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膠彩畫推手林之助

嫣華、翠燕採訪報導 圖/ 嫣華
font print 人氣: 2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4日訊】膠彩畫大師林之助,1917年出生於台中縣大雅鄉,卒於2008年,享年92歲。留日期間,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日本帝國美術學校日本畫科,努力創作,履獲大獎。林之助一生專注於膠彩畫創作及推展,被譽為「台灣膠彩畫之父」、「台灣膠彩畫導師」、「台灣膠彩畫復興者」。在台灣享有盛名的大師,卻很少舉行個展,2007年在台中國立美術館的展出,是他生平的第二次個展。

2007年,膠彩畫大師林之助接受我們的訪問,談起2005年獲頒文化獎的感想,他說:「當年二、三十歲時,年輕體壯,畫起畫來,輕鬆自在又快樂;而現在年紀大了,感到越來越艱苦。當時行政院要頒發文化獎給我,這個獎相當於日本的文化勳章獎,而且還有獎金60萬,60萬是接近2萬塊美金,令我非常高興。好像那個60萬,重重的從我的屁股上面打下去,不能說年紀大了,就不想繼續打拼。學校的宿舍大都拆掉了,只有我的住屋沒有拆除,保存下來成立『林之助紀念館』。為此,我還要繼續努力畫下去!」這一得獎就好像打了強心針一樣,精神為之一振,從此不再言老,重新披掛上陣。但是,重點不是獎金,因為得獎過後,他就把獎金全部捐給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作為獎勵學生之用的獎學金。

林之助擅長花鳥繪畫,除此之外,還有動物和風景等系列,其中有一些大尺寸的人物及風景畫作是早期密集參加各種美術比賽的作品,作品多半取材於生活中的事物,就因為這樣,所以在畫面上也同時把時光留住了。

林老師在台中師院任教30年,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現已經傳承到第三代了;後來林教授又在東海大學教了3年的膠彩畫,更是首開先例,從此膠彩畫步入正式的美術學科範圍之內。

富中國氣息的膠彩畫

在敦煌洞窟裡的壁畫,就是用膠來當作黏著的媒介,調和礦物質顏料所繪製的,至今仍然保持著美麗的顏色,讓現代人可以從中看到壯觀雄偉的神佛世界,以及古人優雅端莊的形象,同時這些壁畫也讓我們見識到,原來使用天然顏料的畫法,經得起千年時光的考驗。

古時候稱為工筆重彩的唐代畫法,雖然在中國式微,但它並沒有真正消失,它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對它愛不釋手,他們在材料上做精細的研發,並把它發揚光大,變成富有日本氣息的東洋畫。

在歷史進程中,經歷了大起大落的膠彩畫,是怎麼登上台灣的藝術殿堂呢?這得從日據時代說起,話說在七、八十年前,有幾位畫家曾經到日本留學,包括2006年分別在台北舉行百歲紀念展的陳進和林玉山,以及2007年在台中國立美術館舉行個展的林之助,三個人都是同時期的知名畫家,也是奠定台灣美術教育基石的前輩畫家。前身為唐代工筆重彩的東洋畫,經由他們的藝術創作,重新詮釋之後,就這麼轉了一圈,它又變成富有中國風味的膠彩畫了。

膠彩畫最特殊的地方,是用動物膠去調合每一種顏料,因為礦物質顏料本身沒有附著的作用,所以要用天然的膠作為黏著的媒介。例如:魚膠的製作,是用魚骨和魚皮去熬煮,熬成膠狀以後,利用膠質的附著力,使礦物的顏色得以展現。

林之助老師的學生,也是膠彩畫家曾得標告訴我們說:「1958年,我考進台中師範念書,我的美術老師就是鼎鼎有名的膠彩畫家林之助。畫膠彩畫比較麻煩,而且原料也比較貴,我們學生買不起,所以都到老師那兒畫畫。他不但會提供我們原料,又有好吃的東西,甚至有當時進口的蘋果可以吃,他對我們的教導與照顧,讓我們非常感激。後來,我們才知道他是賣了家產,來做傳承的工作,使我們敬佩又感恩。」

曾得標認為膠彩畫原本就是從中國古代的丹青繪畫來的,簡單的說,就是工筆重彩的延伸,所以它的觀念和中國畫是一樣的。用色彩,用墨去作畫,所以它沒有影子,表現出來的是比較平面的繪畫,而西洋繪畫都有影子,所以表現上很不相同。而大師林之助補充說明,如果是西畫,光線從右邊來,左邊會有影子出現;而東方畫不畫影子,這是東方畫的表現。那麼要如何表現呢?當光線由右邊進來時,把右邊畫得亮亮的 而左邊畫得比較暗,這樣就是光線效果的表現,把想要畫的感覺顯現出來,十分自由輕鬆。

日本帝展獲獎作品──《朝涼》

畫家林之助談起畫《朝涼》的心路歷程,他開心的說:「以膠彩畫、日本畫來說,美術大學畢業後,10年內能入選,就很了不起了。那一年,我專程去日本畫圖,我就一直在想,到底要畫什麼呢?有一天早晨,到外面走走,看到路旁有五、六尺高的牽牛花,牽牛花開了,旁邊有一隻小羊在那裡。早上的時候有晨霧,霧氣濛濛的,綠色的葉子看起來灰濛濛的一整片,薄薄的花,白白的羊,看起來感覺很特別。於是,我在有霧氣的天氣時,連續多日仔細觀察,每天寫生把它畫下來,就完成了這幅《朝涼》的畫作。」

說到構圖,他接著說:「牽牛花的綠葉全都不要畫出來,把濛濃的感覺加強,全部變成都是灰色的,用這種方式來上色的話,色料也比較省一些,白色和黑墨混合就好了。但是這麼大張的一幅畫,就一個主題來講,內容還不夠充實,所以就讓我的未婚妻站上去。如果讓她直直的站在中間,看起來怪怪的,於是我讓她站在旁邊,畫成八、九尺高。其實她的身高只有五、六尺高而已,把矮矮的她畫得那麼高,比我還要高呢!。」

這一幅《朝涼》在1940年參加日本的大展──帝展,獲得入選,目前典藏於國立美術館。對於林之助來說,可以說是深具意義,因為這也是當年他送給自己的一個結婚大禮。林之助曾經這麼說:「膠彩之美,美在用色,可清雅、可絢麗;美在造型,動靜皆可入畫,可活潑、可沉著;美在材質,膠與水,顏料和畫布,訴說著作者傾注生命力的執著。」

畫家與柿子的對話

林之助畫家為我們導覽這幅《柿子》的作品,他指著畫中的柿子說:「這些柿子的用色比較紅、比較漂亮,它們一定比較歡喜。但是這些葉子跟我抗議說:『你每一次都這樣畫!柿子的色感比較豐富,而我們的色感就被刪除得更多,你只讓它們更好。』我心裡想,對啊!紅紅的柿子矚目性比較大,葉子的要求也很有道理,我就照它的意思去做。改善了之後,我覺得效果不錯,有一種比較華麗的感覺。當我在畫圖的時候,我會問畫中景物的意見,這種方式很好,它會教我,我覺得也有道理,那我就試著做做看,這幅《柿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老畫家呈現出返本歸真的純真的心,林之助說,自己常常和畫中景物款款對話;當大家靠得近一點細細的觀賞畫作之後,都為之驚豔不已,也如同他的學生說的:「老師的用色超厲害!」

林之助老師說,膠彩畫要由淺入深的,要不厭其煩的一層一層的反覆刷上色彩而成;繪畫風格含蓄內歛,從早期受到「帝展」、「府展」的主導影響,及至後來廣納西方的創作技法,並且融會貫通東方的文化思想和自己的理念,營造出的畫面,令人百看不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黃老先生的魏碑書法不但獨步藝壇,而且遠近馳名,除了在國內各大展覽常有個展聯展外,並先後在美國、法國、瑞士、德國等國舉行個展,深獲各界好評。其作品廣受各地及友邦人士珍藏。
  • 在密閉沒有光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見當年的工匠們,拿著燭光一筆一畫的在每一寸壁面上勾勒出細緻繁複的圖案,他們要付出多少時間和毅力才能完成這一座宏偉的石窟,憑藉的只是一顆對神佛敬仰與奉獻的心。
  • 敦煌石窟的開鑿,前後經歷了十個朝代,貫穿了千年的歷史,古老的敦煌似乎不受時光洪流的影響,石窟中凝結著各個朝代的藝術文化,靜靜的述說著當年它們的輝煌故事。因為保存了從五胡十六國到元朝之間各朝的文化特色,壁畫中除了眾多偉大的神佛畫像之外,工匠筆下鉅細靡遺的記錄著當時供養人形像的部份,尤其具有考古價值。
  • 數量高達數千個的秦俑,據說找不到兩個面貌相同的。這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萬萬沒有想到,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他們早就用精準的寫實技法塑造兵馬俑了
  • 曾經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就這樣記錄在一塊石頭裡面,然而這也是石頭讓人著迷的地方,它可以保持固定的形象,千萬年不變。
  • 愛彌爾.賈列的作品被尊為玻璃藝術中的極品。在百年前,藝術家為了要成就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是要做出極大犧牲的,包括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於為之付出生命。賈列在53歲鉛中毒死亡,因為沒有兒子,使他的工藝技法沒有人得以傳承,所以很多技法就失傳了。
  • 一般而言,多數的藝術都是從視覺上去感受,但是木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有的氣味。蔡館長談到:「樟木有樟木的氣味,檜木有檜木的氣味,那種獨特的氣味是要上千百年才有的。上千年的才能散發出較多的芬多精,是十分香郁迷人的」。
  • 經過七年,兵馬俑再度來台,第一站抵達台中市科學博物館;策展人何傳坤博士表示,兵馬俑具有兩千年的歷史,價值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計算。
  • 黃媽慶善長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小小的世界」,除了物象質感的詮釋,在動態的掌握上更能表現得栩栩如生,而且在景物佈局以及剪裁的呈現上,也有深厚的功力。以細膩的雕工及優雅的風格見長,在視覺上,他的作品好像突破了木材的材質,具有彈性、柔軟的感覺,尤其在花鳥蟲魚的刻劃上,不但看起來栩栩如生,更呈現出如詩如畫的意境
  • 台灣是一個敬天畏神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們都有宗教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普遍存在著敬神、禮佛的思想和習慣。信徒們為了虔誠的禮敬神佛,他們依循古時候的規矩、禮制,去建造及裝飾祭拜神佛的殿堂。這其中包括木質的建築結構、木雕、彩繪、石雕、泥塑、交趾陶和剪黏等等,這些工藝被保存在廟宇裡,有的甚至長達數百年不變。
評論