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漫游】胶彩画推手林之助

嫣华、翠燕采访报导 图/ 嫣华
font print 人气: 22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14日讯】胶彩画大师林之助,1917年出生于台中县大雅乡,卒于2008年,享年92岁。留日期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日本帝国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努力创作,履获大奖。林之助一生专注于胶彩画创作及推展,被誉为“台湾胶彩画之父”、“台湾胶彩画导师”、“台湾胶彩画复兴者”。在台湾享有盛名的大师,却很少举行个展,2007年在台中国立美术馆的展出,是他生平的第二次个展。

2007年,胶彩画大师林之助接受我们的访问,谈起2005年获颁文化奖的感想,他说:“当年二、三十岁时,年轻体壮,画起画来,轻松自在又快乐;而现在年纪大了,感到越来越艰苦。当时行政院要颁发文化奖给我,这个奖相当于日本的文化勋章奖,而且还有奖金60万,60万是接近2万块美金,令我非常高兴。好像那个60万,重重的从我的屁股上面打下去,不能说年纪大了,就不想继续打拼。学校的宿舍大都拆掉了,只有我的住屋没有拆除,保存下来成立‘林之助纪念馆’。为此,我还要继续努力画下去!”这一得奖就好像打了强心针一样,精神为之一振,从此不再言老,重新披挂上阵。但是,重点不是奖金,因为得奖过后,他就把奖金全部捐给国立台中教育大学,作为奖励学生之用的奖学金。

林之助擅长花鸟绘画,除此之外,还有动物和风景等系列,其中有一些大尺寸的人物及风景画作是早期密集参加各种美术比赛的作品,作品多半取材于生活中的事物,就因为这样,所以在画面上也同时把时光留住了。

林老师在台中师院任教30年,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现已经传承到第三代了;后来林教授又在东海大学教了3年的胶彩画,更是首开先例,从此胶彩画步入正式的美术学科范围之内。

富中国气息的胶彩画

在敦煌洞窟里的壁画,就是用胶来当作黏着的媒介,调和矿物质颜料所绘制的,至今仍然保持着美丽的颜色,让现代人可以从中看到壮观雄伟的神佛世界,以及古人优雅端庄的形象,同时这些壁画也让我们见识到,原来使用天然颜料的画法,经得起千年时光的考验。

古时候称为工笔重彩的唐代画法,虽然在中国式微,但它并没有真正消失,它流传到了日本,日本人对它爱不释手,他们在材料上做精细的研发,并把它发扬光大,变成富有日本气息的东洋画。

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胶彩画,是怎么登上台湾的艺术殿堂呢?这得从日据时代说起,话说在七、八十年前,有几位画家曾经到日本留学,包括2006年分别在台北举行百岁纪念展的陈进和林玉山,以及2007年在台中国立美术馆举行个展的林之助,三个人都是同时期的知名画家,也是奠定台湾美术教育基石的前辈画家。前身为唐代工笔重彩的东洋画,经由他们的艺术创作,重新诠释之后,就这么转了一圈,它又变成富有中国风味的胶彩画了。

胶彩画最特殊的地方,是用动物胶去调合每一种颜料,因为矿物质颜料本身没有附着的作用,所以要用天然的胶作为黏着的媒介。例如:鱼胶的制作,是用鱼骨和鱼皮去熬煮,熬成胶状以后,利用胶质的附着力,使矿物的颜色得以展现。

林之助老师的学生,也是胶彩画家曾得标告诉我们说:“1958年,我考进台中师范念书,我的美术老师就是鼎鼎有名的胶彩画家林之助。画胶彩画比较麻烦,而且原料也比较贵,我们学生买不起,所以都到老师那儿画画。他不但会提供我们原料,又有好吃的东西,甚至有当时进口的苹果可以吃,他对我们的教导与照顾,让我们非常感激。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卖了家产,来做传承的工作,使我们敬佩又感恩。”

曾得标认为胶彩画原本就是从中国古代的丹青绘画来的,简单的说,就是工笔重彩的延伸,所以它的观念和中国画是一样的。用色彩,用墨去作画,所以它没有影子,表现出来的是比较平面的绘画,而西洋绘画都有影子,所以表现上很不相同。而大师林之助补充说明,如果是西画,光线从右边来,左边会有影子出现;而东方画不画影子,这是东方画的表现。那么要如何表现呢?当光线由右边进来时,把右边画得亮亮的 而左边画得比较暗,这样就是光线效果的表现,把想要画的感觉显现出来,十分自由轻松。

日本帝展获奖作品──《朝凉》

画家林之助谈起画《朝凉》的心路历程,他开心的说:“以胶彩画、日本画来说,美术大学毕业后,10年内能入选,就很了不起了。那一年,我专程去日本画图,我就一直在想,到底要画什么呢?有一天早晨,到外面走走,看到路旁有五、六尺高的牵牛花,牵牛花开了,旁边有一只小羊在那里。早上的时候有晨雾,雾气濛濛的,绿色的叶子看起来灰濛濛的一整片,薄薄的花,白白的羊,看起来感觉很特别。于是,我在有雾气的天气时,连续多日仔细观察,每天写生把它画下来,就完成了这幅《朝凉》的画作。”

说到构图,他接着说:“牵牛花的绿叶全都不要画出来,把濛浓的感觉加强,全部变成都是灰色的,用这种方式来上色的话,色料也比较省一些,白色和黑墨混合就好了。但是这么大张的一幅画,就一个主题来讲,内容还不够充实,所以就让我的未婚妻站上去。如果让她直直的站在中间,看起来怪怪的,于是我让她站在旁边,画成八、九尺高。其实她的身高只有五、六尺高而已,把矮矮的她画得那么高,比我还要高呢!。”

这一幅《朝凉》在1940年参加日本的大展──帝展,获得入选,目前典藏于国立美术馆。对于林之助来说,可以说是深具意义,因为这也是当年他送给自己的一个结婚大礼。林之助曾经这么说:“胶彩之美,美在用色,可清雅、可绚丽;美在造型,动静皆可入画,可活泼、可沉着;美在材质,胶与水,颜料和画布,诉说著作者倾注生命力的执著。”

画家与柿子的对话

林之助画家为我们导览这幅《柿子》的作品,他指着画中的柿子说:“这些柿子的用色比较红、比较漂亮,它们一定比较欢喜。但是这些叶子跟我抗议说:‘你每一次都这样画!柿子的色感比较丰富,而我们的色感就被删除得更多,你只让它们更好。’我心里想,对啊!红红的柿子瞩目性比较大,叶子的要求也很有道理,我就照它的意思去做。改善了之后,我觉得效果不错,有一种比较华丽的感觉。当我在画图的时候,我会问画中景物的意见,这种方式很好,它会教我,我觉得也有道理,那我就试着做做看,这幅《柿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老画家呈现出返本归真的纯真的心,林之助说,自己常常和画中景物款款对话;当大家靠得近一点细细的观赏画作之后,都为之惊艳不已,也如同他的学生说的:“老师的用色超厉害!”

林之助老师说,胶彩画要由浅入深的,要不厌其烦的一层一层的反复刷上色彩而成;绘画风格含蓄内敛,从早期受到“帝展”、“府展”的主导影响,及至后来广纳西方的创作技法,并且融会贯通东方的文化思想和自己的理念,营造出的画面,令人百看不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黄老先生的魏碑书法不但独步艺坛,而且远近驰名,除了在国内各大展览常有个展联展外,并先后在美国、法国、瑞士、德国等国举行个展,深获各界好评。其作品广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在密闭没有光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工匠们,拿着烛光一笔一画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细致繁复的图案,他们要付出多少时间和毅力才能完成这一座宏伟的石窟,凭借的只是一颗对神佛敬仰与奉献的心。
  • 敦煌石窟的开凿,前后经历了十个朝代,贯穿了千年的历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时光洪流的影响,石窟中凝结着各个朝代的艺术文化,静静的述说着当年它们的辉煌故事。因为保存了从五胡十六国到元朝之间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画中除了众多伟大的神佛画像之外,工匠笔下钜细靡遗的记录着当时供养人形像的部分,尤其具有考古价值。
  • 数量高达数千个的秦俑,据说找不到两个面貌相同的。这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万万没有想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他们早就用精准的写实技法塑造兵马俑了
  • 曾经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就这样记录在一块石头里面,然而这也是石头让人着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万年不变。
  • 爱弥尔.贾列的作品被尊为玻璃艺术中的极品。在百年前,艺术家为了要成就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是要做出极大牺牲的,包括自己的身体健康,甚至于为之付出生命。贾列在53岁铅中毒死亡,因为没有儿子,使他的工艺技法没有人得以传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传了。
  • 一般而言,多数的艺术都是从视觉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气味。蔡馆长谈到:“樟木有樟木的气味,桧木有桧木的气味,那种独特的气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发出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经过七年,兵马俑再度来台,第一站抵达台中市科学博物馆;策展人何传坤博士表示,兵马俑具有两千年的历史,价值已经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 黄妈庆善长用细腻的刀法刻画“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质感的诠释,在动态的掌握上更能表现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布局以及剪裁的呈现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细腻的雕工及优雅的风格见长,在视觉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质,具有弹性、柔软的感觉,尤其在花鸟虫鱼的刻划上,不但看起来栩栩如生,更呈现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 台湾是一个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们都有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敬神、礼佛的思想和习惯。信徒们为了虔诚的礼敬神佛,他们依循古时候的规矩、礼制,去建造及装饰祭拜神佛的殿堂。这其中包括木质的建筑结构、木雕、彩绘、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这些工艺被保存在庙宇里,有的甚至长达数百年不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