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宣宏的葫芦天地

林谷均
font print 人气: 4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1日讯】在您的印象中,“葫芦-瓠仔”可能只是个食物,或者是济公饮酒的容器,或者是避邪纳福的小饰物。在仁社社长林宣宏的心目中,葫芦却是不折不扣的最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以热爱葫芦的痴情来关怀乡土,积极推动葫芦文化,让“葫芦墩文化节”成为全国性的活动,甚至获得“全日本爱瓢会”的赞助参与,让带有丰原地方色彩的葫芦墩文化悄然成形……

葫芦天地有情天

自古文人雅士即有收藏诗词书画、陶艺,甚至是养壶、养石头的雅兴,无奇不有。至于优游于葫芦天地则较少见。人称“葫芦兄”的林宣宏虽然身兼数职忙碌得很,可是只要跟葫芦有关的人事物,莫不积极的“ㄍㄚ一脚”:能收集的绝不放弃,不能带回家的起码要拍照留念。对于推广葫芦文化更是戮力以赴,从不稍歇。爱葫芦、推广葫芦的精神,可说达到痴狂的地步!

林宣宏收集的葫芦溯自明清,远至中国、日本、非洲原住民等。如清朝人养蟋蟀的葫芦瓶、日本的葫芦挂布、吉卜赛人葫芦形水烟壶、早年农村家庭自备的葫芦药包等…,数量多达七百多件,琳琅满目,简直就像个小型葫芦博物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葫芦来作伴,林宣宏笑笑的说:“只是兴趣而已啦!”其实,除了收集、欣赏别人的作品,更整理自家后院荒废的田地来种植葫芦,并进一步创作风格独特的作品。

葫芦的创作不仅止于最后的雕刻彩绘而已,葫芦的种植另有一番情趣。因此,荷锄理田、雕塑葫芦,也是林宣宏每日贴心的工作。因为葫芦的雕塑,有时“意到形到”很有成就感;栽养葫芦又是“如春日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几天没见,意想不到的葫芦形就出现;有时则是眼看“完美无瑕”的葫芦快要成形,却因为一只不受欢迎的蜜蜂螫了那么一下,而有了“缺陷美”…。林宣宏自在的享受这些乐趣,俨然成为现代都市丛林里快乐的逍遥客。

耳濡目染之下,儿子、老婆也都成为葫艺高手。林宣宏在家里一天到晚都可以“说葫芦、话葫芦”,下次您来到这个葫芦家庭可能听的就是“一派葫言”!

在地人做故乡事

丰原旧名“葫芦墩”,是一个别致且具乡土气息的名字,自然也和爱葫芦的林宣宏结下不解之缘。最近几年社区意识觉醒,文史工作室相继成立;加上台中县文化局长洪庆峰积极鼓励“一乡镇一特色”的文化节活动,林宣宏因而着手成立“仁社”,集合地方人士与同济会的朋友,积极为“葫芦墩文化节”催生,以新形象、新文化打造新丰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林宣宏说了一个笑话点出个中三昧:地震后,田里电线杆整排倒向左边,只有一支倒向右边,让外地来的专家学者在现场研究了大半天。正苦思不解时,好奇的农夫走过来凑热闹,不好意思的说:“那一支是我搬过去的啦!”林宣宏认为:“只有在地人最了解自己的故乡,由下而上的推广方式才能引起共鸣,才容易凝聚向心力。”

葫芦痴梦葫芦城

俗谚:“材干、米白、饼香、查某水”,丰原的文化源远流长,相当具有特色与内涵。盛极一时的“台湾漆器故乡”、“糕饼之乡”并非浪得虚名;葫芦墩米,声名远播,甚至成为日本天王的御用米,是台湾最早的御饭团。

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除缅怀发扬“米食、糕饼、漆器”的产业文化外,林宣宏更希望配合旧地名“葫芦墩”,能开创出独树一格的新“葫芦”文化。于是选择葫芦做为社区标志、征求葫芦歌、集思广益创新葫芦宴、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免费赠送葫芦种子,鼓励人人来种葫芦、住家用葫芦做门牌、店家用葫芦做看板招牌,甚至以葫芦造型做为丰原的大型地标,成立葫芦生态公园等等。

林宣宏希望有朝一日在丰原地区举目所见皆是葫芦,让葫芦墩成为名符其实的葫芦城,就像鹿谷有茶园,白河有莲花…。

拥葫芦笑看天下

心思细腻的林宣宏言谈间透露出他对葫芦文化的钟情,信手捻来即可娓娓道出丰原的人文典故与期许。

数年前国民党原本属意林宣宏竞逐丰原市长,可是在勤跑基层、每天吃政治饭之后,发现并不快乐。政治不是每个人都玩得起的,他最后宁可选择推动葫芦文化作为人生的舞台。林宣宏亲笔的对联正是他的心情写照:

洒脱中坐拥葫芦 葫里糊涂过一生
风云之际 笑看天下

功名于我如浮云,能够沧海一声笑,拥葫芦入梦,何尝不是快意人生?纷纷扰扰的政治界少了林宣宏可能什么都不少,葫芦天地缺个“葫芦兄”可就逊色许多了。

葫芦墩文化节

台湾人是爱凑热闹的民族,然而对文化活动却兴趣缺缺、漠不关心。不过,打着文化旗帜连办两年的“葫芦墩文化节”,却吸引大批人潮,为什么?“只卖创意不搞噱头”是仁社办活动的最大特色,既新鲜又好玩。

吃奇吃巧 葫芦宴

在文化中心举办的葫芦艺品展是葫芦文化的重头戏。不过,光是欣赏葫芦的环肥燕瘦,尚不足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满足国人“吃奇,吃巧”的“葫芦宴”也一并登场。为媲美石门的活鱼三吃、苗栗南庄的鳟鱼十五吃,经由丰原各家餐厅与阿公阿嬷们的脑力激荡,竟开发出三十八道富含创意与古早味的新鲜“葫芦”料理,菜名如凉拌天鹅葫、什面埋葫,福禄双酥、葫搞虾搞、瓠砖引玉、葫芦盅情、福禄高升等等,饶富吉祥与趣味之意。既享受色香味、又蕴含丰富想像力的葫芦宴,日后必年年时时吸引人潮,不远千里来到丰原。人说:“吃葫芦、补福气”,一举两得,您能错过吗?

捧腹斗智 象棋糕

葫芦墩素有糕饼之乡的美称。清末即以“绿豆椪”成为台式月饼的代表,在以“蕃薯签”为主食的年代,丰原人不仅消费得起这种奢侈品,并以此做为拜访亲友的“伴手、等路”,可见丰原的富庶。

从犁记、雪花斋、蔷薇派、宝泉小月饼、联翔酥饼等,一路传承发展。“不变的是传统,改变的是创新”,百家争鸣的结果就是各领风骚、各有千秋。

林宣宏希望以创新的方式行销传统的糕饼,让人们不仅在逢年过节才想到丰原的“糕仔饼”。于是他创作“糕仔饼象棋”,突破用木头或塑胶制作象棋的传统。而汉贼不两立的“楚河、汉界”,也改成较符合现况的“台湾海峡、黑水沟”,以增加临场感。正式比赛时,吃你的卒、吃你的炮,是真的吃下糕仔棋,否则算回棋。吃到撑不下时,不用等对方“将军”也算输。因此除了考验脑容量外,更要拼肚量。这样一来,既可推广葫芦墩的糕饼,更可在“吃出口味,玩出趣味”中发扬中华民俗文化。

今年鹿港“风华三百年”的活动,也模仿丰原的糕仔饼象棋比赛,可见林宣宏的创举已获得回响。据说一路过关斩将的冠军得主,总共吃掉了一公斤的糕饼。不过林宣宏表示,“糕仔饼象棋”已申请获得专利,且正在公告中。他希望保留这项使用权给“葫芦墩”的文化活动专用,如此更能突显出葫芦墩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巧扮月老 情人节

台湾的情人真幸福,二月有个可以收到巧克力玫瑰花的“西洋情人节”,七夕又有一个可以花圆月下走鹊桥的“中国情人节”。现在林宣宏又把台湾独有的“台湾情人节”搬上舞台。

以往,台湾的未婚男女常利用“看花灯”的时节互传爱意,黄历正月元宵暝“偷挽葱嫁好尪,跳菜股娶好某”的习俗,不正是道尽当时民风保守的男女心声?因此,去年仁社在东海大学举办一场为正月十五“台湾情人节”催生的见证会,获得许多时下青年的热情参与!有好多人在活动中“速配”成功。即使没有成双成对,作为台湾情人节的见证人也不错。大家还相约下季再见呢!

今年的情人节更是扩大举办,一举打响了知名度。一些外地的团体慕名而来,邀请仁社帮忙举办“未婚联谊会”。例如今年七夕铁道之旅的“追婚成功”与“通霄通宵”的月下露营活动。有了筹备台湾情人节的经验与成果,仁社就这样闯荡江湖,到处凑合姻缘,这是仁社所始料未及的。

路人遥指葫芦墩

打造葫芦的原乡

谈到如何让葫芦艺术生活化、打入民间,而不只是一年一度的嘉年华会,林先生表示:“既然要让人想到葫芦就想到丰原,当然得想办法让人随时随地都可在丰原找到有关葫芦的艺品、葫芦的店。”因此,仁社正在规划成立类似“葫芦街”或者是觅地建个“葫芦村”,让葫芦园生态及文化完整展现,并邀集艺术家常驻,让艺品店常开、民众常来。这样葫芦文化才能真正的“流入寻常百姓家”,而非只是空洞的表演展览形式而已。待葫芦村以观光资源的形态出现后,更能振兴经济,带动民生富裕。一位外地来参展的葫芦雕刻师就说好想赶快成为葫芦墩的一员,可见葫芦墩的未来愿景是多么的令人期待。

登上艺术的殿堂

现代人对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大概只能意会而无缘体会。事实上,人所追求的“满足”,只不过是无止境的“欲望”而已。有时一味追求,反而越离越远;放下,幸福反而就在身边。经济的萧条、荷包的紧缩,正好给予现代人一些反思的机会。

用来“一瓢饮”的葫芦,自古以来即是中国人日常的食物与饮水容器,也是吉祥如意“福气”的象征。驾驶座上方有些人也喜欢绑着中国结的葫芦吊饰,陪伴着车主一路平安。

目前丰原妈祖庙口前的地摊、夜市的路边摊,就有可爱的葫芦饰品。在仁社的推动下,它不再只是个小饰品,现正堂而皇之的登上艺术的殿堂。造型优美、雕刻精致、绘图细腻的葫芦,也有可能成为客厅的新摆饰。“名不见经传”的葫芦,将成为另类文化的新体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