒙头睡大觉似的无所作为,而是有一种高智慧的定态,“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对这个定态的描述,“方、廉、直、光”就是对这个定态的要求,如能做到就是圣人之道,进而民心自正,万事推进,此“无为而无不为”之谓也。“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就恰如其分了。

52、“老学”学者以为老子在玄谈幻想,其实是以愚者之浅知见智者之慧识,完全不对板,越说越显其愚迷无知。

“老学”学者乃常人,有的甚至乃愚人。燕雀之所视岂可见九天之华光?读不懂想不通,自然看老子的书就是“满纸荒唐言”了。但是就此打住也好,但往往许多“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很高,虽然不懂还是要来勉强“阐释”一番,让人哭笑不得。这样也把我们“学者教授”的底子无意中暴露了出来,只会玩弄一些陈腐概念,再蘸一点个人偏见和党文化余毒,一片片“核心期刊”论文就可以等登“大雅之堂”了。

53、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常人钝钝,知圣人者焉能不希?知者之中能身体力行以圣人道为法则之人又焉能不贵?所以,圣人是孤独的,他似乎没有常人想像中的华丽外表,甚至连个像县委书记前呼后拥的风光都没有,但是圣人的思想却如怀中宝玉,不轻易示人,轻浮愚钝之徒也是难有机缘一睹仙容的。

5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做学问做人都该这样,坦然自己的无知之处并加以填补,也就难得了;强不知以为知,问题也会随之而来的。圣人之所以完美,乃是圣人会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努力使之完美,这样等于每天都有检查机制和纠错机制,持续改善便不求而自得了。孔子每日“三省吾身”,目的即在“病病”也!

5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老百姓都不怕你了,你还有什么“威不威”的?这个时候你的“威”连同你的“伟大光荣正确”都会被人们当拖鞋一样扔掉,而且你大祸临头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最好别去压迫民众,只有不压迫国民,国民才不会厌恶你抛弃你,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所以圣人只求明心见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敝本性,以致干出蠢事。这也就是圣人看轻假像,而求真我的超越与解脱的原因。

5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易经》的益卦与损卦讲的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圣经》的马太福音也为我们昭示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道。都知道“天法道”,能依天道“有余以奉天下”的人自然就非道者莫属了。圣人之得道,不居功自傲,不恃不骄,连贤德的“表面文章”也不屑为之。扪心自问,我们能做到吗?

5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水性润下至柔,但是“水滴石穿”、“水可覆舟”、“水火无情”我们也听过,而且一旦水势冲天本地,则无坚不摧无可抵挡。所以强弱的对比不是绝对的,一旦量变引起质变,你就是“铁桶江山”也照样汪洋大海。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道理虽懂,却没有真正聚集力量,所以到现在某些人还认为我们很软弱。所以圣人告诫我们:只有能够承受举国屈辱的人,才可以担当社稷之主的重任。只有能够承受举国灾难的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君王。忠言听起来总不那么顺耳,但我等当自勉之。

58、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表面上和解了深仇大恨依然会有内心残余的不满,这可不能算是真正的修嫌释好;因而智者宁肯让别人有负于他,而他也不对他人苛责。圣人总是让别人亏欠于他而不思追讨、以德报怨,无德之常人总是怨怨相报、斤斤计较,甚至以怨报德。如此立身待人,能真正与人为善乎?唯有业力回圈,冤冤相报,万世不得安宁矣!

59、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有道德的人总是愿意让别人欠他的,因为他懂得“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他还会主动地把自己的“有余”拿出来“奉天下”的。他是“为腹不为目”的,在物质丰裕的时候,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想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质困乏的时候,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没道德的人不能让别人占他一点儿便宜,而且恨不得占尽别人的便宜才好。他是那种“持而盈之、揣而锐之”的人,他追求的是“金玉满堂”,追求的是个人的享受。他心里除了他自己没有任何人,不断地迷失在欲望的追逐中,不断地损他人之不足而奉自己之有余。最后当然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遗。”了。俗话说:“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又有话说:“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这些话就是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最好的注解。上天对世人本来就没什么亲疏之别的,无非是“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下人,天下事,大抵如此。

6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忠诚正直、尊重事实的话听起来往往不舒服,不会令人非常满意;漂亮的字句、优美的修辞、悦耳的言谈往往都带有种种夸张甚至阿谀谄媚而不足为信。因为大道自然是平淡而不华丽的。人也一样,真正的得道善人不会用各种华丽的词藻,精巧的辩才来讨论、研究,相反喜欢与人辩论、争论,求个输赢的行为并非善道;知道天道的人不会刻意去博闻人间的知识以充当“智者”,执著于人间杂碎知识的人也不会有高级生命为他启悟天道,如此,则“知”从何来?@

(本文转载自未来中国大学校刊《大学视野》)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罗摩衍那的故事告诉我们修炼者们对道德的坚守,以及对世间伦常的维护。为了实现其父亲的一句诺言,罗摩可以主动放下王位去流放, 而他的妻子和兄弟也是舍弃一切相跟随。为了取得世人的信任,保持民风的淳朴,罗摩可以遗弃怀有自己骨肉的爱妻,这在今人看来是傻到底,或者说冷酷无情,甚至会被有些人说是装样子,为了一个好名声不顾一切。
  •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着的《三五历纪》,仅部分段落存于后来的类书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之中: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 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 每个民族的起源都是关于神话的传说,神州的神话从盘古牺牲开天地而折射出其敬天、效天为人;再到三皇“天地人”三才的智慧表达的是中华由道而儒的崇敬天地的自然神信仰,天地人三才有时间顺序地各司其职,共创中国九州文明的一种和谐而非斗争的智慧。能具体读到正统史家文字在是五氏、五帝的神话,《史记五帝本 纪》上记载:三皇(1)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从原始石器时期,负命下世,开天辟地,传授世人八卦﹑历法﹑中医﹑文字﹑耕作﹑和铸造;崇德敬神,以身教化,于是神传道德*智慧型包容文化的起源在近3000多年人神共世﹑传奇般的年代被历史系统的奠定。
  • 中国人培育道德由有仁爱情怀的父母和老师,身体力行地教孩子和学生讲仁义、从礼仪、守智信,做君子儒。同基督教的教堂和佛教中的庙宇等相对比,中国人真正的 庙宇是家庭和学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师。而孔子说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尊孔读经不能使人得道升天或成 佛,却能使人于地上中庸思贤,自然尊老天爷实际上不如敬祖师爷(儒家贤师)。12 中国人传承宗教神话人情化和神秘主义之间的中庸之道——宗法礼教道德。
  • 古希腊被历史性地安排理性智慧和神性智慧的竞技文化,或曰智力竞赛。希腊公民在理性智慧索求中,获得自然的泛神和良知信仰;在神性 智慧索求中,奠定未来将在罗马广泛传播的一神信仰的知识基础。
  • 泰勒斯“万物始于水”和“万物充满神灵”思想,蕴含着“始基水”或“本原水”有神灵存在与 “神水生万物”的真理。
  • 毕达哥拉斯从哲学角度赋予“数”以神一般的意义,使希腊人以演绎推理超前地沉思许多现象的本质、变化的规律问题,思想不再跟随人的喜怒哀乐翻跟头,从而渐渐走向理性上的深刻,才能够面对诸多有这种那种缺陷的众神而推测出一个全知全能、公正慈爱的上帝 。
  • 喜欢深思并沉静在对宇宙、天体、物质、自然存在的现象等展开无限思考并有自己独特成熟的认识,并通过哲学表述的公民哲学家,如泰勒斯(泰利斯)和毕达哥拉斯们,他们通过理性的哲学思维活动走上了由哲学而认识神的修炼之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